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在福建西南部,雾气弥漫的山谷中有一种奇特的建筑群巍然矗立,它们由泥土一层层夯实筑就,身形庞大、结构坚固,人称土楼。那些见识过土楼风采的人无不对其赞赏有加。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在他的代表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将土楼称作“中国最特别的民居”;日本建筑学家茂木计一郎说:“好像大地上盛开的巨大蘑菇一样,又像是黑 色飞碟自天而降,那真是不可思议的景象.....。”2008年,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 第 32 届世界遗产大会 ”上 ,福建 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自此被全世界知晓,越来越多的旅人前往这里,只为一睹它们的芳容,聆听它们的传奇故事。
谁在建土楼?
福建土楼,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称“客家土楼”。它们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它的形成与历史上中原汉人几次著名大迁徙有关。
1700多年前的西晋永嘉年间,平静的闽西山区开始陆续出现一批又一批陌生汉人。他们用奇怪的口音与当地闽人连说带比划地沟通:自己来自北方,为了逃避战乱迁徙到这里。
客家人各时期迁徙路线图
那时的中原,战火频仍、天灾肆虐,大批民众举族南迁,拉开了两晋至宋元时期中原汉人迁徙入闽的序幕。 其中, 进入闽南的一支与当地居民相互融合,形成了以闽南话为方言的福佬民系; 经江西赣州进入闽西山区的一支则构成福建另一支重要民系——以客家话为方言的客家民系。 而土楼所在的闽西南山区,正是福佬与客家民系交汇处。
不过,对后来者来说,费尽心力来到的南方,并非是远离纷争的世外桃源。 这里人烟稀少,相对宁静,但由于远离中原的监管 ,这里盗匪横行,更兼与原住民之间的资源矛盾,家族之间的纷争也时有发生。
于是,在中原儒家文化的宗族观念和外部 环境的共同影响下,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迁居于此的人们选择了聚族而居,建立堡垒,以特殊的生活方式结合山区的建筑材料,创造了土楼这种独特的居住方式和建筑风格。
土楼的特征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传统民居建筑通常以砖或木材作为建造材料,比如 古色古香的传统北京四合院 ,以砖木结构为主; 温婉典雅的徽州传统民居 , 以木构架为主,同时辅以砖、石雕等材料。 不过, 福建 土楼的建筑用材 则相对比较特别,主要选用夯土来建造 , 历经上千年的风吹雨打、日晒雨淋仍屹立不倒。
根据史料记载,夯土造物在殷商时期就已经存在,且当时的夯土技术已经成熟。比如那条被视为是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之一——秦直道,之所以能够保留延续至今,且基本不长草,主要得益于夯土技术的成熟应用。
此外,福建土楼的建筑布局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即采用夯土墙和木梁柱共同承重建造的多层巨型居住建筑群,适应大家族聚居,还具有突出的防卫功能。
一座标准的土楼布局规整,一般四周由1至2米厚的外墙和50厘米左右厚的承 重内墙围合,起到最主要的外围抵御作用。夯筑前,先在墙基挖出一条的墙沟,夯实后,再埋入大石为基,然后用石块和灰浆砌筑起墙基,接着用夹墙板夯筑墙壁。土墙的原料以当地粘质红土为主,掺入适量的小石子和石灰,经反复捣碎、拌匀,做成俗称的“熟 土”。一些关键部位还要掺入适量糯米饭、红糖,以增加其粘性。夯筑时,要往土 墙中间埋入杉木枝条或竹片为“墙骨”,以增加其拉力。就这样, 经过反复的夯筑, 土墙 有如钢筋 混凝土般 坚固 ,再加上外面抹了一层防 止 风雨 侵蚀 的石灰,因而坚固异 常,具有良好的防风 、 抗震能力。
在内部建筑中,土楼的一层和二层大多是厨房和谷仓,基本没有窗户。三层以上是卧室,靠近外墙的一侧只有小窗户。一座土楼基本只有一扇大门。一旦大门关闭,土楼就变成了一座封闭的堡垒,易守难攻。土楼大门选用耐火性极好的槁树木或梓木制成,此外,大门的外层还用铁皮包裹,并在门的顶部设有一个“水槽”,与二楼的水箱连接,以抵御敌人的火力攻击。
土楼二层的谷仓用来存放每年收获的稻谷、地瓜等粮食。楼内饲养家禽家畜,柴草充足,每座楼院内还设有水井。甚至,对客家人来说,宗族所居最重要的祠堂,也是建在土楼之中的。可以说,这是人们营建出的一座独属于自己家族的城池营垒,除非外出狩猎或是耕种,其他一应生活起居都可以在土楼内部完成。
充满生活气息的土楼内部
多姿多彩的土楼
福建土楼千姿百态,种类繁多。在众多土楼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圆楼、方楼和五凤楼。圆楼与方楼最常见,也常常并存。此外,由于地形与聚集地的改变,还有诸多变异的几何形建筑构建于山岭狭谷之间。
圆楼
圆楼又称圆寨,是土楼三种典型中最富艺术魅力的一种。圆的外形与天穹呼应,本色的黄土墙与大地密接。圆楼的共同特点是大门、祖堂等主要建筑都在中轴线上,两边的建筑对称,这与其他种类的土楼相同。多环同心圆楼外高内低,楼中有楼、环环相套,祖堂设于楼中心,环与环之间以天井相隔,以廊道相通,而且廊道均与祖堂相连。这种不分长幼尊卑极其平等的联通聚居方式,虽然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显得极为不可思议,但也确确实实地增强了凝聚力。
二宜楼
方楼
方楼数量居各种类型土楼之冠。从外观看,四周高墙耸立、四角规整,呈封闭式,防卫功能十分突出。方形土楼除了大小各不相同之外,其内部布局、结构又由于受楼主需求、生活习惯、地理环境等不同因素影响,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看方形主楼的平面,呈“口”字长方形的占绝大多数,呈“日”字形或“目”字形的为数甚少。后者中间的楼层与紧密相连的楼层等高,有的略低于主楼。“日”字形楼或位于中间的楼、“目”字形楼左右两侧的楼,一般为后人所扩建。新楼、旧楼融为一体,既节省用地、扩大居住空间,又保持全楼整体的统一,更能体现整个家族的团结。
充满生活气息的土楼内部
五凤楼
五凤楼脱胎于北方的四合院,两侧的厢房被加高,自前向后逐层升高,称为“横屋”。两列横屋之间分布着三座厅堂,沿着中轴线从前到后同样逐级升高,称为“三堂”。其中后堂被加高至三层到五层,犹如展翅飞翔的凤凰,故名五凤楼。
五凤楼主要分布于闽西各县与漳州。其中,移民台湾的漳州客家人,也将其五凤楼建筑风格带至台湾。
福裕楼
变异样式
福建土楼的变异形式也特别丰富。它们结合地形、布局自由、形式独特,是福建土楼中极其珍贵的部分。
没那么圆的承启楼
八角形的道韵楼
三个同心圆组成的锦江楼
还有方圆并立,组成“四菜一汤”的土楼群。
各式各样的土楼散布在青山绿水间。
一千多年前,客家人以“客人”的身份“闯入”到南方这片荒蛮的土地,并在此落脚生根。时光荏苒、岁月匆匆,客家人在这片土地上修建房屋、辛勤劳作、繁衍生息,不断发展壮大。 历经千年的岁月洗礼和沉淀,客家人把生活描摹成诗、刻描成画,并将其深深地印在了庞大的建筑体之上。 那建筑之上的一土一木、一砖一瓦,无时无刻不在证明着客家民族乃至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传统精神。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