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坚持以党的建设为引领,以资源“共联”为引擎,以组织“共建”为基石,以产业“共富”为目标,逐步探索出“联建富·趟新路”的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实现路径。
以党的建设为引领
“一脉传承”绘就乡村共同富裕“好画卷”
千亩的茶园绿油油,漫谷的梅瓣缤纷落,蜿蜒流淌的大任河水清澈见底,笔直参天的水杉树成排连荫……走在即墨区鳌山卫街道鳌角石村,你很难想到,这是一个曾经“沟深田薄鬼见愁”的“石头村”。
从“农业学大寨”到村办企业获得国家发明金奖,从水杉成荫、茶田连片到发展现代农旅,鳌角石人用几十年的奋斗,把村庄从“穷山恶水、食不果腹”发展到今天“青山绿水、生活富裕”,谱写了一部艰苦创业、与时俱进的时代画卷。
“我们村历史上连续有两任支部书记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之后的每任村书记也都以他们为榜样,带领群众艰苦奋斗、发展经济,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是我们村庄几十年的传承。”鳌石角村党委书记李建欣自豪地说。赓续红色传承一路走来的鳌角石村,持续秉承“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在哪里,党组织就出现在哪里,党员的作用就发挥在哪里”,让鳌角石村实现了一穷二白到村强民富的传奇蝶变。
近年来,伴随着青岛蓝谷核心区的深入发展,鳌角石村周边“国字号”科研机构和高校院所先后落户50余家,村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人才力量更加雄厚,仅山东大学政管学院就汇聚了大批乡村振兴、社会治理领域的专家教授,拥有全国首家高校设立的县域研究智库。
如何发挥驻地单位的人才与智力优势,更好地为村庄谋发展?一直敢为人先的鳌角石人再次嗅到了机遇的味道。
以鳌角石村为中心,推进与驻地单位党组织共驻共建的“村校联动区域化党建模式”应运而生。通过党组织为纽带,推动村庄与山东大学政管学院等党组织共驻共建,谋划形成“初心永恒、五化发展、良法善治、生态宜居、联动共兴”的新发展思路。
鳌角石村是即墨区以党的建设引领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即墨区持续选优配强村级党组织,创新思路打法,鳌山卫街道鳌角石村“茶香梅谷”、龙泉街道“莲花田园”、灵山街道“花乡药谷”等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不断涌现,真正实现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
以资源“共联”为引擎
“一种联姻”编织乡村共同富裕“幸福梦”
在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中,企业与城郊村都各有“难处”,效益好的企业看起来“不差钱”,但有技术、少服务的问题依然突出。位于北安街道的青岛惠科微电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半导体器件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的高新技术企业,近些年公司发展迅速,员工达500余人,年产值过亿元。这样一家高新企业,却苦于公司园艺无专人管理、员工午餐原材料无着落的问题。
一边是企业要服务,另一边是农民要致富。如何将“两难”局面转为双赢发展?北安街道党工委引导周边企业与村集体通过“联姻”方式开展经营合作,建立新型产业主体与村集体、农民之间利益联结机制,为乡村共同富裕引入市场活力。
4月15日,共建双方签订了“村企共建意向书”,打造蔬菜专供基地,共创“惠科农场”。通过党支部组织号召,由党员干部和理事会成员带头种植大田菜,吸引村民将土地作价入股,参与蔬菜种植,扩大种植规模,企业统一对蔬菜进行收购,专供企业餐厅。
“下一步,我们将向企业借力,引入第三方合作,对村庄农业种植提供技术指导、包装推介等服务,逐步扩大蔬菜专供规模,增加蔬菜产品附加值,解决蔬菜销售难的后顾之忧。”兰院村第一书记杨明宽说,项目预计将为村集体经济年增收10万元,带动村民年增收5000余元。
除了村企合作外,即墨区还注重引导村社联合,打造合作发展的“村社共同体”。甘薯粉条是金口镇金阳光村的特色农产品,有100多年的生产历史,知名度较高,年产量可达200万斤。但因粉条原生产材料品种不一、标准不同,品牌价值未达到预期效果,产品的附加值偏低,在村民增收方面效果甚微。
如何让村民捧着“金饭碗”不再到处“要饭吃”?2022年,金阳光村通过新村联合社入股,规范运营池戈庄甘薯粉条合作社,组织村内各网格种植甘薯300余亩,预计可增加产量120余万斤。从选种育苗,到原材料采购,合作社对产品统一生产标准、统一销售品牌、统一产品包装,扩大销售渠道,实现线上线下统一销售……。在新村党委领办合作社的同时,各网格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工作也有声有色。村庄辖区东营里网格领办的军德土豆合作社,店东屯、姜家埠子、河阳庄等网格领办的甘薯种植合作社共组织580余人入社,预计可为社员增收330余万元。
近年来,即墨区大力引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在龙头企业建党组织、支部领办合作社等举措,探索形成了“党支部+合作社+种植基地+农户”等模式,提高了产业组织化程度,服务带动新型经营主体、小农户共同发展,全区发展培育家庭农场210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40家,成立专业合作社2800多家,带动1.8万农户抱团经营。
以组织“共建”为基石
“一粒种子”孕育乡村共同富裕“丰硕果”
