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宋史》:王朴为何能留下美名?
国学
国学 > 国风观察 > 正文

读《宋史》:王朴为何能留下美名?

作者: 许云辉

汴京三月,春风和煦,鸟语花香。 初登帝位的宋太祖在侍从簇拥下,志满意得走过周世宗时期的功臣阁。 忽然,功臣阁大门被疾风吹开,正中悬挂的一张画像赫然正对宋太祖。 宋太祖看清画像主人,立即敛容止步,神态肃正“整御袍襟带”,异常谦恭地对着画像三鞠躬。

左右大惑不解:“陛下贵为新朝天子,他就是个前朝旧臣,您为何对其行如此大礼?”

宋太祖指着身上的黄袍感慨:“诸位爱卿,如果此人还健在,朕岂能穿上这身龙袍!”

这个令宋太祖敬畏到如此地步的前朝之臣,正是本事与脾气一样大的王朴。

(一)先见之明

王朴“幼警慧,好学善属文”,但因世事蹉跎,45岁才大器晚成中状元。但是,福祸相依,丰富的学海生涯与坎坷的生活阅历成为一笔宝贵精神财富,使王朴练就异乎寻常的敏锐嗅觉,得以顺利逃过人生一劫。

他投身后汉枢密使(今国防部长)杨邠府中充当门客,成为政坛实习生,很快窥探出政坛的险恶阴暗: 后汉隐帝“年少孱弱,任用小人”,杨邠不思辅佐朝纲,反而与同为顾命大臣的“王章、史弘肇等有隙”,勾心斗角,相互拆台。 王朴眼见君臣不和,将相离心,后汉江山恰似“厕所边摔倒----离死(屎)不远”,预感大厦将倾,遵循亚圣“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古训,毅然离开杨邠,“乞告东归”。

果然,不久后,一心夺回皇权的后汉隐帝在佞臣教唆下,“诛权臣,邠与章、弘肇皆见杀。”后汉隐帝杀红了眼,“害邠等三族”,还对三家门客赶尽杀绝。王朴因有先见之明,得以平安无事。

(二)力谏用兵

后周建,皇子柴荣出任镇宁节度使,大张旗鼓招贤纳士组建班子。王朴如见曙光,主动投奔柴荣帐下,为柴荣出谋划策,深受器重。柴荣变身周世宗,王朴水涨船高升任刑部高官。

周世宗即位后,决心将后周事业做大做强,因此“锐意征伐”,将以军事手段维护国家安定摆在首要位置。尤其在力排众议御驾亲征、在高平大败北汉之后,周世宗意气风发,更加“慨然有平一天下之志。”

为统一思想,周世宗精心挑选出含王朴在内的二十名饱学文士,让他们当堂完成命题作文《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平边策》。 十七名文士在《平边策》中,都排除战争是后周立国的第一选项。 他们引经据典,力证武力平定战乱害人害己,得不偿失。 老气横秋建议周世宗循孔老夫子的教导: “故(如果)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

这些陈词滥调,看得周世宗频频皱眉、阵阵反胃,直到看见王朴等三人“皆言用兵之策”,方觉神清气爽,浑身舒泰。王朴的文章立论鲜明:“江淮为可先取!”

王朴高屋建瓴“画平一天下之策,先下江南,收岭南,次巴蜀,次幽、燕,而后及于河东。”他详细分析江南敌我态势及长短,说明此消彼长之道,献上兵指江淮良策,激励周世宗放开手脚大干一场:“方今兵力精练,器用具备,群下知法,诸将用命,一稔之后,可以平边!”

周世宗素知王朴是志向高远之士,读罢王朴意气风发的命题作文,“见其议论伟然”不同凡响,“益以为奇,引与计议天下事。”王朴的远见卓识和战略战术思想,与周世宗不谋而合。周世宗如遇知音,拍板采纳王朴向江淮进军的建议,发动著名的淮南之战,取得重大战役成果。

(三)治理京城

周世宗“外事征伐”,三征淮南期间,放手让王朴兼任东京留守,赋予他“京邑庶务,悉以便宜制之”的特权。

王朴不负厚望,留守京师“内修法度。”他“制礼作乐,考定声律,正星历,修刑统,百废俱起。”坐镇京都期间,他不仅将政务处理得有条不紊,还实地考察京城建筑,别具匠心制定出京城扩建方案,亲手绘制城改蓝图,“凡通衢委巷,广袤之间,靡不由其心匠”。

