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党委委员王奇志:超级连接的博物馆要“以人为中心”
江苏
江苏 > 文旅 > 正文

南京博物院党委委员王奇志:超级连接的博物馆要“以人为中心”

在5月15日的一款热门旅游APP上,南京博物院(以下简称“南博”)被网友们打上“必游TOP6”标签,并成为南京“昨日人气NO.2”的景点。周末节假日,南博内人流如织已是常态,大报恩寺琉璃拱门等从《国家宝藏》走进大众视野的文物,更是吸引着游客络绎不绝。

艺术殿堂、可供市民休闲的文化场所、令人慕名而来的城市文化景观——在南博副院长王奇志看来,新时代下南博的“名片”上,可以印着这三样身份。立体地说好文物故事,让不同层次的受众都能获得更加饱满完善的体验,南京博物院一直在让自己更丰富、更有趣、更“好玩”。

南京博物院党委委员王奇志:超级连接的博物馆要“以人为中心”王奇志

从陈列到展览,开创藏品阐释与展示的新方法

从‘陈列’到‘展览’,开创藏品阐释与展示的新方法

在我看来,“超级连接的博物馆”就是在原先“陈列”、“研究”的博物馆职能上,在深度与广度上多渠道地吸引新的观众并增强彼此的联系,博物馆必须开创藏品阐释与展示的新方法,强调以人为中心、与公众互动。

“超级连接”最重要的是在业务范围上有所突破,是从“陈列”到“展览”的过程。在以往的“陈列”中,博物馆的工作就是把东西逐一摆放出来;而在“展览”中,存在着一种“我展你览”的关系,文物藏品与看展人发生着关联:我们讲究展品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相关的文物展现这个区域过去人们的生活,从而带给受众体验式的感动。

这一概念在2016年南博年度大展《法老·王》中得以体现:策展创造性地架构起埃及文明和汉文明的对比与呼应,比如同台展出的埃及制作程序繁多的木乃伊,和汉代工艺精密的金缕玉衣,表达着两个区域共通的视死如视生的精神信仰。

在受众的体验感上,《法老·王》在策展阶段就对目标受众进行了调研,了解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的受众都想看到什么,策展人员把收集的信息带入到创作过程中,有意识地与合作方——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进行沟通。展览过程中我们也在潜移默化地保持着和观众的沟通,收集他们的参观路线、在某个文物前停留和讨论时间等等,从而微调不同的体验活动。现在的博物馆除了研究课题,还要研究观众,最大限度的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做到有的放矢。

最后,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提到了“新方法”,也许是意识到博物馆在“超级连接”上还存在一些阻碍,需要博物馆人集思广益去破除创新。为什么观众在闲暇时间不选择来博物馆?一开始可能是经济障碍,但国家在2008年免除了博物馆参观费用;现在更多的是时间问题,南博在尝试节假日延长开放、夜间开放;如果是空间距离,我们也在借用网上展览等方式让沟通零距离……我们努力的方向与内容,就是为观众来博物馆扫除障碍,为观众留在博物馆增添乐趣。

超级“链”接的博物馆:新技术让历史在观众眼前“活”起来

除了理念的变革与创新,新科技、新媒体的探索与实践,也成为南博沟通大众“新技能”。

去年,南博考古所在金坛考察土墩墓遗址,通过直播平台,对外撩开了江南区域在东周时期土著生活的神秘面纱,考古人员还现场回答了观众的弹幕提问。

网上直播、卖萌又有内涵的新媒体公众号成为南博“行走的课堂”;全馆WIFI覆盖,欢迎观众在不使用闪光灯和自拍杆的情况下对文物进行“美颜拍照”,自发形成“朋友圈里游南博”。我们不断尝试借助互联网向全社会传播,使人们通过更为便捷和新颖的方式,领略中华文明的永恒魅力。

而南博数字馆是全国第一个落地的数字馆,把中华传统和江苏地域文化,通过影像、全息投影等方式,分成多个片段表现出来。文物本身不会说话,我们通过技术更立体地展现文物故事,让历史变得更加形象清晰。

我们也在计划发展建设智慧博物馆,把藏品资源、观众层次、管理系统这些分开的信息孤岛进行链接汇聚,让博物馆更“聪明”。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通过用户访问的数量、时间、兴趣点,总结出观众的参观喜好,为今后的展览和开放提供依据、有利于博物馆针对不同数字化展示程序,做到智慧优化并实现博物馆库房与展厅、博物馆观众与工作人员、人与物之间的智能化管理,构建智慧博物馆体系。

让博物馆有人来,让观众留下来

让博物馆‘有人来’,让观众‘留下来’

评判博物馆服务公众的标准当然有很多,最直观的一点是“有人来”,而且让他们“留下来”,怎样达到这个目标呢?

这几年,我们一直强调“分众教育”理念。比如针对儿童心理特征,为他们营造身临其境的参观游戏;针对成年观众提供专题讲座和导览、构筑文化传播平台;还为视障观众提供特殊体验活动,为附近社区居民提供品茶看戏的休闲场所。分众和大众是对立的,面向大众是找普遍规律,而面向分众则是找差异。如果说南博是一部底蕴深厚、生动丰富的书,要让不同的观众都能读懂它、喜欢它,还需要配合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并将之转化为不同层次观众都能接受的方式。

再者,是修内功,努力把博物馆的文化产品做好,包括展览、教育活动、文创产品和我们提供的服务。让文化产品吸引人,让文化产品常看常新,可以让人们对博物馆的展览和服务有较深刻的印象,有想再次参观博物馆的愿望,在参观的过程中,真正享受到了尚美的精神产品,享受到了文化服务。

最后是多宣传、做推广,向社会的田野广泛播撒文化,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的同时,提高博物馆的形象。南博将年度大展的宣传印在地铁的灯箱广告上、投在闹市区商场的大屏,利用公众号和媒体宣传我们的声音和展出特色。借此推广宣传,能够让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丰富自己的学识,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和经验,人们能够在博物馆中体验到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能够通过经验的积累探究文明建设的丰富底蕴。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