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比亚迪海豹的发布,比亚迪最近的新技术也是频频亮相。从比亚迪全新的汉系列发布,到现在海豹和CTB(Cell to Body)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的发布,可以说在技术创新方面,比亚迪正在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着一流民族企业的实力。作为海洋生物系列的全新车型,海豹基于最新的e平台3.0打造,采用了最新的CTB技术,定位于纯电中型轿车,目前公布的预售价是21.28万~28.98万,竞争对手主要有特斯拉Model 3、小鹏P7、零跑C01等同价位或者同级别的车型。
CTB技术的由来
早期电动汽车的电池包都是由独立的电池模组构成,电池模组的组成又由柱状、片状或者块状动力电池构成。相对来说,固定的电池包形状内部空间是有限的,因此利用率和电池能量密度决定了这块电池包的容量。
最近几年,随着CTP(Cell to Pack)技术的快速发展,这种由电芯直接组成电池包的封装模式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电池包内部空间的利用率,因为减少了模组这一环节,相对传统的封装模式,CTP技术能够在同样的电池包内装入更多的电芯,从而提高电池容量,增加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
而这次在发布会上,比亚迪推出的CTB(Cell to Body)技术则是在CTP的基础上,把车身与电池系统进行高度融合。说白了,这种所谓的整车三明治结构,就是把电池包直接作为车身的一部分,就像以前早期的可以换电池的手机进化到现在不可更换电池式设计一样,电池与手机融为一体,手机变得更加轻薄,电量也在不断的提升。比亚迪的这种CTB的道理也是一样,就是让电池包上盖板部分跟车身地板合二为一,动力电池系统既是能量体,也是车身结构件。
有人会问:将电池包与车身融合?那么这种CTB技术的优势到底在哪里?
数据显示,搭载CTB技术的e平台3.0,最明显的就是增大了车内空间。相同的结构条件下,使用CTB(Cell to Body)方案相较于CTP(Cell to Pack)方案垂直方向的乘坐空间能够增加10毫米。可别小看这10毫米,它的意义我觉得一点儿也不亚于我们让手机变薄1毫米。
空间体验的改善仅仅是CTB技术应用的好处之一,更多的惊喜是在于CTB给整个车辆性能方面带来了全方位的改进。在比亚迪CTB技术发布会上展示了一辆50吨重卡通过比亚迪电池的场景,电池在承受重压之下,仍然可以继续使用,原因就在于CTB技术中电池铝板的类蜂窝状结构。这种结构的特点不仅可以节省大量材料,减轻质量,而且可以提升结构强度。
除此之外,比亚迪研制的刀片电池本身特性,就决定了它可以充当横梁和纵梁结构,就像筷子一样,一根两根还是挺容易折断的,但是我给你来十根、二十根、几十根的话,那种结构还是非常牢固的。而且这也是圆柱状动力电芯在强度上无法比拟的,一般采用圆柱状电芯的电池包都是由数千个电池组成,受到外力的冲击更容易松散变形。
CTB技术还带来了一个扭转刚度的大幅提升,基于CTB技术的e平台3.0,整车扭转刚度提升70%,超40000N·m/°,而首款搭载CTB技术的车型——海豹,整车扭转刚度可达到40500N·m/°。这个数值,可是超越了很多百万级燃油车,要知道某拉模型Y纯电动SUV的扭转刚度为21700N·m/°,咱们中国品牌比亚迪通过CTB技术真正打造出了一辆“撞不断的电动汽车”。
与此同时,扭转刚度的提升还带来了车辆操控性能的提升,首搭CTB技术的海豹车型,在视频演示中的麋鹿测试通过车速83.5km/h,单移线测试通过车速133km/h,稳态回转最大横向稳定加速度1.05g,二十多万元就能体验到跑车级水平,这不就是咱普通老百姓也能玩得起的运动车型么?不过前提是要安全驾驶,如果想漂移的话,建议大家在专业的赛车场地体验。
总的来说,我觉得CTB电池方案利大于弊,CTB技术让电池和车身结合的更加紧密,不仅电池包的空间利用率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而且带来了更强的车身刚性,让驾驶者能够体验到更加纯粹的运动驾驶体验感受,同时赋予了整车更强的性能表现。可以说搭载CTB技术的海豹已经初步具备了爆款的潜质,届时会有什么样的市场表现,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