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城”蝶变系列报道之四:擦去脸上的煤灰,枣庄发展“再出发”
山东
山东 > 凤观齐鲁 > 正文

“煤城”蝶变系列报道之四:擦去脸上的煤灰,枣庄发展“再出发”

编者按

“擦去脸上的煤灰”开新局,创新转型走在前。今年一季度,枣庄GDP增长历史性首次跃居全省第一,这让外界对这座资源型枯竭城市发展“重估价值”。

资源型城市转型这是世界性难题,枣庄发展换道有没有什么诀窍?产业再发展又是怎样挺过转型“阵痛”?在标兵渐远的当下,枣庄又怎样差异化发展实现突围?从即日起,凤凰网山东推出“‘煤城’蝶变”四篇系列报道,聚焦枣庄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产业再出发和创新走在前路径,为山东走在前、开新局贡献绿色发展智慧,献礼党的二十大。

本期推出“煤城”蝶变系列第四篇枣庄发展“再出发”。

图片

一座城市的早期发展往往依赖独特的地利或者自然资源,这点无论是梳理早期的英美资本主义国家中心城市演变还是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的兴衰都能得到或多或少的佐证。

枣庄正是这样“倚煤”发展而来的城市代表,作为在计划经济时代综合实力一度排在山东全省前五的城市,鲁D述说着这座城市曾经的荣光。

围绕煤炭,枣庄发展起来了一大批国有企业:热电厂南厂、焦化厂、地毯厂、国棉厂、化工厂、铁厂、化肥厂、印染厂、橡胶厂、水泥厂、陶瓷厂……

所涉的产业奠定了枣庄工业制造业的骨架,时至今日,这些国有企业大厂有的改制,有的进入历史,但仍对枣庄工业领域有深刻影响。例如2021年,枣庄主要产品中,水泥、金属切削机床、机制纸及纸板、橡胶轮胎外胎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7.8%、9.7%、18.4%、10.5%,仍有不小的增长幅度。

煤炭资源造就了枣庄早期的城市发展,这让煤炭资源储量较高的市中区曾长期是枣庄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直到2004年,枣庄市委、市政府才搬迁至薛城区,现在枣庄人提薛城区常说是新城区,市中区是老城区。

枣庄的发展“再出发”自然也和煤炭资源有关。

2009年一则有关资源的重磅消息在枣庄发酵,枣庄被确定为东部唯一资源枯竭型城市,实际早在这个时间的至少10年前,枣庄资源枯竭已露端倪——探明煤炭储量逐年下降,枣庄煤矿、陶庄煤矿、田屯煤矿等一大批矿井相继关闭,关井破产重组为新中兴公司。

而2009年恰是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召开之年,我国确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1990至200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6%。在此基础上,我们又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只是,对于习惯地下挖煤发展经济的枣庄人,思想短时间内难以转变,加上当时发展经济仍是头要工作,直到资源枯竭型城市被确立,枣庄仍没有彻底“擦去脸上的煤灰”。

现在看来,当时的枣庄经济社会发展短时间内也找不到合适的发展替代方案,最简单的一个例子是,冬日的枣庄城市供暖就离不开煤,大型发电厂的原料仍是煤。

不过,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改变已悄然发生,在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后,枣庄人也明白了,以往对煤炭资源的“大手大脚”、发展经济“多来几铲子煤”的粗放时代已经过去了。

生活还得继续,饭还是需要一顿顿吃,枣庄发展怎么继续呢?