王朴大刀阔斧“广新城,通道路”,必然触犯到不少权贵利益。但是,权贵们忌惮因“朴性刚烈”,无人敢当出头鸟。反倒是一个下级官员乡虞候不识好歹,公然跳出来捋王朴的虎须。当时,因“街巷隘狭”,依照图纸必须拆除旧房拓展道路。乡虞候对旧城改造工程心怀不满,致使拆阔路段工程进展缓慢。王朴怒从心起,在大庭广众下对他施行鞭打脊背的刑罚。

乡虞候回家后极为不满,四处宣扬: “姓王的太过分了! 老子好歹是皇上任命的乡虞候,岂容他想打就打! ”王朴得知,“命左右擒至,立毙于马前。 ”周世宗得知此事,笑着对近臣们说: “此大愚人,去王朴面前夸宣补乡虞候,宜其死矣! ”

旧城改造工程在王朴雷厉风行推行主持下,京都焕然一新,尽显“庄伟宏阔”气派。周世宗赢得征讨淮南的重大胜利凯旋回京后,满怀喜悦检验王朴留守京师的成果:京城旧貌换新颜,留守京城的文武百官恪尽职守,京城百姓遵纪守法,市面繁荣稳定,一副万象更新的景象。

(四)猝然离世

959年4月25日,王朴散朝后,专程拜访前任宰相李谷。二人志气相投,把酒言欢,其乐融融。突然,正在侃侃而谈的王朴旧疾发作,眼前一黑栽倒在座位上。手下急忙把他扛回家中急救,可惜王朴始终睁不开眼,“一夕而卒,时年四十有五。”

周世宗惊闻噩耗,如遭雷震,“即时幸其第,及柩前,以所执玉钺卓地而恸者数四。”其后,他追赠王朴为侍中,将他与其他名臣画像供奉在特意修建的功臣阁内,以示怀念。

王朴去世前,与魏仁浦共同担任枢密使(今国防部长)。当时,大将赵匡胤已升任禁军统帅,上下班时侍卫前呼后拥贵气逼人。一日,有个殿直(皇帝侍从官)因执行紧急公务,不慎骑马冲进赵匡胤卫队。赵匡胤小题大做,跑到枢密院办公处“诉其无礼。”魏仁浦不敢怠慢,立即令相关部门调查核实。

王朴却给充满骄娇二气的赵匡胤兜头一盆冷水: “您虽然名位极高,但并未到达使相(朝廷授予节度使与宰相平等地位的荣誉称号,无宰相实权)地位。 殿直是廷臣,与您平级,共同侍奉君主。 何况,您是禁军首领,应该有容人气度,‘不宜如此! ’”赵匡胤被怼得面红耳赤,只得“唯唯而出”,从此更加敬畏刚烈耿直的王朴。

赵匡胤胸襟广阔,知过能改,上位后提起王朴,时常称赞其“有上辅之器。”其他人则对王朴敬鬼神而远之,敬其才,畏其性。王朴时常在“稠人广座之中,正色高谈”,逮谁怼谁,丰厚学识配合伶牙俐齿,时常怼得不同意见者哑口无言。因此,每到此时,不同意见者为了避免成为王朴狂喷的靶子,个个噤若寒蝉,连连称是,“无敢触其锋者。”

“五代人才,王朴为冠。”王朴“智谋绝俗”的才华深受时人及后人赞叹。欧阳修盛赞:“王朴之材,诚可谓能矣!”明代崔铣甚至把“王朴兴周”的功劳与“子产相郑、孔明立蜀”相提并论。

纵观王朴一生,虽然性情刚烈到令权贵忌惮,但他一心为国、呕心沥血协助周世宗治国理政,得罪的无非是既得利益者,自己私德从未有亏。他公正无私举荐贤士,从不搞“武大郎招伙计---比自己高的不要”那一套,在《宋史》留下“(王)朴能荐士”美名。正因仰天俯地问心无愧,他才敢如此随心所欲得罪任何人!而被他得罪的人,面子上虽然难看,但私下都承认他的确是个一心为公、才华横溢的怪人!所以,王朴用事实证明:本事有多大,脾气就会有多大!

真正的汉子,往往正是这类有本事有脾气的人!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