解放军第一款自研冲锋枪是什么?朝鲜战争中的中国波波沙50式
军事
军事 > 自媒体 > 正文

解放军第一款自研冲锋枪是什么?朝鲜战争中的中国波波沙50式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解放军第一款自研冲锋枪是什么?朝鲜战争中的中国波波沙50式

50式是解放军第一款自研冲锋枪,它的原尊是大名鼎鼎的苏制波波沙冲锋枪,在二战中威风八面。在朝鲜战争中后期,志愿军大量装备50式,实战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听萨沙说一说吧。

在朝鲜战争的电影中,我们会看到志愿军战士手持一种冲锋枪。

这种冲锋枪火力很强,在近战中毫不畏惧美军的近战火力,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有意思的是,它的外形似曾相识,这就是大名鼎鼎的50式冲锋枪了。

50式冲锋枪是解放军历史上,第一款列为制式量产的冲锋枪。其实,50式在世界上的名气更响,原尊就是二战最著名的苏联波波沙PPSh-41冲锋枪。

早在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就装备了一批波波沙冲锋枪,当时叫做转盘枪。

杨子荣牺牲时,他所在的小分队围攻郑三炮一伙土匪盘踞的窝棚。

同杨子荣当先冲进去的战士孙大德,拿的就是转盘枪,波波沙冲锋枪。

可以预计,这批波波沙冲锋枪应该是苏联转交给解放军的武器。

这主要是因为苏联虽提供给了大量日式轻武器,但日军没有大量装备冲锋枪,苏联只能从现役冲锋枪中选一批交过去。当时二战已经结束,几百万苏军退伍回家,大量冲锋枪和弹药堆在仓库内无人问津。只是考虑到政治因素,苏联转交的波波沙冲锋枪并不多。

对于波波沙冲锋枪,谁都不陌生。

在二战爆发之前,苏军装备了价格高昂、结构复杂的PPD-38冲锋枪与PPD-40冲锋枪。

客观来说,这两款冲锋枪的性能还是很不错的。

它们是仿造德国一战中使用的MP18和MP28冲锋枪,71发弹鼓则仿造芬兰的M1931苏米冲锋枪。

遗憾的是,PPD-38/40冲锋枪完全不适合世界大战,造价太高,制造也太困难。

在德国人开始使用简单的冲压式金属部件时,这两种冲锋枪还是以金属铣削的方式制造制造零件。

战争第一年的1941年PPD冲锋枪仅仅生产了5000支,而波波沙轻松生产了近10万支,到1944年,波波沙一年生产140多万支。

PPD冲锋枪很快就被淘汰了。

自然,PPD冲锋枪也不是说没有意义,它为波波沙等后续冲锋枪的研究积累了很多经验。

波波沙的优秀性能,萨沙说了很多遍,也不多说了。

从波波沙生产数量高达600万支,就可以看到它的优秀性能,这是二战产量最高的冲锋枪。

波波沙的研究者格奥尔基·谢苗诺维奇·什帕金,是一个小学文化的造枪工人,却非常了解枪械和战争。

事实证明,他研究出的波波沙,是世界枪械史上最经典的枪支之一。

就二战来说,波波沙最大特点就是造价低廉,容易制造。

上面提到的PPD冲锋枪零件为95个,制造时间为14个工时。而波波沙零件仅为87个,制造时间才7个工时。

波波沙的结构简单,最大的优点就是不容易出故障和容易保养。皮实的结构让波波沙可以适应各种恶劣的环境,简单的结构可以让士兵迅速拆卸组装,进行日常的保养以及排除故障。

实战中,波波沙具有旺盛的近战火力。它采用71发大弹鼓,比德国MP40冲锋枪弹匣的32发装弹量高出一倍,加上很高的射速,可以轻松压制德国冲锋枪。

波波沙的缺点就是制造比较粗糙,采用自由枪机原理导致精度较差,连射时射速太高不容易控制。

只是,近战中苏军和德军都发现一个道理:冲锋枪很少精确瞄准射击,大多是朝着地方的方向疯狂倾泻子弹,将敌人压制住。谁能够在近战中先压制住敌人,谁就是获胜的一方。

精度较差,并不是波波沙就不能击中敌人。由于枪的枪栓行程短,波波沙采用三发短点射时精度比较高,基本能命中同一点。有经验的苏军战士都是用这种方法,做精确射击,以保证可以击毙敌人。

实战中,波波沙既可以负责扫射压制敌人,也可以在接近敌人后,用点射将他们彻底消灭。

波波沙简直就是近战利器,甚至德军也爱用它。

我们在很多战地照片中,都可以看到德军士兵拿着波波沙,因为它很实用。

上面也说了,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用了一批波波沙,甚至还通过苏联地盘内的大连建新公司仿造了一批。

