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乌冲突愈演愈烈之际,另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正在石油市场打响。素来以毒舌著称的金融博客Zerohedge甚至将其称为:OPEC+单挑整个西方(以及美联储)之战。
以沙特和俄罗斯为首的OPEC+周三宣布从11月起减产200万桶/日,创2020年欧美疫情爆发以来最大减产规模,不少分析直言年底前国际布伦特油价升上110美元,较周二收盘价大涨20%。
白宫发布罕见的斥责声明,直言“美国总统拜登对OPEC+的短视行为感到失望”。甚至有内部人士称白宫将减产视为“敌对行为”,令沙特能源大臣在记者会上辩白“告诉我哪里存在宣战信号”。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周四公开施压称,在OPEC+本周同意大幅减产之后,美国正在审查与沙特关系的“各种选项”,并正在与美国国会密切协商。有民主党议员呼吁削减对沙特军售,还有媒体称,美国或出台更多反制措施,如部分石化产品出口禁令,甚至是放松对委内瑞拉的制裁来换石油。
目前,白宫尚未宣布可能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OPEC+“打脸美国”般的减产举动。约三个月前,拜登在中东之行中力劝沙特带领OPEC+超量增产来缓解高油价,结果几周后OPEC+决定增产10万桶/日,当时便有诸多分析称,如此小规模减产真实目的只为了羞辱美国。
沙特能源大臣捍卫两年来最大规模减产决定时称,此举证明存在近五年的OPEC+产油国联盟不仅将继续存留,还会给石油市场带来稳定。阿联酋也称,减产决定是技术性的,而不是政治性的,暗示全球经济增速失速导致油需下降,造成供过于求和油价连跌了四个月,所以适合减产。
但也有不少华尔街分析将大幅减产视为“直率的政治宣言”,或者说跟“宣 战 书”也差不了多少。华尔街见闻提到,OPEC+大幅减产或给欧美等国在高能源成本驱动下的通胀斗争增加冲击。
任何利好俄罗斯石油收入、而且不利于11月美国中期选举前降低汽油价格的举动都会激怒美国,以至于白宫可能不再反对NOPEC法案在全体参议院和众议院进行表决。
缩写为NOPEC的法案2007年提出后曾止步不前,若正式生效,将使美国政府能够起诉OPEC成员国操纵能源市场,并可能寻求数十亿美元的赔偿。该法案已在国会得到两党的广泛支持。
凯投宏观的首席大宗商品经济学家Caroline Bain便称,鉴于大幅减产背后“不寻常的市场背景”,说减产仅仅是因为平衡供求基本面等技术性原因,其实很难令人信服:
“OPEC将全球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作为大幅减产的主要理由。然而当前全球石油库存处于历史低位,到目前为止,高油价也未能对需求造成实质性影响。华尔街本来就预计今年四季度石油市场小幅供不应求,(似乎都没有短期内大幅减产的必要性。)”
荷兰合作银行的全球策略师Michael Every周五写道,沙特已经从困难时期帮助美国的摇摆生产国,转变为通过减产来保持高油价的生产国。这证明了美国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错误,突显了多层次的国内能源政策失败,与此同时,OPEC+长期来说成为美国需要解决的地缘战略问题。
他认为,美国政府应对OPEC+大幅减产的回应政策可能都较为无力且自相矛盾。例如,美国力图在短期内增加国内石油生产,但如果长期前景仍然是摒弃化石能源,私营领域将不会立刻作出反应。美国还可能施压能源公司缩小批发与零售汽油的差距,尽管这一差距已经很小了。
还有人称,美国正在秘密洽谈放松对委内瑞拉制裁,使雪佛龙恢复在该国生产石油,或令该国石油出口在几个月内翻倍至90万桶/日。然而,且不论委内瑞拉因投资和维护匮乏可能没有迅速增产的能力,在没有太多石油收益的情况下,美国的外交威慑力或大幅下滑,颇为得不偿失。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OPEC+大幅减产令美联储抗击高通胀、又试图避免经济硬着陆的努力更为复杂和艰难。金融博客Zerohedge援引分析称:
为了回应需求破坏,供给端自动减产受限,这令石油价格不断上涨,在此背景下,已走上货币政策收紧道路的美联储更不可能轻易鸽派转向。
毋庸置疑,随着OPEC+与西方(和美联储)之间日益激烈的战争升级,西方可用的石油总量将下降、而非上升,在需求已经减少时,反而迫使美联储进一步加息,直到压垮金融市场。
OPEC+不必打败整个西方,只要令其最弱的金融机构崩溃就会拖垮其余一切。届时,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全球大宗商品生产国将有效击败“世界前超级大国”美国。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