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6人装备1把火绳枪,为何还挡不住倭寇?戚家军早期鸟铳战术分析

冷兵器研究所
2022-08-26 15:12 来自浙江

编者按:之前,冷兵器研究所曾发表过戚家军的鸟铳装备率问题:《别总提三眼铳,鸟铳才是戚家军最爱!16世纪中日火绳枪装备率对比》,但是,除了装备率以外,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探讨,即鸟铳的运用战术。毕竟,没有适配的战术体系,再多的鸟铳,也不过是烧火棍罢了。所以,本文便着重讨论一下,抗倭时期,戚家军的鸟铳运用情况。

首先,为了方便理解,这里先简单说明一下抗倭时期,戚家军的编制情况。按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基层的伍队哨三级编制基本没有争议,即五人一伍,12人一队,4队加一哨长合49人为一小哨(下文简称哨)。到哨官一级,之前的文章已有论述,这里不再赘述,即4个冷兵器哨加4队10人鸟铳队(合一哨)加一哨官合约237人,为一哨官(下文简称官)。往上的编制,在十八卷本则没有明确说明,不过我们可以通过行文细节和将官腰旗来推断。

▲哨官腰旗,出这里可以看到一个官是有五个哨的

从旗帜篇看,哨官往上有总一级编制,从夜营一段可知,总有左右后中四个。此处的总,当就是指把总,再看把总腰旗,为某千某营把总。

由此可知,把总就是营一级将官,其所率部队为总(相当于小营)。而一把总手下则有前后左右四个官,计有约九百四十余人。四个总加起来就有约四千人,还不算杂流匠役以及中军特殊部队。查《戚少保年谱耆编》,戚继光在募完义乌兵后的冬十一月得到命令,“是月,制府命勒兵五千...”,据此可知,彼时戚继光所辖部队,当就是左右后中四个总。也就是一个大营的兵力。

综上,彼时戚家军的编制情况就是伍队哨官总。同时也可以知道,鸟铳是被集中编制,分配到每一官,由哨官直接分配使用的。

再说鸟铳手的装备问题,这一时期明军使用的鸟铳,主要为三钱鸟铳,意即使用三钱(约重11.19g)铅弹的鸟铳。网上一般认为鸟铳手都配备三百出弹药。但抗倭时期则没有这么多。查束伍篇提到的铳手装备“铳手每名装药筒六十个,铁匙,錐各一把,铅子一百二十个,皮袋一个,布油单一张,锡鳖一个乘线药。” 也就是说,野战临阵时每名铳手一共备六十出的弹药。同时鸟铳手也带有佩刀以自保。

▲戚家军所用鸟铳的分形图

接着就是鸟铳的战术问题。一直以来,网上流传着两种明军单兵火器战法。一是所谓番递法,即由专人放铳,专人装铳。也就是《神器谱》中提到的更番打放之法“毎铳五门,于铳手之中,择一胆大有气力者,专管打放,令四人在后装炮。”,二是所谓叠进法,即鸟铳手自打自放,分排轮放。也就是《军器图说》中记载的轮班发铳之法。

这里笔者先不讨论二者的优劣,毕竟战术的运用全在于人。要说明的是,以往网上的讨论者常断章取义,以《纪效新书》中的“初谓铳手自装自点放,不惟仓促之际迟延,且火绳照管不及,每将火药烧发,常致营中自乱。且一手托铳,一手点火,点毕且托之,即不中矣。令炮手另聚为伍,四人给炮四管,或专用一人掣,一人点放,二人专管装药,抽换其点火,一人兼传递,庶无他失,可以成功。”

这一段话为依据,认为戚继光的部队是使用番敌法,实在可笑。因为在这一段话后面就有一句“但此法只可施于城守...边铳可用此法,鸟铳还是单人自放又便。”说明,这种反敌法在戚继光眼中,只是守城时的战法,且从描述和后文也都可以知道,这完全是针对快枪一类火门枪(也就是边铳)的战法。

戚继光主张的和戚家军使用的,还是鸟铳手单人自装自放的方式。至于戚家军是否使用叠进法,且看下文。

▲明代各类单兵火器的复原图

查十八卷本《纪效新书》总序,有提及“炮手照依对敌次第,俱随牌立于濠岸高土之上。如令打放,空者复装,饱者续放,放者方装,装者又发。如此而虽终日饱放不乏,必无放尽而无炮之失。”仅从这里看,戚家军采用的似乎就是分层轮放的叠进法。

不过再看后文可知,这里的分层轮放,与《军器图说》中的分层轮放还是有所不同的。卷二即提到“今后遇贼一百步之内,听吹竹筒响,在兵前摆开,每一哨前摆一队。”一队鸟铳手参考十四卷本《纪效新书》:“每队有十铳,若分两层,每层五铳;若分五层,每层二铳;若不分层,十铳一列。”,有十人。一哨前摆一队。按一列横队五人/十人来看,十人最多只能站成两列横队,而《军器图说》中的轮班发铳则是将铳手排成三列横队。

后文又提到“每吹喇叭一声,放一遍,摆阵照操法。若喇叭连吹不止,各铳一齐尽放,不必分层。” 由前引文可知,摆开后鸟铳是根据喇叭声来施放,有时分层,有时齐放,并不是固定的分层轮放,也就是说,其更有可能是将鸟铳手单独排成一列横队进行施放。

再如后文卷八操练营阵旗鼓篇提到的“候近贼百步之内,中军放铳一个,吹长声喇叭。鸟铳手在前打铳,每长声喇叭一声,打放一层,只至擂鼓而止。如喇叭急吹,长声连连不止,是要鸟铳手一齐放了。”“其交锋之法,听中军放炮一个,吹长喇叭一声,铳手放炮一层,吹过五次喇叭,放过五次炮...若喇叭吹长声,紧吹数声不止,则凡在炮手,一齐单列,尽数放毕。”“贼至小百步,听本总放铳一个,每掌号一声,鸟铳放一层,连掌号五次,五层俱放毕”。