位于移风店镇的国际种都核心区,拥有16家重点种子企业,形成500多类蔬菜、花卉种子研育展销一体的产业链。
如何让种子产业在这方热土上更好的扎下强根、结出硕果,移风店镇党委着实下了一番功夫:党组织要统筹资源服务种业发展,产业发展到哪,支部就建到哪。
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由此而生。“支部成立后,我们的合作社与6家蔬菜加工企业、60余个蔬菜专业合作社捆绑成团,各取所长、互帮互助,一起创品牌、闯市场,党组织的力量带动了产业发展。”大坝新村大庄网格党支部书记韩泽兵,全程参与了蔬菜种植党总支的建立,也尝到了产业链上建支部的“甜头”。目前,已认证了国家级、省级示范社11家,培育了“三品一标”农产品10余个,优质蔬菜远销30余个国家地区。
小种子,大财富。移风店镇依托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和蔬菜展示中心2处“双创”平台和农村电商平台,聘请专业公司运营,为周边企业、农户、合作社提供农产品展销、网络直播带货和农业技术培训等服务,统一包装销售26个“三品一标”农产品和20万吨优质蔬菜,辐射带动周边800多户农民增收致富。2021年,作为传统农业镇的移风店镇居民银行存款余额26亿元,在全区17个镇街中排名第2。
乡村共同富裕,产业是关键,组织是基础。组织建强了,产业兴旺就有了保障。近年来,即墨区针对村庄布局散、资源统筹难、党组织作用弱等问题,综合考虑户籍人口、历史沿革等因素,撤销原建制村党组织,全区成立135个新村党委,设立1028个网格党支部,推选产生7500余名“党员中心户”,构建起“新村党委—网格党组织—党员中心户”的组织体系。同时,打破村庄、行业壁垒,因地制宜设置产业、治理等专业型党组织,推动党组织触角向乡村治理、产业发展、社会服务一线延伸。
党支部一头托起种业发展,一头连接百姓致富,正如种子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党组织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强大的组织力,而这种组织力必将转化为生产力、群众的致富力,即墨区向实现多方共赢、共同富裕又迈进了一大步。
以产业“共富”为目标
“一个园区”开启乡村共同富裕“新密码”
走进龙泉街道鑫泉村,绿水环绕,林木葱翠,花果飘香,宽阔的柏油路穿村而过,一直延伸到村后的工业园区。这种“村庄+园区”的发展态势是即墨区推进乡村共同富裕的典型代表。
在塔吊林立的园区里,村党委书记解本军一边查看施工现场,一边同记者热情攀谈:“从公司成立到摘牌拿地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我们赶在11月前建设完成20万平方米的‘共富产业园’并投产使用,这是为青岛奇瑞汽车整车项目配套而建的。”说到“共富产业园”,解本军神采奕奕,越说越激动,很显然,他从“共富产业园”中找到了全村老少爷们共同富裕的“密码”。
鑫泉村的共同富裕与汽车产业紧密相关。即墨区汽车产业比较发达,拥有一汽大众、一汽解放等龙头企业和一大批产业配套项目,聚集了4个整车企业和400多个汽车零部件企业,年总产值突破千亿元、稳居全省区县第一。由于近些年众多汽车项目落户村庄周边,征地补偿让村庄“一夜暴富”。如何让钱生钱、资源变财富,成为村党委一班人考虑最多的。
关键时刻,街道党工委发挥龙头作用,把涉及多个村的政策、项目、资金有效整合,引导2个被征地村庄注册成立青岛共富产业园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采取村集体和村民入股等方式,利用征地补偿款3亿元规划建设“共富产业园”,主要用于落户奇瑞配套零部件项目和村庄自主招商项目,按照不低于200元/平方米/年的标准收取租金,项目全部投入运营后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近3000余万元,入股村庄按股分红,实现村企共赢发展。
创建“共富产业园”——“一园”生“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这“三变”改革富裕了村民,盘活了乡村经济。
鑫泉村富裕之后,龙泉街道并没有就此打住,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其他村庄。“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域富裕才是富”,党工委书记王永刚介绍说,“我们‘借机生财’、顺势而为,引导2个先富村庄拿出10%的股份转让给其他4个相对薄弱村庄,每村按比例股份享受分红,其中每年分红扣除一部分作为本金,剩余部分由薄弱村庄自主支配使用,这样既能使薄弱村加持股份且实现增值,又能每年为村庄带来持续稳定的收入,真正实现以‘一村富’带动‘多村富’。”王永刚将街道村庄共同富裕的“帐”算得一清二楚。
围绕充分释放产业优势带来的发展“红利”,即墨区引导村庄资源共聚、抱团发展,将“战斗堡垒”连成“振兴兵团”,推动区域连片发展、共同富裕。龙泉共富产业园试点成功后,即墨区还将在其他工业区附近的村庄推广建设一批“共富产业园”,通过土地流转、劳动力入股、就业带动、发展民宿等多种形式,带动更多村庄和村民共同富裕。
在乡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即墨区通过“共建共联共富”的生动实践,打破行政、地域的界限,带动乡村人才、资金、土地等资源要素充分集聚,既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巩固了党组织在农村的领导地位,又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真正实现了在党的领导下组织兴、产业旺、农村美、百姓富的美好愿景。
来源:即墨区委宣传部
原标题:青岛市即墨区探索以党建引领乡村共同富裕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