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工作纪实
浙江
浙江 > 资讯 > 正文

浙江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工作纪实

浙江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工作纪实

浙江拥有全国最多的海岛、最长的海岸线,拥有世界闻名的天然渔场,所属海域是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可以说,海洋为浙江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助力。

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浙江发展的最强优势和最大本钱,因此海洋的“一颦一笑”备受人们关注。近日,浙江生成全国首份“海洋生态体检报告”,报告显示:2021年,浙江海洋生境总体良好,自然岸线保有率较好,生态整体安全风险较低。

报告的背后,是浙江在海洋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持续发力的缩影。作为生态文明建设阵地的主力军,浙江坚决扛起责任和担当,结合实际,在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不断迈出新步伐。

守护海洋“天然基因库”

作为全国岛屿最多的省份,浙江拥有全国最长的海岸线,和成员众多的“保护区家族”,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是海洋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宝地”,有着不可多得的海洋“天然基因库”。

为守护好这个“天然基因库”,浙江不懈努力着。1990年,浙江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成立。多年来,该保护区按照相关要求,严厉打击破坏当地海洋生态环境的违规违法行为,严禁外来船只在南麂列岛保护区内开展违规捕捞,严格管理海岛旅游和岛上居民的生产生活,当地海洋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

浙江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工作纪实

2005年,浙江省温州市西门岛获批我国首个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此后,浙江省以海洋生态保护区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海洋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如今,浙江省的海洋保护区数量不断增多,保护面积逐步扩大,海水质量不断提升、保护区内红树林长势喜人,海岸线更加美丽。

2008年,渔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获批成立,主要保护丰富的海洋资源和独特的列岛海蚀地貌等。据介绍,渔山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是浙江省宁波市大型海藻集聚区,重点保护对象为贝类、藻类,当地盛产的厚壳贻贝、条纹隔贻贝在周边地区久负盛名。此外,这里还是石斑鱼、真鲷、黑鲷、黄鳍鲷、石鲷、黑毛、鲈鱼、褐菖鮋等10多种名贵鱼类的聚集地。

2019年,浙江省政府批复同意建立舟山市东部省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温州龙湾省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批复明确,舟山市东部省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总面积为16.89万公顷,其中重点保护区面积4.35万公顷;温州龙湾省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总面积为2294.82公顷,其中重点保护区面积733.54公顷。

浙江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工作纪实

红树林自然也是“天然基因库”的一员,它是众多海洋生物栖息产卵之所,具有重要的生态恢复功能。在浙江,红树林有着几十年的栽种历史。2005年,西门岛海洋特别保护区获批后,温州市相关部门开始在保护区内大面积种植红树林。如今,当地红树林长势喜人,吸引了大量鸟类来此栖息,许多游客前来观赏游玩。实践证明,红树林为当地带来了重要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近年来,浙江积极开展“海岸带保护修复”行动。2020年,浙江省相关部门编制的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实施方案通过专家评审。按照方案,未来5年,浙江将新营建红树林200余公顷,保护修复提升现有红树林,在改善沿海人居环境、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保育海域生态系统、提高滨海湿地生态功能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穿过数据,走入自然,生动的景象便展现眼前:跟随专家们的脚步,看温州树排沙的红树林在优良的生态环境中生长;运气好的话,可以在树排沙上观测到世界濒危物种黑脸琵鹭;前往五峙山岛省级海岛鸟类自然保护区,可以静候世界极危物种中华凤头燕鸥、世界易危物种黄嘴白鹭等稀缺鸟类“贵客”出现……

擎画蓝湾生态底色

在海洋生态建设中加大海洋保护与修复力度,浙江可谓不遗余力。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人海和谐的美丽海湾日益散发出迷人风采。

2016年,浙江启动“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当年,温州洞头国家级海洋公园核心区蓝色海湾整治项目,纳入中央海岛和海域保护资金计划。自那以后,浙江进入“蓝湾”时代,曾经脏乱差的岸线环境快速得到改变,直接惠及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成长”。以温州洞头为例,经过几年蓝湾整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9年4月,洞头再次入围新一轮“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成为全国唯一连续两次获得中央“蓝色海湾”整治项目奖励支持的区(县)。

