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与历史研究 | 不能示人的面容:赵喦《八达春游图》新解

图像与历史研究 | 不能示人的面容:赵喦《八达春游图》新解

编者按

本栏目文章来自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美术批评方法与实践》结课作业和专业实践课成果,主要分为“沂蒙题材美术研究”、“艺考之路”、“山东美术史论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图像与历史研究”、“艺术家个案研究”等多个专题系列。

不能示人的面容:赵喦《八达春游图》新解

作者:张珂艺 指导教师:曲刚

摘 要:五代赵喦的《八达春游图》一直没有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关于作品主题的解读仍停留在贵族春游的认知视角,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细节,即画中背面人物的形象描绘有悖常规。本文从作者身份和后梁残酷的宫廷内斗入手梳理相关史料,发现此图立意应与末帝朱友贞的执政危局息息相关。

关键词:赵喦 ;八达春游图;朱友珪;朱友贞

学术界有关《八达春游图》的研究成果非常少,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存世的五代画作极少,真伪难断。第二,该画题材非常独特,画史未见同类作品,内容难以准确解读。

目前仅有的几篇论文主要涉及画作真伪与画面人物身份问题。之所以选择此图作为论文选题,是因为画中有一位人物形象不符合常理,此人贵为皇子,但画家赵喦却绘以背面姿态示人,实属大不敬之举。笔者试从画家赵喦的政治身份以及后梁残酷的政治内斗入手,发现此图并非仅仅呈现皇子游春的场景,其画面内容与创作动机另有深意。

1.赵喦与《八达春游图》

画家赵喦(?-923),为赵犨次子霖,改名喦,娶太祖女长乐公主。开平初,授卫尉卿、驸马都尉。其擅画,家富收藏。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谈到:“(赵喦)亲贵擅权,凡所依附,率多以法书名画为贽。”

《八达春游图》又名《八达游春图》(图1),学术界往往混用其名称。此图流传有序,先收入宋代内务府,后经元代曹知白、明代项元汴、清代裴景福、近代庞元济等人收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据学者陈亚青《<八达游春图>里的时代痕迹》一文考证:“此图所画的‘八达’不似魏晋人士,八人头戴幞头,身着紫、红、绿色的官服,属唐代的衣冠制度,至后梁继承唐制。”因此其认为画中八人为后梁太祖朱温的八个儿子,即长子朱友裕、养子朱友文、废帝朱友珪、末帝朱友贞、福王朱友璋、贺王朱友雍、建王朱友徽以及康王朱友孜。

2.画面的诡异之处

通过观察此画,笔者发现画面下方有一位皇子背面示人的处理手法不合常理。同为皇族出身,这位皇子却被处理成背对观者(图2、3),只能看到后脑和虬髯的形象,无法见识面容。虽然动作看似自然,但其头部却位于上方两匹马的马蹄之间(图4),似有挤踏之嫌。此外,一马头正冲其头部,上方一位皇子的脚似有踩在其头上的既视感。上述种种处理方式存有大不敬之意。深谙宫中礼法规矩,且身为驸马的赵喦不应有如此明显的失误,似是有意为之。

后梁历经太祖朱温、废帝朱友珪、末帝朱友贞共三朝,享国十六年。通过查阅历史文献,发现太祖朱温的八子身份并非处于平等的地位。废帝朱友珪因弑父夺权,后被其弟朱友贞推翻。而在朱友贞执政期间,康王朱友孜也因谋反被诛杀。如此看来,画中背面人物身份极有可能是朱友珪或朱友孜。结合画中背面人物虬髯浓密的形象,分析其身份应为30岁而亡的朱友珪,而非被杀时年仅21岁的朱友孜。

朱友贞(888-923)是五代后梁最后一位皇帝,公元913年即位,923年后梁灭亡后自杀。

(一)内忧外患

后梁末期政治、经济、军事衰落,贵族、大臣纷纷反叛,在内忧外患之下,后梁被晋国所灭。在反叛的贵胄之中,有朱友孜、朱友能等人。

《新五代史》记:

康王友孜,目重瞳子,尝窃自负,以为当为天子。贞明元年,末帝德妃薨,将葬,友孜使剌客夜入寝中……抽剑曰:“将有变邪!”乃索寝中,得刺客,手杀之,遂诛友孜。

又载:

秋七月,陈州朱友能降。庚子,诏曰:“朕君临四海……特进、检校太傅、使持节陈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国、食邑三千户惠王友能,列爵为王,颁条治郡,受元戎之寄任,处千里之封疆。就进官资,已登崇贵,时加锡赉,以表优隆。

上述两则材料分别是记录了朱友孜谋反与朱友能谋反,可见《新五代史》中记载朱友孜谋反后立刻被诛杀,而朱友能被俘后,却列爵为王。915到921短短六年,是什么改变了皇帝的决策?

