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e410。
图1 一架战斗中的He111鱼雷机
德国海军对于空射鱼雷的追求,最早可以追朔到1915年。早期的尝试相当粗陋,状况百出。据说最初准备在岸基飞机的机腹下方挂载鱼雷。但是由于起落架长度有限,鱼雷距离地面过近,使得起降过程面临风险。随后,德国人又开始琢磨水上飞机。这类飞机的浮筒高度较高,不会存在问题。但是浮筒重量太大。再加上鱼雷,飞机的起飞就很困难了。于是军方不得不要求工业界重新研发新飞机。截至战败时,军方至少测试了5种飞机。据说在1917年的里加湾,德国鱼雷机曾经成功地命中了一艘俄国驱逐舰。但是其它战绩就乏善可陈了。
战后,《凡尔赛和约》禁止魏玛海军再进行相关研究。但德国人一直关注着相关领域的发展。到1933年,他们终于正式重启了航空鱼雷的研发生产计划。由于缺乏经验,他们广泛调查了各国海军在相关领域的发展,也接触了相关制造商。例如,当英国航空母舰“勇敢”号访问土耳其时并对外开放参观时,德国技术人员近距离观察了英国人的相关装备。此外,也有德国试飞员作为客人造访美国海军,了解相关情况。
德国人获悉,现存的装备并不令人满意。因为空射鱼雷对于载机的投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英国鱼雷机在训练中投放失败的比例高达70%。1934年,驻伦敦的海军武官报告称,英国鱼雷机的投放高度约为15英尺。效果大致令人满意。而来自美国的消息声称,美国海军鱼雷机的投放高度不会高于22英尺。否则鱼雷入水时必定失控。事实上,作为当时的尖端军事技术,各国对于鱼雷机的发展都严守秘密。德国人到处打听到的消息,其实大多都属于道听途说。
德国人最初的希望似乎是位于意大利阜姆的白头鱼雷公司。其产品总重850千克。其中战斗部重量为170千克。最高速度40节。航程可达3000米。意大利人吹嘘说其鱼雷可以令载机在100米高度以300公里时速投放。但是具体投放高度还是要参照载机的速度。德国人的疑虑主要集中在两点。首先,意大利货的重量超出最初的预计。其次,意大利人似乎只想卖产品,不愿转让生产技术。
最终,德国人选择了挪威人的产品。据认为,挪威货的直径与意大利人一致,只有450毫米。但是总重控制在650千克的水平。战斗部还能达到200千克重量。而且有两种速度模式可供选择。36节时航程2000米。如果进一步降低至30节时,航程可以翻倍,达到4000米。载机的投放高度在30至100米之间。速度区间为每小时150至180千米。
但是等到德国人买下专利开始自行制造之后,他们很快发现,这些挪威货远非完美。考虑到未来的技术发展前景,德国人急切地希望提升载机在投放鱼雷时的速度。而挪威货看上去前景并不美妙。于是在1939年3月,德国人又回过头去,再找意大利人,签署了一份新的专利转让合同。
但是接下来的战争打乱了德国人的节奏。截至1939年战争爆发时,德国海军手中只有少量不中用的挪威货。它们被称为F5b型鱼雷。相关的投放实验也才刚刚开始。此时军方的载机也正处于新旧汰换之际。老式的He59和He60正在被新式的He115所取代。所以鱼雷实验和部队训练都深受影响。在1939年10月至11月间,至少进行了三次实战检验。但是没有取得战果。随后,因为老式飞机退役,德国人还得重新在He115上进行鱼雷投放训练。因为早期表现不理想,希特勒一度下令停产F5b鱼雷。理由是这玩意儿太浪费资源。毕竟,每条鱼雷需耗费112.5磅的铬、250磅铝、172磅铅、121磅锡,以及825磅铜。
图2 挂载了鱼雷的He115水上飞机
与此同时,戈林的空军也开始插手。他们在1940年初接管了海军的空射鱼雷发展项目。公开理由当然是要将鱼雷集成到现有的He111轰炸机上。当然,相关工作一直持续到这年秋天才初见成效。而He115从这年初夏开始投入实战。在英国周边海域,他们至少取得了部分战果。德国人很快就注意到,如果鱼雷入射角度不理想,那么引信很可能失效。由此造成了大量的失败战例。尽管如此,由于返航的飞行员往往夸大其辞,军方高层得到的战报高出实际战果至少两倍。
