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
佳节
作为汉文化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历史悠久,据说与上古时代的月亮崇拜有关,有许多神话传说以及古籍中都有类似“祭月”“拜月”的记载。
《礼记》中说,“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即是春分早晨祭祀太阳,秋分夜晚祭祀月亮。《国语》则称,“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于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意思是指,天子祭祀日、月,以表达对上天和神明的崇敬、感谢,并以此教化天下百姓,更好地治理国家。
中秋节不同形式的“拜月”习俗
在民间,中秋祭月则体现了自古以来人们祈求月神降福人间的期盼。随着时间推移,在中华各地逐渐衍生出各种各样的中秋祭月习俗,例如拜月、赏月、赏灯、猜灯谜等。不同地方有着各自不同的独特节俗。在中国南方的广东、福建、江西等地,有一项中秋习俗极其另类,甚至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项活动叫做“烧塔”。
烧塔,越烧越“红火”
“烧塔”相传有祈福和庆祝秋天丰收的含义,不同的地方也有着不同的名称:烧番塔、烧瓦子灯、烧瓦窑、烧塔仔、堆宝塔、旺火、垒旺火、塔火、庭燎等等。
在江西吉安、九江、南昌等地,烧塔习俗已有数百年历史。清道光《万安县志》中记载,“儿童拾瓦片堆塔高数尺,夜间小锣鼓沿门化矛烧塔,烧至通红,会饮赏月”。
在吉安,八月十五当天,家家户户吃过团圆饭后,全村人都会聚集在村里的广场,参与“烧塔”盛事。
这项盛大的中秋庆祝活动,分为“垒塔”“烧塔”“封塔”三个环节,在举办前要做不少准备工作。中秋前夕,当地人要收集废弃红砖、瓦片,砌成数米高的“宝塔”;年轻人则在村里敲锣打鼓,到各家各户收集稻草、谷壳等,作为“烧塔”的燃料。到了月上中天,随着鞭炮响声,全村人齐聚塔前。待到祭月完毕,主烧人将柴火塞入塔内,将塔身烧得通红,再撒上松香粉,引焰助威,火焰从数百个塔眼中喷发而出,漫天飞舞,映红夜空,场面极为壮观。据说火焰愈旺,日子愈红火,稻谷愈丰满,生活愈幸福。
与此同时,人们伴随着火光,唱山歌、舞龙灯、举龙凤旗、撑宫灯……情绪高昂,欢呼声响彻现场。投入塔内鞭炮和烟花则将气氛烘托至顶点,响声此起彼落,焰火则与月色、火光相映成辉。
在广东肇庆,大湾区的人们则将“烧塔”称为“烧番塔”。同样是砖头、石块、瓦片,呈“品”字型向上堆砌,“番塔”向上收窄直至顶尖。塔高一般5至6米高,有些甚至高达10米。为了“番塔”燃烧得更好,燃料方面除了木块和干草之外,人们还会事先在番塔顶上撒上木糠柴、稻草、粗盐,令温度升高,产生火花。
等到圆月当空,妇女们向天拜月、火化元宝,祈求神的保佑;当“番塔”燃烧起来,成为壮观的“火塔”时,村民们会用扇子向塔内扇风,火花从塔四周的洞爆发出来,并向塔顶喷射,在夜空中分外壮观。火花愈多、燃烧愈猛烈代表来年更加丰收、更加吉祥。
烧塔,火与生命的意义
关于中秋节 “烧塔”的起源,不同的地域说法也是不同。不过,都与反抗入侵,保家卫国相关。
在江西,宋末元初时期,文天祥曾在江西吉州、兴国等地带兵抗击元军,人们为助抗元士兵在中秋夜渡河,就在渡口砌起砖瓦塔,点燃塔中稻草作为照明工具。从此,烧塔便成为中秋习俗而流传至今。当然也有说法认为,吉安中秋烧塔是由佛教造浮屠演变而来,或是源于女娲补天的传说,甚至有人认为烧塔原本是为了是驱邪和驱瘟。
相传,“烧塔”习俗起源于文天祥抗元卫国的历史故事。
在福建,传说是明朝嘉靖年间,人们为了庆祝戚继光带领戚家军成功击退倭寇,而生火“烧塔”。
在广东,烧塔也与抗元有关。传说到了元朝末年,天灾连年,人民流离失所,各地志士纷纷反抗,约定于八月十五以烧塔为信,起义反抗蒙元统治。
无论中秋烧塔真正的起源是甚么,如今这个仪式的意义更多是在于庆祝和祈福,正所谓“愈烧愈发”。此外,整个活动由筹备、收集材料、建塔、祭拜、到烧塔仪式,可谓全民出动,齐心合力,亦令家族、村落的人心更为凝聚,关系更加和谐。
2014年,“吉安中秋烧塔”作为中秋节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了补助资金,得以培养更多年轻人作为继承者,让这个红火的中秋习俗代代传承下去。而大湾区的“烧番塔”则于2017年被列入广东省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中秋佳节,东方文化全体同仁
祝您阖家团圆,幸福安康
中秋节快乐!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