波波沙火力旺盛,解放军士兵反应不错。

辽沈战役以后,解放军控制了东北全境,利用国民政府90兵工厂建立了东北兵工厂。

从1949年开始,东北兵工厂开始仿造波波沙冲锋枪,同时仿造冲锋枪使用的7.62毫米手枪弹。

1950年,解放军量产波波沙成功,这就是今天说到的50式冲锋枪。

本来东北兵工厂正准备大量生产,1950年6月朝鲜战争突然爆发。

随着朝鲜人民军的溃败,和志愿军进入朝鲜作战,考虑到东北也有可能被美军轰炸,被迫将工厂搬迁到黑龙江中北部的小城北安。

这样折腾了一大圈,好不容易可以量产50式冲锋枪时,已经是1951年4月,第四次战役刚刚结束。

可以说,在志愿军最需要冲锋枪火力的前四次战役中,50式冲锋枪交给了个白卷,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

好在,志愿军还有其他渠道获得波波沙。

根据中苏的协议,苏联在1951年紧急提供了35个师的苏式装备给志愿军,包括3万多支冲锋枪,增强了近战火力。

苏联提供的冲锋枪中,主要就是波波沙PPSh-41冲锋枪,志愿军叫做41式冲锋枪。

志愿军对波波沙的近战火力相当满意,认为大大超越了美制冲锋枪。波波沙非常坚固耐用,甚至可以使用木制枪托同敌人肉搏,部分零件损坏情况下仍然可以发射。

它非常适合朝鲜冬季严寒的气候,甚至设计扳机也考虑到戴着厚重的手套。

冲锋枪的使用和保养非常简单,即便从没使用过冲锋枪的人,也可以进行实弹射击。

在经验丰富的老兵手中,冲锋枪的实战效果很好。

上面说了,志愿军老兵往往采用近距离三发短点射,美韩军被射倒后,往往可以在身上找到3个弹孔,几乎是必死无疑。

总之,它就是很好的武器。

在志愿军官兵的赞美下,50式冲锋枪的生产被排到了第一位。

此时中苏关系很好,解放军趁机向苏联索要了波波沙的全部图纸、资料,希望苏联军工专家来中国指导和提供大量军工机器。

此时朝鲜战争陷入白热化,苏联急需要志愿军坚持作战,全部答应了中国人的要求。

从1951年下半年开始,量产的50式冲锋枪大量送到前线,同苏联原尊波波沙冲锋枪一起作战。

为什么说50式冲锋枪是第一种自产的冲锋枪呢?

这不就是山寨武器吗?

这是因为50式冲锋枪多少做了一些改进。

虽然对波波沙赞赏有加,志愿军官兵也提出了几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第一就是弹鼓。

