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人性善恶说的当下价值

船山渌水
2022-04-20 14:32 来自广东

文/王印祥

我国古代“儒释道”三家都曾论及人性之善恶,下面结合今年全国爆发疫情后暴露出来的善恶现状,予以解读。

一、儒家

孔子创立的儒家,其内部关于人性的“善恶论”,主要有孟子的“性善说”与荀子的“性恶说”两种,另外滋生出“性无善无恶”与“性亦善亦恶”两说。

性本善者,善也;性本恶者,恶也。前者为君子,后者为小人。

性本善者,或因后天主、客观环境之影响,可能由善变恶;性本恶者,或缘后天主、客观条件之作用,可能由恶变善。人性与万事万物一样,皆有转化之可能。

一般说来,很多人骨子里亦善亦恶,心里天使与魔鬼并存,只是善恶多少不同,或天使与魔鬼谁占主导地位而已。

至于人性“无善无恶”之说,只是对婴儿而言,或许还有实际意义,但对受阶级社会浸染中的成人而言,只是一句空话罢了,无需信之。

二、释家

由古印度释迦牟尼创建并传入我国的释家佛学,推崇“因果论”,它不仅适用于人之为善为恶,也适用于世间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

释家倡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佛学在内心里崇尚“积善灭恶”,在行为上主张“扬善弃恶”。

三、道家

道家相信“天道有循环,善恶有承负。”

道教《太平经》“承负”思想提出:“承者为前,负者为后。”“道设生以赏善,设死以威恶。”“行善,道随之;行恶,害随之。”“善者自兴,恶者自病,吉凶之事,皆出于身。”行善积德,济世利人;为非作歹,害己损人。《太上感上篇》有言:“福祸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我国传统文化主要由本土产生的“儒道”两家和由古印度引进而中国化的释家佛学为主体,三家关于人性之善恶论,皆有自家高见,其共同点就是褒善贬恶、扬善弃恶、行善灭恶。

我国在今年初爆发疫情以来,特殊境遇似乎变成了一面显现灵魂的镜子,祖国各地绝大多数公民自觉遵纪守法,克服重重困难,配合防疫工作,虽有极个别不良之徒有意无意地破坏防疫工作大局,现已成为同时代人、家人和后人引以为戒的负面教材。在此次疫情中彰显出来的善与曝光出来的恶,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并且都在阳光下爆出冰山一角,引发了国人的深刻思考和全面反省。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诏书中告诫太子刘禅的这句格言,意思是“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坏事就去做,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善事就毫不关心。”古人话语,如长鸣警钟,如雷贯耳;似绵柔春雨,沐浴身心!

2022年4月20日

(责编 杨春林)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