三国时,曹操牧马屯兵马兰屯,马兰屯就在今枣庄台儿庄区。提到台儿庄,这个山东“南大门”,名气一度盖过枣庄,概因其发生了举世闻名的“台儿庄大战”,“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小城镇的名字很多,滑铁卢、葛底斯堡、凡尔登……今天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名字——台儿庄”,时至今日,我们仍能在用手触摸被战争冲刷过的老城墙。

图片

台儿庄的“重生”以及近年来的声名远播,和台儿庄古城息息相关。

可谁能想到,台儿庄古城的建设早期也和煤炭有关。台儿庄古城重建早在2006年即开始规划,但受限于高昂的建设费用,规划与实施存在一定距离。

在政府协调下,枣庄当地5家煤矿企业每家拿出10万吨煤变现为4亿元启动资金,其后随着建设不断深入吸引大量社会资本进入,终于在宣布启动台儿庄古城重建工作的2年后,也就是2010年5月,台儿庄古城正式开城。

到“十三五”末,台儿庄古城已累计接待游客量超过5000万人次,成为山东接待游客最热门的旅游目的地之一,甚至有些年份没有之一。

台儿庄古城带动了枣庄市文旅产业创新发展和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为资源转型性城市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作为枣庄改革开放的一次成功实践,坚定了人民群众的发展信心。

今天,我们再提枣庄时,文旅产业已成为枣庄“再出发”的代表性产业,枣庄行政区划较为简单,除了功能区,主要是“五区一市”,不止台儿庄,各地均有代表性文旅景点,例如滕州市的“红河湿地”、山亭区的抱犊崮国家森林公园,峄城区的“冠世榴园”,薛城区的铁道游击队纪念园,市中区的中兴煤矿国家矿山公园。

图片

枣庄文旅产业板块随之也在不断壮大,全域旅游初露端倪,例如手编、土陶、皮影,是引人流连的“非遗”技艺,甚至美食辣子鸡烹饪技艺也成为非遗,“一鸡活,百业兴”,餐饮、文旅、电商、物流、文创、文化节等潜能正释放,以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枣庄乡民搞起了农家乐、采摘园,吃上了“文旅饭”“生态饭”。

慢慢的,枣庄人的思想也开始转变——当煤炭资源枯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当不“倚煤”同样可以发展经济时,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不再只是倒逼转型改革,而是开始主动“擦去脸上的煤灰”。

思想是行动的基础,文旅板块是撕开枣庄单一产业结构的“一道窗口”,只是它更像是一道美味的菜肴,“硬菜”仍是工业制造业,“再出发”的枣庄开始了忍着“剧痛”的转型之路——不追究一时的经济发展速度,探索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今年4月,枣庄市能源局公示了枣庄市2022年关闭退出煤矿名单。煤矿关闭退出或是处于发展所需,或是因为整治所要,只是依赖煤矿发展的众多产业链不能置之不管。

枣庄给出了一种解决方案——实施工业技改,加速传统产业升级。

“重头戏”煤炭化工通过科技嫁接改造、拉长产业链条,促进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枣庄借此培育高端装备、高端化工等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并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多所知名院校建立长期合作,打造科技产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和创业示范园,让创新有了“生产地”。

随着新旧动能转换在全省各行业推行,国家“双碳”目标的提出,2021年,枣庄市开始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三年攻坚突破行动,明确提到要支持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启动新一轮高水平技改,坚定不移推进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改造。

主政者的发展思路同样至关重要,上任枣庄市委书记后,陈平多次在项目调研现场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方向不动摇,并提出“工业强则枣庄强,产业兴则枣庄兴”。

在一边对传统工业加大技改的同时,枣庄陆续布局了一大批引领性制造业新项目,目前青啤(枣庄)智能制造产业园、正威华能金属新材料、鲁化己内酰胺项目等一批龙头引领型项目竣工投产,重大项目鲁南大数据中心、鲁南大健康产业园、国科医工智造基地、智慧纺织工业互联网项目等已在引领产业智能化发展上扮演重要角色,“枣庄制造”开始向“枣庄智造”嬗变。

图片

得益于“一老”“一新”的双向上扬,“十四五”开局之年,枣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42.6%,与之对比的是有着“石油之城”之称的东营市同期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39.7%,考虑到枣庄处于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阶段,这也已表明这座城市在传统赛道上的“再出发”初见成效。

