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师范学院附属小学“菱计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讨顺利开展

唐山师范学院附属小学“菱计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讨顺利开展

2022年9月20日,已临近秋分,在秋意还未扑面而来的素律时节,唐山市师范学院附属小学迎来了以“秋”为主题的一次跨校教研活动。学校自2022年初开始参与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的“菱计划”专项课程,力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地语文学科教学,有质量、有实效地帮助学生们建立文化自信,提升人文底蕴素养。

参加本次跨校教研活动的包括真爱梦想“菱计划”负责人王哲明、唐山市教育局小学教研室教研员张淑辉、唐山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校长田彦峰、唐山市马驹桥小学教导处主任刘敬梅,以及由唐山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副校长毕艳香带领的“菱计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实践团队。

唐山师范学院附属小学“菱计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讨顺利开展

教研首先由唐山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教研处主任、“菱计划”种子教师李瑞宇老师带领学生完成了“菱计划”单篇融入式教学篇目《山行》的一堂观摩课。

李瑞宇,女,非党,1990年出生,四川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历,唐山师范学院附属小学语文一级教师。共青团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唐山市十佳教师,河北省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称号。获得国家、省、市级业务奖励二十余项,在国家、省报刊发表文章十几篇。市区两极政协委员,唐山市骨干教师。

唐山师范学院附属小学“菱计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讨顺利开展

课堂以“秋日之景”为切入点,以有层次的学习活动带领学生领会景物所蕴含的诗人独特的思想感情,展示了“菱计划”如何将《山行》中“秋意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念作为抓手提升语文课堂质量,并帮助学生亲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唐山师范学院附属小学“菱计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讨顺利开展

观摩课后,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如何落地语文课堂教学”展开了教研。

唐山师范学院附属小学“菱计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讨顺利开展

张淑辉

李瑞宇老师在课堂中将意象解读为“景物+情感”,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古诗词学习中,感情的领会应行走在景物之中,形成身临其境的感觉,帮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诗情。

唐山师范学院附属小学“菱计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讨顺利开展

王哲明

资料提供的四个活动完成难度较大,李瑞宇老师的设计非常有想法,活动设计全面关注到了学生的个人体验、社会生活和学科认知,饱满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唐山师范学院附属小学“菱计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讨顺利开展

刘敬梅

新课标中语文中段对古诗的解读要求为让学生了解诗词,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活动一的设计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情。

唐山师范学院附属小学“菱计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讨顺利开展

毕艳香

“菱计划”项目以新课程标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以语文教材为抓手,24篇单篇融入式教学设计、单元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和工作坊课程体系为一线语文教师教学实践提供范例,真正地将课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落地。附小“菱计划”实践团队确定教学总目标,按年段分解实践计划,结合学生的年段特点、真实学情,在体验、合作、探究式学习中传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

同课异构,各展风采

下午,王哲明老师与李瑞宇老师一起来到古冶区实验小学聆听该校“菱计划”种子教师张丹老师讲授“菱计划”单篇融入式教学《山行》一课。

课堂以山行路线图为线索,引出“行之景物”、“行之情感”,聚焦古诗词中的“喜秋”与“悲秋”两种意象,结构紧凑,层层递进。

唐山师范学院附属小学“菱计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讨顺利开展

观摩课后,与唐山市古冶区小教研室宋晓丽主任、唐山市古冶区实验小学校长张武所率领优秀教师团队共同参加了“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

唐山师范学院附属小学“菱计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讨顺利开展

不同的教学构思演绎了不同的教学风格,但是课程中传递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是共同的。

两校的教育工作者们被同课异构的教研思路所引领,将“菱计划”的单篇融入式教学进行了细致的打磨与推敲,最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授课理念上达成了高度共识。

在语文新课标的带领下,“菱计划”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所呈现出的语文课堂通过个人体验、社会生活与学科认知的多重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在巧妙完成语文素养积累的同时,提升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优质的教研活动是教学精益求精的基础,经过此次教研,唐山师范学院附属小学“菱计划”实践团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语文课堂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思索,在未来的日子里,附小教师们将搭载“菱计划”这个优秀的平台,以学生为本,深研细磨,聚力前行,奋进在教研教学的第一线。

