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父母最大的悲哀:你以为的掏心掏肺,只不过是自我陶醉!

雨儿爱学习
2022-09-02 10:08 来自天津

昨天和一位朋友聊到很晚,感触良多。

朋友一直自认为是个开明的妈妈,她说这十几年来,从来没有打过孩子一下,遇事总是耐心地跟孩子讲道理,希望能和孩子和谐相处,共同成长。

但是随着孩子上了初中,朋友发现这套“春风化雨”的温情教育法完全失去了效用:

进入青春期的儿子越发固执倔强,也不愿意再去跟父母交流。

朋友无奈道:小时候围着我妈妈妈妈的小男孩,再也回不来了!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很多父母都会感到对孩子的教育力不从心。

总觉得孩子都是没心没肺的,大人的好他们都看不见,稍微说两句重话他们就甩脸子、发脾气。

于是顺理成章地觉得孩子不懂事、不孝顺,养了个白眼狼。

可我们恰恰忽略的一点就是,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反向思考:

我们给的,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吗?

其实摆在我们面前一个残酷的事实是:你以为你对孩子掏心掏肺,其实只不过是自我陶醉。

把自我牺牲挂嘴边

只会把孩子越推越远

曾经看过一个短片《茉莉的最后一天》。

短片中的妈妈海归硕士毕业,结婚后,为了孩子,放弃了原本继续深造便能得到的教授职位。

于是,心有不甘的妈妈认为,只有把孩子培育成才,才对得起她放弃教授的这份牺牲。

女儿稍微不听话,妈妈便会生气怒吼:

要是没有生你们,我现在也是一个教授。为什么我放着教授不做,在这里受你的气啊。

妈妈生病,女儿关心说让妈妈多休息,妈妈却反驳到:

你不好好读书,我怎么休息?外面有多少人在等着看你们两个,这个脸我丢不起啊。

女儿上学赶时间,妈妈拿出打车费,说到:

这些费用都是我省吃俭用的,好好念书,不然就不孝啊。

日常生活中,妈妈最经常挂在嘴边的是那句歇斯底里的:

你对得起我们吗?

在这种日复一日的高压状态下,原本品学兼优的女儿茉莉逐渐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

最终,16岁的她,因不堪忍受妈妈斥责与吼骂,选择了深夜跳楼自杀。

同故事里的妈妈一样,我常常听身边的妈妈们说,为了孩子自己做出了多大的牺牲。

买打折的衣服,用廉价的化妆品,吃便宜的饭菜,风里雨里接送孩子上补习班、培训班、兴趣班;

放弃晋升的机会,放弃出国深造的机会,放弃旅游和爱美;

只求孩子听话懂事、考个好成绩,就心满意足。

父母说这话,无非就是为了强调自己多么辛苦,付出了这么多,还换不来孩子的理解和感恩。

但是,用这样强行“卖惨”的方式,是换不来孩子的感动的。

你越这样,孩子越疏远你,他们会觉得父母对自己的好,都是有条件的、要求回报的。

这样,只会导致父母子女之前的代沟越来越深,甚至导致孩子做出更加激烈的叛逆行为。

对孩子好,是亲情的维系,是血浓于水、发自内心的体贴、关爱,希望他能成长为更好的人,而不是以此当做要挟、摆布孩子的筹码。

收起自以为是的关心

知乎上有位母亲向网友求助:女儿现在什么都不愿意告诉我,我问她为什么她也不和我好好解释,该怎么修复和她的关系?

接下来放上了她和女儿的聊天记录。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女孩身在国外,然后跟妈妈说男闺蜜过生日没有叫她,女同学过生日也没有叫她,所以她觉得很郁闷。

本来是不想告诉妈妈的,因为她觉得“告诉你你肯定问东问西还没有解决方案,却偏要问偏要问”

然后妈妈试图开导孩子:你要想开点啊,你一直想这件事肯定不开心啊。你有什么事都可以跟我说,我是你妈妈,我想帮助你,我不会害你的,你因为什么心情不好?

女儿:我现在没心情说,别问了!

母亲:你究竟是怎么了?我是你妈妈你都不愿意跟我说吗?我是在关心你,我不会伤害你的啊!

女儿:你已经在伤害我了!你没看见我这么烦吗?你非要逼我指着你骂?

母亲:你现在怎么这样了?妈妈只是担心你,想知道你发生了什么事啊?你这样妈妈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妈妈好伤心。

女儿:我不是跟你说了让我安静会儿吗?!你不说话不刨根问底不就没事了?你非要什么事都追问清楚吗?我就不能有自己的隐私,我就不能自己成长吗!?

母亲:你这样子我好担心啊,妈妈又不在你身边,想多了解一些你的事情啊,妈妈爱你,你就不能理解一下妈妈吗?你发生了什么事,告诉妈妈好吗?

......

隔着屏幕,我都能感受到这个孩子的窒息。

在亲子关系中,常常存在着一种自以为是的关心。

你心情不好,你就必须说给我听,因为我是你妈,然后必须听我的劝慰和开导,因为我这是在关心你。

你食欲不好,你也必须吃我给你煮的面,因为这是我专门为你做的,我这是在关心你,你怎么能觉得我烦呢?

......

真正的爱,是接受,不是忍受;是支持,不是支配;是关心,不是质问;要体贴,也要体谅。

请记住,我们的感觉并不是孩子的感受;我们的经验,也不能替代孩子生活。

只有我们弯下腰,看见孩子的感受,理解他的情绪,听到他心底的声音。

那个小小的人儿,才会信任地把他的手放在我们的肩上,拥抱着和我们好好聊聊天。

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相处

1、别把付出和牺牲挂在嘴边

纪伯伦在《先知的灵光——孩子》中说到: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

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

却不从属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爱,

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

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

孩子也会有自己的选择和人生之路要走,他们有自己的自由和思想。

父母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我们为孩子的付出和牺牲都是自愿的,而不是有恩于孩子。

以生养之恩,要求孩子舍弃自己的需求和人格,必须听从父母的安排,这叫情感勒索,而非爱。并且对于孩子而言,意味着心理负担和愧疚感,他们会活得很痛苦。

爱才是父母和子女的纽带,恩情不是。

2、爱孩子,更要爱自己

有一句话叫:“先自沉稳,而后爱人。”

只有保持内心充盈,才有可能将爱荫及他人,做自己是如此,做父母更是如此。

因为父母爱孩子的方式并不是单一地输出和“讨好”,更是榜样和引领。

别用自我感动式的牺牲去给予爱,别用过度付出去向孩子勒索爱,孩子无法承受这种牺牲和付出,或许也给不了父母所期待的回馈。

相比父母的过度牺牲和付出,孩子更希望父母能够有自己的价值,充实自己的生活。

3、给孩子想要的,而非你想给的

《少年说》的一期节目中,一个因比同龄人矮小、营养不良却被逼着每顿吃四盆饭瘦小个子的男生朝自己的父母喊话“能不能从四盆减到两盆?吃饭的压力,真的好大!”

同样为了长身体,另一个被强迫着吃了六年的苹果和一年半的鸡蛋的男生说:“妈妈,我再也不想吃苹果和鸡蛋了!”

当我们对孩子提一项要求时,都得想一想:这是他想要的,还是我想要的?

当你想为孩子作一项决定时,也请蹲下身子,听一听他的声音,要相信:那才是他真正想要的,能让他更快乐、更有成就感的事!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