“再出发”的枣庄也开始构建自己在工业制造业的优势,例如近2年产业链日渐完善的锂电产业,有望在短期内发展成为规模超800亿元的支柱型产业,并且招引了吉利、欣旺达等头部企业,锂电产业已成为枣庄能源“换芯”的最优解。

简言之,无论是异军突起的文旅产业,还是担当经济引擎的工业制造业转型升级,某种意义上,这都是在打破单一产业结构,这正是枣庄“再出发”的重要目的。

只是,枣庄“再出发”没有仅盯着产业发展。

只注重发展经济不重视服务民生,这是资源型城市早期发展的一种短视行为。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文忠,曾主持国家发改委《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项目,在总结全国资源型城市发展时,有过这样的论断,“我国资源型城市最大的特点是先有矿、后有城,城市建设先天不足。城市为矿业服务,所以在空间结构、功能等方面都存在不足。资源枯竭后,这些问题都暴露出来了。”

枣庄同样有类似的问题,例如各大中心城区关联性不强,主城区集聚能力不强、首位度较低,城市服务功能有待提升。

“再出发”,枣庄从细节做起,从一件件民生、实事做起。

2010年8月,枣庄开通了全市首条城市公交BRT B1线,在其后的几年BRT迅速成为枣庄人热议的新闻点,高铁支线、旅游专线、辐射到乡镇的BRT线路迅速开通,枣庄在用时不到4年的时间,一跃成为全国最长的BRT运行线网的城市。

BRT建设已成为枣庄交通发展的标志事件,运行以来不仅惠及民生,有效解决了交通拥堵,也成为实现枣庄同城化发展、加快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相比交通,宜居的生活环境同样是民生、城市服务必不可少的实事。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共同富裕最靓丽的底色”,枣庄把“打造生态共美的绿色家园”写进今年的枣庄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作为未来五年的努力方向。

实际在前期,枣庄通过建设提升“口袋公园”、城区绿化节点、“生态街巷”等市民身边的小微绿地,以民生园林推动绿色福利普惠市民群众。

以2021年为例,枣庄建设完成24个公园游园、131个“口袋公园”、100个城区绿化节点、100个生态街巷和28个省市界域节点。

图片

目前,枣庄城市建成区基本实现绿满全城、树满路旁,城市居民出门可以“三百米见绿、五百米入园”。

或许,更大意义上的造福民众是枣庄持续开展“山水林田大会战”,过去是挖山,如今是护山,这是一座城市的魄力,也是一种发展思想的进一步提升。

枣庄大力实施山水林田系统治理,着力推进林业绿色生态、河湖水系生态、城市景观生态、乡村田园生态等体系融合提升,构建形成“山青、水秀、林茂、岸绿、田沃、湖美、城靓”的大生态格局,以人为本、人与自然更加和谐。

当然,针对组团型城市困局,随着枣庄在“十三五”以来构建“一主、一强、两极、多点”市域发展格局,以产业为依托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枣庄的城市发展令人期待。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重塑辉煌是枣庄人民的呼声,也是当下枣庄人的使命。

从2009年被确定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今“再出发”的枣庄已迈入第13个年头。

再出发既是现实情况下的主动选择,也是根植于枯竭型城市现状的“不得已”,但今天的越发主动,明天就会在发展上有多从容。

再出发,不能脚踏空,枣庄需要为经济“换道”找个合适的空间——如今,答案逐渐清晰。

2018年,枣庄三产产业结构调整为9.6:45.1:45.3,正式迈入第三产业占优势的时代,如今第三产业产值占比已近50%,“再出发”让枣庄从上世纪80年代与煤炭相关的主导产业曾占经济结构的八成以上的严重“偏科”到如今的“三二一”的更趋合理。

再出发,迈过转型阵痛这道坎,枣庄人势必会为将来的振兴揭开更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