《菱计划》课程纲要

课程研发项目组

吴欣歆教授及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团队

吴欣歆 教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教材研究、课堂教学改进、学业质量评价,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兼任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教育学会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修订组成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著有《高中语文选修课选择性的实现——执行课程层面的探索》《十年了,停下来思考》《初中写作教学实践指要》《培养真正的阅读者——整本书阅读之理论探索》《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笔记》,主编《书册阅读教学现场》《高中经典阅读教学现场》《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指导》。

课程课时

3类课程项目

语文学科课堂篇目教学设计 24篇

语文学科单元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12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坊课程 30门120课时

适用年级

1-6年级

开发背景

自2014年《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印发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逐渐成为了分布于各学段的主要教育内容之一。而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培养学生人文底蕴与责任担当素养的教育主战场之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开展在中小学学段始终不尽如人意。因此,中国中小学生难以得到有质量、有实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而影响文化传承、精神风貌培育、以及重要素养的养成。

根据2021年敦和基金会资助、真爱梦想基金会执行完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求调研报告》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开展遇阻的直接原因包含但不限于“教育内容差异化”、“教学设计零碎化”、“师资水平欠佳”等,究其根本则有“教师激励机制不成熟”、“教育与学生学习生活严重割裂”与“教育内容过于庞杂”等原因。

2021年2月,教育部印发《中华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宣告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正式以国家课程作为主舞台,一扫自17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国务院)时期涌现的以校本、地方课程为主的战略尝试。在此背景下,一个具有统整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产品将是各中小学现如今最为需要的。

在真爱梦想基金会执行需求调研的过程中,项目组接触到了前北京教育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吴欣歆教授。吴教授对于如何响应《课程指南》完善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见解精准切合着《需求调研》中的发现。与此同时,吴教授已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落地的工作思路完成了两轮的专家论证,拥有了清晰的方法论与产品框架,课程研发工作已蓄势待发。

据此,真爱梦想基金会决定向敦和基金会申请研发资助,并联合吴欣歆教授共同研发,以四份文件中提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与中小学各学段特点为依据,协同真爱梦想渠道与资源,从课程课件、课例资源、教师培训以及体验工具为基点入手,以学校为单位开展有统整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现“培养具有中华文明气质、中华民族面貌的现代年轻人”的总体教育目标。

课程定位

在十五大报告提出的两个一百年的大背景下,中华民族正走在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随着国力日渐强盛,数十年以来对西方文化的跟从也终于来到了一个迫切求变的时间节点。因此,在新一代中国人的教育中,中华文化、中国特色、中国面孔等关键词已成为重点关注对象。基于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自2014年起便作为一杆大旗,肩负起了让中国新青年获得民族归属感、拥有文化认同感、建立中国特色、且让中国人能够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责任。“菱计划”课程体系专注于以有实效的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正是走在以教育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纲领之下。

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不同区域、不同学时和不同学段有着不同层次的教育任务。“菱计划”课程体系首先在学时层面同时覆盖了国家课程、校本课程以及课后服务时段,以求达成具有统整性和浸润感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同时,在每一个种类的课程中都做到了分学段有序地推进学习内容,将文件中阐明的不同学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准确地落实到每个学习年级。最后,在课程方案的设计上,选择最大程度地保留原创空间,为不同区域的教师将地域性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留有充分的余地。

在素养教育层面的定位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推动的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六大素养中的人文底蕴素养。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国家认同、社会责任的部分同样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文化教育作为深度影响文化认同感、民族归属感的教育内容,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己与自己、自己与家庭、自己与社会之间的良好关系。

在真爱梦想的梦想教育哲学理论中,梦想教育将通过教育进行文化赋权,并以此提升群体的文化能动性,最终促成教育和社会公平的终极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源,应是进行文化赋权的首要教育内容。中华民族作为一个群体的文化能动性是由文化赋予的,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是真爱梦想促成教育公平的必由之路。

课程性质

学科融入式学习

“菱计划”课程体系以学科课作为抓手,通过内容整合和教学设计进行巧妙的结合,在不影响甚至强化完成学科课程目标的基础上,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为纲领,进行水到渠成式的教学。

立体式课程结构

“菱计划”课程体系分别通过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及课后服务时段课程,完成不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目标。其中国家课程更侧重讲学,校本课程更侧重概念化,课后服务时段的工作坊课程则更注重文化体验。三类课程形成合力,学生可拥有立体结构的文化学习体系。