1.政治因素

后梁末期政治的衰微,与朱友贞作出的政治决策息息相关,而他多受到赵喦、张汉杰等权臣的影响,从以下材料中便可得知。

《旧五代史》卷八记载:

友孜使剌客夜入寝中……遂诛友孜。明日,谓赵喦、张汉杰曰:“几与卿辈不相见。”由此遂疏弱宗室,而信任赵、张,以至于败亡。

上述材料显示,朱友贞经历了宗室相互残杀后,逐渐远离皇室宗亲,转而信任赵喦、张汉杰等人。

《旧五代史》卷十记载:

末帝仁而无武,明不照奸,上无积德之基可乘,下有弄权之臣乌辅,卒使劲敌奄至,大运俄终。虽天命之有归,亦人谋之所误也,惜哉!

上述材料为后代史家对朱友贞的评价,可见朱友贞虽有天命,却因听信谗言,最终导致决策失误。

2.军事因素

915年朱友孜谋反被诛杀,这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朱友贞913年即位,而915年正属于其执政初期,军事环境好,反叛者少。但是,921年朱友能谋反(这一年距离后梁灭亡仅两年),末帝没有处罚朱友能,原因大致有二:第一,后梁已处于危局,无力处罚反叛者;第二,朝廷试图笼络反叛者,以维持政局。

正是由于朱友贞一系列错误的政治决策,最终导致军事上的一败涂地,从而使后梁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

3.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也是朱友贞两次决策有所差异的重要原因。

920年,朱友贞曾发布诏书:“王者爱育万方,慈养百姓……除两京已放免外,应宋……怀等三十二州。”

从这则诏书中可见,后梁已有30多个州欠下税费,而这些税费不仅是当年的有亏欠,两年前的税费至今也没有收齐。因此可推知,在918年,后梁的经济已出现了衰退,而至920年,经济则濒临崩溃。

从后梁的政治、军事、经济等角度进行分析后,可初步确定在915到921这六年间,后梁国力由盛转衰,皇帝不再对反叛者深究,因此才会出现决策上的差异。

(二)故技重施

就在朱友贞准备推翻朱友珪时,为获得龙骧军的支持,曾展示朱温御像,将士们念及太祖朱温恩情,转而支持朱友贞,后成为政变成功的重要决定因素。

《旧五代史》中记载:

今日先帝尚落人奸计,尔等安所逃避。因出梁祖御像以示诸将,帝歔欷而泣曰:郢王贼害君父,违天逆地复欲屠灭亲军,尔等苟能自趋洛阳,擒取逆,告谢先帝,即转祸鸟福矣。

太祖御像供奉于太庙之中,旁人无法获取。朱友贞必是命人另画一幅,因此事关系重大,推测太祖御像很可能出自其心腹赵岩之手。

《八达春游图》,也同样具有政治意义。朱友贞执政时期,反叛者众多,其中多是贵族权臣,而画朱友贞与其兄弟其乐融融游春的场景,意在向外界宣扬皇家关系之和睦,笼络人心。

理解了作画动机,可将此图绘制时间缩短到921年(朱友能谋反)至923年(后梁灭亡)之间。

结语

《八达春游图》中有一皇子以背面示人,画家赵喦并未描绘其面容,此行为含有对皇子不敬之意,经过考证是画家故意为之。通过史料分析,认为画中背面人物可能是后梁废帝朱友珪。历史记载朱温八子之间充满了血腥的权利斗争,但经过赵喦一番精心地处理,画面不仅未失皇家威严,还含蓄地表达了朱友贞维系国家危局的政治意愿。

(特约编辑:李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