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丨在北京亮马河想象剑桥:“徐志摩”到底告诉我们什么

风声丨在北京亮马河想象剑桥:“徐志摩”到底告诉我们什么

风声丨在北京亮马河想象剑桥:“徐志摩”到底告诉我们什么

风声丨在北京亮马河想象剑桥:“徐志摩”到底告诉我们什么

作者|张丰

多少有点让人感到意外,一段“徐志摩没有骗我”的音乐视频,居然登上了热搜。评论区难得的祥和,没有刀光剑影,也没有口水引战,更多是欣赏剑桥大学的美丽风光。

视频记录的是剑桥大学的春天,在康河的柔波中,有人划着赛艇,蔚蓝色的天空飘浮着洁白的云彩,不远处是大学古老的建筑——这些令人当下心动的画面,其实和徐志摩多年前看到的没有什么两样。

视频制作者还引用了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诗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这首现代诗名作,描写的尽管是英伦风光,因早已入选中学语文课本,也成为中国人“文化素养”的一部分。在2022年的5月,重温这温良的诗句,更添几分感慨。

借由互联网技术,剑桥大学不再是遥远的影像,中国大小城市的人群都能看到它的风光,但另一方面,由于中国不少城市都处在防疫的“关键时刻”,相当多的人居家隔离、足不出户,更多的人出不了区、出不了城,出不了省,这让视频中游弋的赛艇和自由奔跑的人群显得又如此“遥远”。

在这个春夏交替的时刻,我们需要阳光、流水和金柳。

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航空和铁路发送旅客与往年相比都大大减少,“城内游”成为热闹的度假方式。在北京,往年并无魅力可言的普通河流亮马河,也成了网红,许多人选择在这条与管控区相隔几座桥的亮马河边“露营野餐”。

从4月初开始上海全面封控,现在已一月有余,北京从5月开始施行一定范围的封控。其他大中城市,疫情严重不一,但大多采取了相对严厉的防控政策。“静默”“居家”“非必要不出行”,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关键词。

这是“徐志摩没有骗我”意外走红的背景。

有点吊诡的是,徐志摩是一个浪漫的诗人,在文学史上其实是一个“不靠谱”的角儿,浪漫和诗歌本身依赖于自由和想象力,他并不努力去记录现实,而是在创造新的现实——文学就是某种形式的“欺骗”。但是,因为我们现在处在一种中断的、与往日迥异的生活中,反而把这种“创造”看成日常,说到底,人们实在太渴望恢复正常生活了。

风声丨在北京亮马河想象剑桥:“徐志摩”到底告诉我们什么

| 剑桥大学的“徐志摩诗碑”

为什么是徐志摩,而不是别人?也许是因为徐志摩的诗“更美好”,也许是因为他笔下写的是剑桥。剑桥与牛津,一度被视为世界最高学府,是英伦风的代表,更是代表中国融入世界的一段历史。徐志摩在剑桥,钱钟书在牛津,都留下一段佳话,而哲学家罗素1920年访问中国,更是一百年前知识界的大事件。

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深度融入世界的旅程。张力奋在《牛津笔记》中记录了1970年代末不少中国人重新到牛津、剑桥学习的盛况。他特别提到,那时到欧洲访问的中国官员,住酒店的时候还带回了牙刷、香皂这些日常用品,而后来,全世界大部分牙刷和香皂,都是在中国生产的。

4月底,北京、上海、苏州等国内九个城市的AP考试被取消,很多国际学校的孩子赴英美留学受到影响,这是疫情造成中国与世界中断联系的一个缩影。此外,还有普通中国人的海外旅游暂停、一些行业产业链的转移、在华生活的外国人由于疫情带来的不便选择回国生活等。

前些年在剑桥、牛津校园,爱拍照的中国旅行团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有些人对这样的“观光”感到不适,现在看,这样的“热闹”是值得怀念的。那种热气腾腾的气息,其实代表的是中国人与世界相融的热情。一味在巴黎、伦敦“买买买”固然值得反思,但这样的盛景突然消失,有时又让人落寞和担忧。有媒体采访一些封控中的新闻当事人,问他们“解封后有什么愿望”,几乎没有人说要到海外旅行——这在两年前还熟悉的画面,现在看似乎遥远而不现实了。

在这种气氛下,人们突然看到剑桥大学的风景,在动人的音乐中遥想徐志摩,想象他的天真浪漫以及“英伦风”,不仅仅是回忆过去,还是在憧憬未来:我们什么时候能重回正常生活?什么时候才能像先贤那样,再次漫步在剑桥、牛津的校园?什么时候能重新回归世界,来来往往?能去像剑桥牛津这样的学府学习“他人的长处”,同时把中国的独特与精彩传扬出去。

当然,徐志摩和剑桥,代表“日常生活”的高标准,毕竟在正常日子能够到海外旅行的,也是少数人。但是,人们仍向往这种“日常”,表明并不想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想降低“美好”的标准,更重要的是,要记得还有这样的日常。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