多元化教学

本课程从学习方式出发,综合应用了五大类学习方式:1)游戏体验学习、音像体验学习等的体验式学习方式,2)小组展示学习、工具载体学习等基于表达的学习方式;3)课题学习、问题教学等基于问题的学习;4)学科知识整合、校园文化学习等基于项目的学习;5)设计性学习、创客学习等基于创造的学习。在多元教学方式的融合下,充分的关注学生的文化素养的形成。

课程理念和设计思路

课程首先以教育部文件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为纲,并根据德智体美劳和小学低中高年段两个维度,进行了课程图谱的绘制。以整理出的课程图谱为依托,针对语文教材的不同篇目、不同单元主题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的提取与相应的教学活动设计。

学生将体验更具有文化趣味、深度的语文课堂,并在单元主题的研究性学习中收获属于自己的文化理解。最终,透过多主题的工作坊课程体验,体验建构反思自己的生活,让传统文化能够融入到生活现象的解释和对生活决定、生活现象的描述和选择。三者合力,学生可以形成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综合性认识,强化弘扬文化的主观能动性。

课程目标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概念化

学生可以通过碎片化的文化常识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点,并在这个基础上根据知识体系、知识结构去对自己拥有的碎片化文化常识进行概念化整合。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性转化

学生可以超越上一目标中的知识学习层面,开始拥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为性表现。行为性表现首先传达出的是学生对文化的理解与喜爱之情,而在不断反复地践行中,学生同样将巩固自己对于文化的认知。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传播

学生在知识学习与实践的基础上,还乐于向他人宣讲、展示,乐于用自己的传统文化知识和传统文化素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是协助别人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形成一种自觉和创造性传承的思考和行动习惯。

课程框架

课程板块 数量 板块篇目

课堂篇目教学设计 24篇 一年级:

《猜字谜》

《端午粽》

《家》

《升国旗》

二年级:

《古诗二首》

《羿射九日》

《大禹治水》

《曹冲称象》

三年级:

《纸的发明》

《赵州桥》

《富饶的西沙群岛》

《山行》

四年级:

《清平乐 村居》

《墨梅》

《题西林壁》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五年级:

《刷子李》

《田忌赛马》

《将相和》

《古诗三首》

六年级:

《北京的春节》

《十六年前的回忆》

《草原》

《狼牙山五壮士》

单元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12篇 一年级:

《写好中国汉字 传承汉字文化》

《品味舌尖上的家乡味道》

二年级:

《了解地域风俗领略家乡风采》

《争做小小美食家》

三年级:

《姓名文化发布会》

《立下传统节日Flag》

四年级:

《“见字如面”书信撰写活动》

《红色文化之旅手册》

五年级:

《古今爱国人物先进精神宣讲活动》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

六年级:

《最美中国艺术》

《录制民俗微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坊课程 30门 低段:

1.中华美德之“勤俭节约”

2.神奇的汉字

3.人生四礼

4.生肖文化

5.传统技艺

6.美丽四季

7.革命传统之“小小革命接班人”

8.棋逢对手

9.文房伴书读

10.中国古代的超级工程

中段:

1.中华美德之“以智强国”

2.四大发明

3.传统舞蹈

4.民居文化

5.车马行路

6.探秘二十四节气

7.革命传统之“跨越时空的对话”

8.武林世界

9.墨韵可生花

10.中国古代建筑风貌

高段:

1.中华美德之“言信行果”

2.文明拥抱世界

3. 传统乐器

4.舌尖上的家乡(饮食文化)

5.中医无处不在

6.农历的“奥秘”

7.革命传统之“精神之源代代相承”

8.中华曲苑

9. 笔墨乾坤

10.华夏文明的源头

实施建议

1.课堂篇目教学设计与单元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在实施时请酌情制定教学计划,不必完成全部教学设计,可根据学生水平、授课用时等实际情况确定深入开展某几个活动。

2.课堂篇目教学设计应以课文文本为核心来开展活动,切记不可脱离文本。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坊课程可由任意老师开展,并不局限于语文学科教师。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坊课程应妥善保存每门课程所搭配的挂图、书籍资源,并结合课程需要进行使用。

评价建议

1.持续收集学生作业、记录学生课堂中反馈,良好运用过程性评价来考核教学目标的完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