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出新天地,且以诗意共远方”,文旅融合铺就诗与远方之路。
从旅游地纷纷打造文创雪糕引领“舌尖上的文创”,到博物馆用奇妙夜打开夜游经济……文化创意正在源源不断地向旅游注入活力,具备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旅游产品,有着更强的吸引力。
文创雪糕成了众多经典、博物馆的“流量”担当
图片来源:四川博物院微博、山西博物院微博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繁荣发展,文化和旅游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文化影响力持续提升。”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饶权在“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文化和旅游产业体系逐步健全,标准体系不断完善,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这两年多,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旅游出现了很大的波动,但总体来看,其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支柱性地位并没有发生改变。
回首十八大以来的这十年,国内旅游市场不断发展壮大,2021年国内旅游人次达到32.46亿,国内旅游收入达到2.92万亿元。文旅产业融合激发巨大消费潜力,旅游演艺、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文化遗产旅游蓬勃兴起,文博热蔚然成风,国潮国风成为年轻人新时尚;“云游”“云展”“云演出”成为趋势。
市场更加细分,A级旅游景区数量十年间增1.35倍
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司长缪沐阳在“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指出,这十年的文化产业发展,可谓是“日出江花红胜火”,这十年的旅游产业发展,可谓是“春来江水绿如蓝”。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新引擎,在促进国民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数据显示,十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1.81万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4.5万亿元,年均增速12.1%,占同期GDP的比重从3.36%上升到4.43%,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和新引擎。而我国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从2014年的2.75万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4.06万亿元,年均增速5.0%,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更加巩固。
据缪沐阳介绍,我国文旅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市场主体不断壮大。十年来,全国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从3.6万家增长到6.5万家,年营业收入从5.6万亿元增长到11.9万亿元。截至2021年末,全国共有旅行社4.2万家,A级旅游景区1.4万个,星级饭店8771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逐步凸显。
2018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挂牌成立,文旅业开启高度融合。具有稀缺性、高流量等特点的文化IP与旅游结合,满足了游客多元化需求。
过往十年的旅游市场越来越细分:乡村旅游、红色旅游、亲子旅游、冰雪旅游、低空旅游、邮轮旅游等各类主题游层出不穷。据测算,2019年,我国乡村旅游接待量已超过30亿人次。近年来,红色旅游接待游客年均增长率超过11%,2019年达到14.1亿人次。
“文+旅”让旅游产品供给日益丰富,激发大众消费潜力,故宫口红、各大景区的文创雪糕,均收获好评。
图片来源:“故宫淘宝”微信公众号
图片来源:“国家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就地游兴起,博物馆藏品较十年前增长101.2%
受疫情影响,近距离、短时间的“微度假”兴起,文博游、古镇游、民宿游、露营等休闲旅游方式快速升温,国内旅游在困境中萌生新的增长动能。
露营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杜蔚 摄
其中,以博物馆、图书馆等为代表的公共文化供给旅游方式,满足了大众的文化休闲需求。文旅部数据显示,十年来,我国博物馆行业发展迅速,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文物藏品更加丰富。2021年,全国博物馆平均每万人博物馆建筑面积243.85平方米,比2012年增长124.2%;博物馆藏品数量4664.83万件/套,比2012年增长101.2%。截至2021年底,全国博物馆机构数为5772个,藏品数量4665万件/套;2012年全国博物馆机构数为3069个,藏品数量2318万件/套。
博物馆的服务效能不断优化,展览类型也更加丰富。2021年,全国博物馆陈列展览3.2万个,比2012年增长58.7%;参观人次74850.45万,比2012年增长32.7%。