综合前引文可知,鸟铳队对敌时,根据总营的放铳指令,这一列横队分成五组或数组,按组轮放,或全队齐放。所以,严格来说,戚家军使用的鸟铳战术,并不同于《军器图说》等传统观念中的多列横队轮放战术——即叠进法。而是根据战场环境进行分组发射、齐射的单列横队。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戚家军鸟铳的开火距离。如果单看前文所引述的内容,那大概就是百步以内,但百步以内的范围很大, 可以是九十步,也可以是八十步,甚至五十步。实际上,戚家军的鸟铳手并无一个固定的开火距离,但也有一个大致的范围可以推测。

比如从训练的打靶距离来看,与《练兵实纪》,十四卷本《纪效新书》不同的是,十八卷本《纪效新书》中对鸟铳的打靶距离是与弓箭火箭相同的八十步,而非后来的一百步(究其原因,可能是当时鸟铳刚推广,军队内尚不熟悉这一新式武器)。

即“试火器:以八十步,立五尺高,二尺阔木牌,三发一中,十发七中为精。”由此来看,百步之内,大概就是指八十步左右。也就是说第一轮的开火距离为一百步到八十步,或八十步以内。当然,也有特例,比如十四卷本中曾提到五十步内方才火器齐发,想来抗倭时期也会出现这种情况。

当然,理论归理论,还要看战例。下面笔者就通过《戚少保年谱耆编》,简要列举几个戚家军运用鸟铳致胜的战例。

“(花街役)不一里遇贼,其一酋乘舆持矛,轮双刃导前队,诸寇为一字大阵以迎。家严即举炮出,前锋更列鸟火(即鸟铳),焰弹熛铅飞,而却敌。”此处即以前锋鸟铳齐射击退倭寇。还有在嘉靖四十一年九月,一次伏击中。“悍贼七百余人,骑队在前,步伍继后,衔枚急驰,乃坠伏中,触朱珏等兵,鼍鼓一鸣,飞铅争击之。”朱珏等兵就先以鸟铳射击敌军,同时铳声也起到提醒作用。

后来“家严(即戚继光)闻铳声,即驱大兵合战。”另外,鸟铳的战术也不止于上述的轮射、齐射,在编练义乌兵以前,戚继光部下士兵已经利用鸟铳完成了狙击作战。“是月(嘉靖三十七年夏四月)戊申朔越二日己酉日晡.....(贼)令一胁从小子隔桥擂鼓,为我兵陈国用然鸟机弹死,遂斩首夺鼓。”此处鸟机即是鸟铳。

另外还有嘉靖四十年夏四月寺前桥一役,倭寇固守巢穴,戚家军就集中鸟铳射击来破城。“其巢房高壁固,石门仅容三四人,诸计不得施,惟数以鸟铳弹射之,死者百余,贼即毁门屏自焚。”相对另外还有一些勇猛之士使用鸟铳冲锋陷阵,如文提到的花街之役中,有倭寇持刀矛意图破阵,一位名为朱珏的壮士即带鸟铳直冲,先一铳折其矛,再击折其刃,最后取其首。

不过,就抗倭时期来说,戚家军整体还是以步卒冲锋陷阵近战取胜为主。前文提到的花街之战,还有嘉靖四十一年九月的伏击战,其鸟铳射击的功效都是先却敌,或是削弱敌人,更甚者,如四十一年九月的伏击战中,“贼弹死虽多而犹突至拒我。”这股倭寇在陷入朱珏部埋伏,并被鸟铳集火之后,仍可以突阵,最后也是靠王如龙和胡大受的正骑配合冲锋才剿灭。

故此在前面所引《纪效新书》的鸟铳战法之后文,往往都是描述鸟铳队后的冷兵器哨如何冲锋陷阵,而冷兵器的近战冲锋也仍然是决定胜利的基础。

▲今人复原的鸳鸯阵/图源-纪录片《戚继光》

所以,就抗倭时期来说,戚继光所部戚家军的鸟铳战术,简单来说就是在冷兵器战阵前摆开一列鸟铳队伍,一列分组发射或全列齐放,主要目的是对敌人的削弱打击,仍然是对冷兵器作战的配合,这种战术只能起到削弱敌锋的作用,而不能完全遏制数量占优的敌军。

所谓“鸟铳虽速准,而力小难御大队,难守险阻,难张威武。”其实就是相关战术不够成熟的体现。而按黄一农先生在《红夷大炮与明清战争》一书中所提到的,在十六世纪六十年代的日本或十六世纪九十年代的荷兰,以火绳枪分排(列)循环齐放的战术,已在战场上证明可有效遏阻数量占优势的敌人。

当然,这或许是当时鸟铳刚刚推广,各类战法尚不成熟的缘故。到戚继光北上蓟镇之时,将鸟铳与佛郎机等各类火器相结合,并配置于战车之上,鸟铳的威力便真正体现出来。再到后来的万历朝鲜战争中,南军铳手和四川铳手便发挥出了不逊于日本战国铁炮兵的威力。

参考资料:

一. 著作类

1.(明)戚继光撰;曹文明,吕颖慧校释. 纪效新书 18卷本. 北京:中华书局, 2001.06.

2.(明)戚继光撰;范中义校释. 纪效新书 14卷本. 北京:中华书局, 2001.06.

3.(明)毕懋康撰. 军器图说. 明崇祯11.

4.(明)戚祚国编. 戚少保年谱耆编.

5. 黄一农. 红夷大炮与明清战争.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2.07.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