浙江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工作纪实

为了对“蓝色海湾”整治修复效果进行科学评估,洞头率先出台了蓝湾指数评估规范,建立了8个方面16个指标的评价体系,被权威专家认定为评价“蓝色海湾”整治的行业标准。同时,通过海上生态浮标、碳通量观测塔、海洋牧场水下监控系统等智慧监测平台,实时监控蓝湾指数,不断促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

相关数据显示,蓝湾工程实施后,洞头岸线红树林、盐沼湿地新增常驻候鸟20余种,海藻场自然恢复了3000平方米,“南红北柳”年固碳近200吨,紫菜羊栖菜年吸碳近14000吨,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蓝湾整治的这些年,浙江海洋生态系统日渐向好,也为海洋经济发展带来了一波又一波的红利。鉴于此,浙江各地蓝湾整治行动紧跟其上。去年,投资约1.76亿元的宁波蓝色海湾整治行动—花岙岛生态岛礁建设工程通过验收。该工程通过岛体整治修复、生态旅游和宜居海岛建设、珍稀濒危和特有物种及生境保护、海岛监视监测站点建设、海岛生态环境本底调查等内容,有效实施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海岛生态修复,促进了海岛生态系统保护和宜居海岛建设,提升了典型岛礁生态环境监视监测能力,逐步实现了“美丽海岛、生态岛礁、绿色海岸”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

全国首创海洋生态预警评价机制

浙江在创新的脚步上,从来不缺迈出第一步的勇气。

去年,浙江编制完成全国首个省级海洋生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在全省印发试行。该指标体系是浙江海洋生态预警监测评价工作的新探索和新实践,是浙江向全国沿海省份展示海洋生态精准化管理水平的一根标杆。

浙江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工作纪实

据了解,该指标体系围绕海洋资源管控需求,设立了有别于环境监测指标的3大类20项生态监测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生境状况、资源状况和风险状况3个目标层。

该指标体系针对生境指标、资源指标和风险指标分别罗列了详细而具体的评价方法。如生境指标包含溶解氧饱和度指数、酸碱度指数、富营养化指数、滨海植被覆盖率指数和无居民海岛植被覆盖率指数等,每一个指数包含了指标定义、计算方法、数据来源及应用和评价标准。

这个全国首创的海洋生态预警工作机制,是监督管理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和技术保障,对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有着非凡的意义。持续准确的海洋监测评价好比是给海洋生态系统做“体检”,可以及时发现海洋的“生病前兆”,并通过可靠的数据分析发出预警,从而为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基本依据。

浙江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工作纪实

通过近一年的监测评价,初步掌握了全省及各沿海县(市、区)海洋生态家底、资源禀赋和风险水平,生成全国首份海洋生态“体检报告单”。此次评价共发现10大类95个海洋生态问题,均列出问题清单,并按照“一县一策”提出针对性对策107条,逐项落实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

海洋生态预警及保护之路“阻且长”,但浙江迈出的脚步却愈加铿锵。2021年,浙江已将重点港湾海洋微塑料监测纳入海洋生态预警监测的常规化业务工作,通过开展水体、沉积物和生物体微塑料监测,掌握重点海湾微塑料的分布及其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全省资源管控和微塑料防治奠定基础。

为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有效发挥海洋的固碳作用,2021年,浙江省自然资源厅积极探索开展蓝碳研究,针对乐清湾盐沼生态系统开展碳储量调查与评估试点工作,旨在掌握海岸带盐沼生态系统碳储量本底情况和潜力,为提升蓝碳生态系统碳汇增量提供决策支持。

浙江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工作纪实

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关乎民生福祉。“十四五”期间,浙江将锚定新航向,向远而行,积蓄蓝色生态能量,继续谱写经略海洋新篇章中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