“截至目前,我国有42个非遗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位居世界第一,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贡献了‘中国色彩’。”据饶权介绍,十年来,我国文化遗产资源家底逐步摸清。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国有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不可移动文物76.7万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58处,备案博物馆6183家;我国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各级代表性传承人9万余名;世界遗产56项,位列世界第二。文化遗产进一步“活起来”,“考古热”“博物馆热”“非遗热”“古籍热”蔚然成风,国潮国风成为年轻人新时尚。
十年来,全国美术馆硬件设施情况有效改善,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展览内容更加丰富,参观人数稳步增长。2021年,全国美术馆展览个数达到7526个,全国美术馆展览参观人次达到3515.84万人次。每经记者注意到,2020年全国美术馆突破600家。
与此同时,全国公共图书馆建设也取得积极进展,十年来,公共图书馆设施网络体系不断完善,图书藏量不断增长。2021年,全国平均每万人拥有图书馆建筑面积达到135.5平方米,比2012年增长73.3%;人均公共图书馆藏量0.89册,比2012年增长74.5%。
随着全民阅读推广活动的深入展开,众人阅读热情高涨。文旅部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74614万,比2012年增长71.8%;书刊外借册次58730万,比2012年增长76.9%。
艺术创作持续繁荣十年,演出场次2276万场
每一部演出作品背后,都能展现一段历史,传承一段文化。
不论是《伟大征程》《奋斗吧中华儿女》《我们的四十年》等唱响时代主旋律的重大文艺演出,还是《永不消逝的电波》《只此青绿》《沂蒙山》等点燃市场的舞剧、歌剧、话剧,都向市场展示着艺术创作的持续繁荣。
《只此青绿》成都站巡演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每经记者注意到,十年来,全国艺术表演团体机构数和国内演出观众人次稳步增长,演出场次多达2276万场,艺术表演团体增长了1.1万家。文旅部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艺术表演团体达到18370个,比2012年增加11049个。
演出作品破圈离不开数字化助力。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广泛应用于演出作品,能全面提升观看效果,丰富作品形态。如线下沉浸式、互动式的文旅演艺体验,线上各类“云剧场”等。
民族舞剧《醒•狮》在疫情特殊时期,以直播形式,凭1元票价吸引340万人次在“云端”欣赏,在业内掀起天花板效应。与舞台零距离,让艺术不设限的“云端演出”已走入主流视野。
繁荣的艺术创作源源不断地给大众输送精神食粮。这背后,是文旅产业投融资体系的不断完善。
据缪沐阳介绍,文旅产业投资主体日益多元,投资规模持续扩大,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支持力度持续加大。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政策工具在文化和旅游领域得到了有效推广和应用。文化产品进出口连续多年保持顺差,出入境旅游取得大幅跨越。2021年,我国对外文化贸易额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博览会等平台作用不断凸显,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建设持续推进,更多优质文化和旅游企业走出国门。
民众文化获得感增强,文旅事业费连续3年超千亿
尽管受疫情冲击,但文旅人的拼劲让文旅业韧性十足。“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遭受严重冲击,我们努力助企纾困出实招,企业积极自救不‘躺平’,推动文化和旅游行业提振信心,企稳向好。”饶权说。
为支持文游业高质量发展,这十年来,国家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2021年,全国文化旅游体育传媒经费3986亿元,比2012年增长75.7%。
每经记者注意到,十年来我国文化和旅游事业费不断增长,自2019年起,该项费用连续三年超过1000万元。且在财政支出的占重持续提高。文旅部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文化和旅游事业费1132.88亿元,比2012年增长95.6%。文化和旅游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支出比重达到0.46%,比2012年提高0.079个百分点。
十年来,我国文化市场以建设高标准文化市场体系为目标,市场主体充满活力,文化产品丰富多样,市场秩序日益规范,人民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不断增强。文化市场已经成为提供多样化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主渠道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途径。文旅部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文化市场经营机构19.1万家,从业人员151.11万人。
随着我国文化和旅游标准体系不断完善,行业管理也更加规范,有效推进市场环境优化、服务质量提升。截至2021年底,现行文化和旅游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累计232项,比2012年增加142项。
完善体系下,大众的文化获得感和满足感得到进一步提升。2021年,全国平均每万人拥有群众文化机构设施建筑面积352.13平方米,比2012年增长50.3%。十年来,全国群众文化机构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文化服务惠及人次稳步增长,基层群众文化获得感和满足感进一步增强。2021年,全国群众文化机构文化服务惠及人次83289万,比2012年增长89.1%。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