以后,随着空军的He111鱼雷机发展成熟,He115逐渐退居二线,干点儿侦察和布雷之类的杂活,只有在攻击落单的盟军商船时,才能作为鱼雷机登场。
然而空军虽然不缺飞机。但是鱼雷依然是个大问题。除了消耗宝贵的战略资源以外,F5b最令人吐血的地方在于,整个生产过程基本必须依靠熟练技术工人手工加工。和平时期的月产量只有5枚。战时大力增产的潜力也颇受限制。德国人遂决定加速引进意大利货,即F5w。其中的字母“w”即代表白头鱼雷公司。迟至1943年,月产量约为700至900枚,在地中海和挪威海都大量使用。此外,至迟在1942年,从远东返回的德国和意大利商船,成功带回了80枚日本的91式航空鱼雷。但是德国空军的测试结果声称,这些日本货过于脆弱,所以全部打发给了鱼雷艇部队。
图3 战争后期的一架Ju188鱼雷机。机首还装备了雷达
大量的实战经验令德国空军认识到,高速状态下投掷鱼雷不仅可能使得鱼雷入水姿态不正确进而导致失败,而且也令飞行员缺乏瞄准目标的时间,使得鱼雷打瞎。于是他们多管齐下。一方面继续改进鱼雷的引信和控制系统,一方面加大发射数量,以弥补精度不足。
按照纸面上的规划,德国空军每月需执行10次鱼雷攻击任务。每次任务出动三个波次。每个波次需出动50架鱼雷机。每架飞机需携带两枚鱼雷。这意味着每月需消耗3000枚鱼雷。当然,实际消耗远远没有这么多。从1942年初到1944年秋天,德国空军实际只发射了4000枚鱼雷。据估计命中率约为20%。
He111毕竟采用的是30年代中期的技术。到战争后期已经明显落伍。所以德国空军后期主要以Ju88和Ju188作为鱼雷载机。与He111类似,每架飞机都能携带两枚鱼雷。好处是可以增强火力。坏处当然是重量过大,影响机动性。而且在低空飞行时,如果一侧引擎停转,飞机很快就会失去平衡,进而坠毁。所以双引擎飞机天然具备的相对较高的可靠性,也体现不出了。自始至终,德国空军缺乏单引擎鱼雷机。据说Ju87和Fw190系列都曾准备作为鱼雷机使用,但从未真正走向战场。
图4 安装了翅膀的滑翔鱼雷
由于重型鱼雷机在战场上的沉重损失,德国空军很早就开始着手另辟蹊径。最著名也是最成功的案例当然就是由其开创的空舰制导武器。但是在空射鱼雷领域,德国人的想法也颇多。早在1940年,德国空军就意识到,由于空射鱼雷勿需从发射管中发射。所以鱼雷的外形限制可以放宽。而且这些鱼雷只在水中航行很短的时间,因而可以更多地考虑空气动力学方面的需求。此举可以减少武器的重量和尺寸。于是他们推出了LT1000、LT1200,以及LT1500系列火箭鱼雷。LT代表“Luft Torpedo”,即空中鱼雷。后面的数字代表重量。这类武器更加简单,易于制造。
其中LT1000是一种滑翔鱼雷。其外形更接近于鱼形,而非一个圆柱体。它可以在时速700公里的条件下投放。50节航速下航程5000米。但在1943年,项目被放弃,以让位于更加紧急的战斗机研发计划。而LT1500,据说可以达到38.5节的速度。航程2000米。这被认为射程不足,进而要求载机抵近攻击。而巨大的重量又限制了载机的机动性。所以这样的近距离攻击危险极大。最后还有一种F5u型鱼雷,采用“瓦尔特”引擎。项目于1941年启动,但是在1944年末终止。据说40节航速下航程5000米,或者在24节速度下达到12000米。
此外,德国空军还有所谓的“BT”系列,即让炸弹如同鱼雷一般穿行水中,在目标船体侧面爆炸,达到鱼雷的毁伤效果。这些“BT”系列涵盖了200千克、400千克、700千克、以及1400千克等轻重不等的武器。相关实验在1944年11月完成,但是与之前的LT系列一样,最终并未投入实战。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