波波沙最大的亮点就是采用71发弹鼓,最大的问题也是这个弹鼓。

弹鼓的问题很多,最严重的就是可靠性差。弹鼓的结构是比较复杂的,分为外槽和内槽,外槽可以装弹39发,内槽则是32发。

AK47之父卡拉什尼科夫曾经说过一句名言:对于枪械设计来说,将简单的东西搞复杂是很容易的,但将复杂的东西搞简单,就是千难万难。

道理就是这样,为什么AK47要尽量简单化设计?就是为了可靠性。

而弹鼓结构复杂,直接的结果就是故障很多。

尤其是弹鼓装弹超过65发、弹簧受力较大以后,就比较容易出现射击卡壳。这个卡壳问题不好解决,可以说是弹鼓的固有问题。

而对于冲锋枪来说,只要开了枪就是极为危险的近战,每一秒都可能决定谁死谁活。一旦枪支卡壳,基本就送掉了冲锋枪手的性命。

另外,弹鼓装填难度很大,装弹速度非常慢,在实战中几乎没有可能重新把弹鼓装弹。

换句话说,冲锋枪手只要打完了弹鼓里面的子弹,就死定了。

即便身上带着散装子弹,也没有办法迅速装填。

另外,弹鼓还有个人机功效问题。

波波沙的弹鼓重达1公斤多,体积很大,射击时必须一手托着弹鼓,单手难以长时间托住。只要持续作战,冲锋枪手就会感到很累,也会影响射击精度。

在二战中,苏军也发现了这个问题,解决方法是在1942年研发了35发弯弹匣,配发到部队。

这又引起了争论,采用35发弯弹匣后装弹量大减,相比德军MP40冲锋枪32发的装弹就没有优势了。加上波波沙射速比MP40高得多,火力持续性反而不如德国人。

好在苏军士兵很聪明,有自己的解决办法。他们同时携带弹鼓和弹匣,平时则使用弹匣,却也携带1到2个弹鼓专门用于最惨烈的近战。

第二就是枪的重量和长度都太大。

波波沙使用弹鼓时,枪重达5.3公斤,比我军今天使用的95式班用机枪(使用30发弹匣)还要重。

本来是一款近战武器,波波沙长度却有0.85米,比95式班用机枪要长。

波波沙采用木制枪托无法折叠,长度无法缩减。

苏军士兵尤其是装甲兵、空降兵、炮兵都反应它太长太重,等同于一支步枪,用起来不方便。相反,德军的MP40冲锋枪折叠后仅有0.6米,乘坐狭窄的装甲车也完全不碍事。

苏军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可惜波波沙是无法取消木制枪托的。

沉重的木质枪托使得冲锋枪的重心后移,保证枪身射击的平衡性。如果废除木质枪托,就必须对枪支整体重新设计,等于重新研发一支枪,在战争中当然是不可能的。

波波沙本来就是很优秀的武器,志愿军反应的缺点也就是这么多。

根据战士们的反应,50式冲锋枪做了相应的改进。

就弹鼓上,50式冲锋枪基本完全使用35发弹匣,只是少量制造了弹鼓,极少装备部队。

其实早在1950年解放军最初仿制成功的时候,就决定了使用可靠性更好的弹匣,直接废弃弹鼓。

当年的解放军官兵都是身经百战的,非常明白武器可靠性比性能的追高更有意义。

一支经常卡壳的精良步枪,还不如一支粗制滥造却总能发射的土造步枪,这就是军人的信条。

我们看到50式冲锋枪的所有照片,都是佩戴可靠性更高的35发弹匣,事实证明这是正确的。

50式冲锋枪的改进是有限的,除了弹匣以外的改进不多。

在制造工艺上,当时中国难以生产优质的枪管钢,也无法镀铬,导致枪管寿命较低。后期才研发成功自产的优质钢材,枪管内部也采用镀铬,同波波沙差不多了。

除了枪管以外,50式上还有一些零件,也是需要优质钢材,也是慢慢才实现的。

50式冲锋枪量产数字还是不错的。

从1951年开始制造,到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50式冲锋枪生产了大约36万支。而志愿军数量最多时期,不过140万人,这36万支50式冲锋枪还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大量出现在一线战斗中。

1952年的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大量装备50式冲锋枪。由于美韩军的炮火太猛烈,地表阵地根本站不住人。防御的志愿军隐藏在坑道中,等到敌人到了近距离,他们的火炮无法炮击时,才冲出来近战。这种作战模式下,50式冲锋枪发挥了很大的威力。

著名的上甘岭特功八连,在阵地上坚守43天,而八连装备了大量的50式冲锋枪。由于美韩军炮火猛烈,官兵伤亡惨重,最极端的时候连长李宝成身边只有五个战斗员。

这种情况下,八连只有等美韩军进入几十米距离,采用50式冲锋枪和手榴弹猛烈攻击。这么紧的距离,美韩军的炮火无法发挥威力,借此打退敌人。

在这种作战中,八连认为莫辛纳甘步枪用处不大,射速太慢了。捷格加廖夫轻机枪威力较大,射速也不错,但太笨重了,携带和使用都不方便。而且在这种近距离作战中,轻机枪威力过剩,几百米的射程根本没有用处。而50式冲锋枪和手榴弹是最有效的,后来八连根本不使用步枪,轻机枪用的也比较少。

由于志愿军冲锋枪火力厉害,美韩军久攻不克,伤亡还颇大。

因为该枪非常好用,志愿军战士还编了首歌曲:“50式冲锋枪,我的好战友;打近战打夜战,杀敌是能手。”

而上甘岭战役的惨烈,从冲锋枪的损耗也可以看出。

初期45师第1连和9连的激战中,由于敌人攻势太猛,官兵尽全力开火拦截,竟然打坏了62支冲锋枪,主要就是50式冲锋枪。

而众所周知,50式冲锋枪最大的特点就是皮实,想要打坏枪支是非常困难的。

这一次战斗,2个连竟然打坏了这么多,同时打坏的还有10挺苏式转盘机枪、90支步枪,可见战斗激烈程度。

不过,50式冲锋枪可以说是生不逢时。

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后,50式冲锋枪仍然大量装备部队。

解放军步兵班的正副班长,都配备一支50式冲锋枪。

仅仅2年后,从1955年开始50式冲锋枪被淘汰,退出现役部队,改装著名的56式枪族。

50式冲锋枪被淘汰并不是性能原因,而是枪支理念已经过时,未来是自动步枪的时代。

相比步冲合一,近距离可以扫射,还能保证400米有效射程的自动步枪,发射手枪弹的传统冲锋枪过时了。

50式被淘汰以后,主要装备民兵部队。我们看到很多毛泽东时代的民兵照片,都有50式冲锋枪的身影。在提倡的全民战争、游击战为王的思维中,50式冲锋枪非常适合老百姓在近距离打游击战。

到了80年代,50式冲锋枪装备超过30年,枪管和其他零件磨损严重,已经不能继续使用了。从此,50式冲锋枪彻底退出现役。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