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25周年系列之一 | 香港如何开启经济新篇章

经理人杂志
2022-06-29 02:01 来自广东

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任行政长官李家超在其竞选政纲《同为香港开新篇》中提出“四大政策纲要”,其中的经济政策纲要为“全面提升竞争实力,创造持续发展空间”。站在回归25周年历史时刻,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内外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香港如何开启经济新篇章,无疑是香港“由治及兴”的关键,也是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认为,从现实情况与发展趋势出发,香港应在创科、产业、金融、空间和区域等五个方面,创新发展思路和举措,为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本文作者:谢来风——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 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创科:加强顶层规划和发展创科产业

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发展创新科技在香港也已经形成共识,关键是采取什么样的路径。对比美国、德国、新加坡以及内地等发展科技创新的做法,香港在以下两个方面可以提升。

一方面,加强对创新科技顶层规划和战略设计。全球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窗口期不会很长,需要各经济体结合自身发展需要,在科学发现、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应用、成果转化等方面,加强前瞻性规划研究和布局,才能避免错过发展机遇。制定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包括细分领域的规划,是普遍做法。比如美国的《无尽前沿法案》、《国家人工智能战略》,德国《研究和创新框架计划》、《国家生物经济战略》、《人工智能战略》,新加坡五年一次的《国家科学技术计划》,内地的科技创新五年规划、人工智能“十四五”规划、数字经济“十四五”规划等。香港应根据自身情况,加强创新科技发展的顶层规划和战略设计,以解决当前科研资源分散、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等困境。

一方面,香港的“创新科技功能”比较强大,高校、实验室等资源比较丰富,但“创新科技产业”发展动力相对不足,迫切需要加快谋划布局。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机器人、高端芯片等与创新科技密切相关、香港具有一定优势的战略性产业,需要新一届特区政府予以重点关注和支持,制定系统产业支持政策,加快培育壮大本地企业,同时吸引全球企业、人才等资源集聚,建立创新科技产业生态。

产业:以长远战略“做实”香港产业结构

与新加坡相比,香港产业不够“实”。特区政府统计处数据显示,近年来服务业增加值一直占据香港GDP90%以上,2020年服务业占比93.4%,第二产业占比6.5%。新加坡政府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新加坡服务业占比65.9%,商品生产业(第二产业)占比24.9%。对细分产业进一步对比可以发现,对香港GDP贡献最大的产业是金融及保险(23.4%),而对新加坡GDP贡献最大的是制造业(21.1%)。香港制造业占比仅为1%,与新加坡形成巨大反差。也因此,上海银科研究院研究人员就分析指出,新加坡与香港的竞争,其实并非在金融业,而是制造业。事实上,新加坡更偏向发展制造业,在全球引入高端制造和科技含量较高的高精尖制造商,比如最近两年引入的葛兰素史克、德国药厂BioNTech、法国制药公司赛诺等高端生物制药公司。

表1 香港、新加坡对GDP贡献排名前4的产业对比

资料来源:香港政府统计处、新加坡统计局。其中香港为2020年数据(2021年暂未公布),新加坡为2021年数据。

如今,新加坡制造业已经形成三大支柱产业。一是ICT产业,包括半导体、计算机设备、数据存储设备、电信及消费电子产品等,占据新加坡制造业半壁江山。二是精密工程业,主要产品包括半导体与工业设备、半导体引线焊接机和球焊机、自动卧式插件机等。三是生物医药业,是新加坡近年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制造业总产值的10.8%,就业人数2.44万人,打造了启奥生物医药研究园区、大士生物医药园区等全球著名产业园区。

香港应以长远战略推动产业“向实”发展,“做实”产业结构,可以考虑在北部都会区、已经规划的新市镇等区域,布局引入内地和国际高端先进制造项目,与香港的创新科技充分结合,提升香港经济的韧性和活力,为就业、收入、青年等方面创造新空间。

金融:推动金融服务创科和实体经济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在资本规模、资本流动、融资成本、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同时香港资本比较青睐“短、平、快”的盈利模式。香港贸发局2020年曾对香港初创生态系统进行调研,结果显示,30%受访企业获得政府资助,22%申请银行贷款,另外20%表示部分创业资金来自亲朋好友。整个本地初创圈中,只有少数初创企业能够于创业初期,成功从私人市场募集资金,包括孵化器或加速器(15%)、再投资(10%)、天使投资(7%)、众筹(4%)和风险投资(3%)。平均而言,创业者的个人储蓄占每间初创企业的创业资金接近六成(59%)。Pitchbook公司数据也显示,近年来香港科技行业风险投资额为仅为新加坡的三分之一。

因此,香港在巩固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功能和地位的同时,需要政府和业界合力,引导和支持资本加大力度投向创新科技和实体产业领域。当然,这与前面讲到的要发展制造业紧密相关,两个举措要结合起来、久久为功,才能改变资本偏好性,为创科和实体经济发展注入资本动力。

空间:将北部都会区打造成香港新中心

香港提出规划建设北部都会区,意在解决长期以来以维港都会区为“单中心”发展造成的人口密度过高、通勤时间与距离过长、市民幸福感降低等问题,这符合城市发展规律。我们熟悉的、典型的“单中心”发展城市如日本东京,经过五版城市发展规划,正在逐步转向“多中心”发展格局。深圳则在城市圈发展规划中提出“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生态型”的空间格局。

图1 香港北部都会区空间示意图 //资料来源:《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

北部都会区近期重点是发展创新科技和改善香港市民居住环境,其最终目标应是打造“香港新中心”,包括交通、住房、教育医疗、创科、高端制造、生态等方方面面,不仅要成为香港的第二个经济引擎,也要发展成为香港市民的宜居宜业社区,与维港都会区形成香港“双中心”。基于此,前面提到的创新科技资源,比如高校、实验室、大数据中心等,以及高精尖制造项目等,都可以率先在北部都会区进行布局建设,尽早打造若干标杆示范型的“锚项目”,引进若干引领带动型的科技企业、制造企业,加快形成资源集聚效应。

区域:主动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

香港发展经济,不仅要聚焦自己、解决内部问题,更需要借助外部资源、推动区域协同乃至一体化发展,最直接最重要的就是主动、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出规划建设北部都会区,主动“向北发展”,这是香港迈出的重要一步。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布已经三周年,香港发展的内外部环境稳定向好,融入大湾区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一是要创新合作体制机制。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框架下,探索构建粤港深度合作机制,推动在深港合作会议等基础上建立实体性质的深港合作机制。二是在贸易、投资、专业人士资格、社会民生、营商环境等重点领域,加强与大湾区内地城市规则机制深度对接,加快形成大湾区统一大市场,实现要素资源高效便捷流动。三是更好发挥重大平台牵引作用。推动北部都会区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深圳口岸经济带等重大平台协同联动发展,率先推进新田科技城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规划建设协同、资源对接。借鉴广州南沙粤港合作咨询委员会模式,创新香港与大湾区内地城市重大平台的合作机制,务实推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图2 新田科技城范围示意图 //资料来源:《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

总之,香港开启经济新篇章,需要创新思维、系统思维和长远战略思维,也需要“以结果为目标”的务实推进,以及全面融入区域和国家发展战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央一如既往支持下,在新一届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香港定将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