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观察者网 李焕宇】因各种原因延期多次的美国载人登月计划终于要迈出第一步了。
8月19日,美国宇航局(NASA)在其官方网站上宣布,载人登月计划计划的首次无人飞行测试——“阿尔特弥斯一号”任务将于8月29日开始,测试用的“猎户座”飞船和“太空发射系统(SLS)”火箭已经在17日运抵肯尼迪航天中心。根据计划,载人登月将在“阿尔忒弥斯三号”中实现,预计是2025年。
NASA将月球南极附近的13个区域划定为候选着陆区。不同于NASA以往的登月,宇航员们这次将冒险进入人类此前从未探索过的永久阴影区,并为未来的在月长期停留奠定基础。
运抵肯尼迪航天中心的太空发射系统火箭和猎户座飞船 图片来源:NASA
“阿尔忒弥斯一号”即将开始
NASA方面称,作为国际合作太空探索计划——“阿尔忒弥斯计划”的一部分,“阿尔特弥斯一号”将是一次无人绕月飞行测试,为未来的载人飞行测试和人类登月探索铺平道路。
这也是他们“猎户座”飞船和“太空发射系统”火箭的首次综合测试。在大约6周的任务时间里,他们将充分展示首次上天的SLS火箭的性能,并测试猎户座飞船。NASA称,这次飞行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测试猎户座的隔热罩。
在月球外飞行约4万英里(约6.4万公里)后,飞船将返回地球。
目前,飞船和火箭已经在近10个小时、4英里的长途跋涉后抵达美国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的39B发射台,其目标发射为美国东部时间8月29日上午8点33分。如有延迟,NASA还制订了9月2日和5日两个备用发射日期。
“阿尔特弥斯一号”之后,不着陆的载人绕月飞行任务最快将在2024年开始,载人登月任务——“阿尔特弥斯三号”则暂定在2025年。这不仅会是“阿尔忒弥斯计划”首次把宇航员带到月球表面,同时也会是女性首次登上月球。
月球南极 图片来源:NASA
13个候选登月区确定
除了首次飞行测试的时间,NASA还确定了未来的载人登月任务——“阿尔特弥斯三号”的13个候选着陆区域,每片区域都有多个潜在的着陆点。
这些区域都位于距月球南极6度的纬度范围内,总体上具有不同的地质特征。NASA称,所有被认为具有科学意义的地区都靠近月球南极,这是一个包含有丰富资源和未被人类探索的永久阴影区域。有几个地点位于月球最古老的部分,它们将提供以前未研究的月球材料,从而为进一步了解月球历史敞开大门。
13个候选登月区域 图片来源:NASA
这13个候选区域是一个由科学家和工程师组成的团队挑选出来的,其标准包括:要有足够接近永久阴影区的目标,以允许宇航员进行月球漫步,同时限制着陆时的干扰;要有可以在6.5天的时间内持续获得阳光的地点,以便获得能源,并将温度变化降到最低。
团队挑选的依据是NASA的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和数十年里的出版物跟月球科学发现里的数据。宇航员将在其中的一片区域里收集样本并进行科学分析,研究有关月球南极已确认的水冰深度、分布情况和构成的重要信息。
NASA方面表示,选择这些地区意味着,他们距离阿波罗计划以来人类首次重返月球又近了一大步。而且,这次重返月球将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次登月,宇航员将冒险进入人类此前未探索过的永久阴影区,并为未来的长期停留奠定基础。”
中国压力让NASA紧张
《华盛顿邮报》指出,美国于特朗普政府时期提出的“阿尔忒弥斯”计划虽然自提出以来已遭遇多次挫折和延误,但仍然得到了拜登政府的支持。如果成功,它将是近50年(最后一次阿波罗登月是在1972年)来的首次载人登月。
与此前的“阿波罗计划”不同,“阿尔忒弥斯计划”意在让人类能够永久存在于月球和月球周围。目前,因为中国也要将宇航员送上月球,NASA正带着紧迫感推进他们的计划。
中国的确在持续推进自己的登月任务。据《科技日报》今日报道,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主任设计师马英称,我国目前正在研制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和重型运载火箭,这些火箭未来将承担起载人登月、火星探测、木星探测和小行星探测等任务。
这当中,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将在2030年左右具备将中国人送上月球的能力;重型运载火箭研制成功后将把我国运载地月转移轨道发射能力提升至50吨,支撑月球开发活动;目前规划的一系列重复使用航天运输系统研制工作,将大幅提升我国进入太空的能力、降低进入太空的成本,助力未来航天运输领域大发展。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