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江轩丨德寿宫那面墙
浙江
浙江 > 资讯 > 正文

之江轩丨德寿宫那面墙

最近,杭州街头有一面红墙“红”了——

这面墙,是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的一段外墙,北至河坊街,南到胡雪岩故居,长度约170米。

秋日午后,阳光透过路边的梧桐,在红色的宫墙上留下斑驳的光影,檐脊处,片片灰瓦整齐排列,让人瞬间梦回千年。

短短几天,这抹惊艳的“宫墙红”刷爆了杭州人的朋友圈。市民、游客前来拍照打卡,相关话题冲上热搜,大有“霸屏出圈”之势。不少网友纷纷感慨,“红墙拍照才是YYDS(永远的神)”“最美不过中国红”。

德寿宫遗址博物馆外的红墙。图源:视觉中国

德寿宫遗址博物馆外的红墙。图源:视觉中国

同时,也有有心人发现,“之前德寿宫的外墙还没刷上红色,哪有人来打卡,就是变了变颜色而已,就有了这么大的反差!”坦白说,大多游客或许暂时并不了解德寿宫的前世今生,仅仅是被红墙疏影的颜值所吸引便不约而至。

那么,人们为何对这面红墙情有独钟?

德寿宫的红墙,并不是第一个凭借“一墙之力”爆火全网的案例。

从北京故宫,到成都的武侯祠、南京的鼓楼、上海的广富林、西安的广仁寺,再到杭州的钱王祠、岳王庙,等等,放眼全国,近年来很多地方都兴起了一阵又一阵“红墙热”。

比如“老牌网红”故宫。如果在百度上输入“故宫”“红墙”这两个关键词,就会立即得到2180多万条搜索结果和32000多张不同角度、不同构图的图片。

如果恰好碰上晴朗天气或者特殊节气,红墙更是很多人不会错过的拍照打卡的必去之处。尤其每逢下雪天,“故宫就变成了紫禁城”,无数摄影爱好者、汉服爱好者等都会赶到红墙脚下,捕捉这“白雪镶红墙,碎碎坠琼芳”的美景,并为之尽情地拍摄。

又比如我们今天要说的德寿宫遗址博物馆的宫墙。当它“上妆”这一抹独特的中国红,像是古典美人染绛唇,成了连接时间长河的载体,让人们从现代都市中短暂抽离,“穿越”至宋代,前往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史上的高峰时期,与那个华美又壮阔的时代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

红墙之外有天地,红墙之内皆故事。一面面绝美的红墙,承载着历史沉淀感和独有的中式美学,也正日益成为当下流行的文化元素。

在微博、抖音、小红书、哔哩哔哩等颇受年轻人欢迎和喜爱的网络平台上,不少与红墙相关的照片、视频都能收获上万点赞、评论和收藏。“红墙映梅”“红墙竹影”“红墙银杏”“红墙夕照”……随之相伴而生的大量话题,也逐渐在互联网上受到关注。

德寿宫遗址博物馆外的红墙

德寿宫遗址博物馆外的红墙

红墙为什么会“走红”?

答案可以很简单:以红墙为背景,拍照效果确实好。包括笔者在内,很多人每到一个城市,都喜欢在当地景点的红墙前留影。红墙的红,令人赏心悦目。当明媚的阳光洒在墙面上,掏出相机,即使是摄影小白,也能给朋友拍出一张不错的照片来,再发到朋友圈,引来一众点赞。这种成就感是实实在在的。

如果再深究一层,为什么我们这么喜欢红色呢?回望历史长河,中国人的内心深处自古便热爱红色。

当我们翻开中国红色谱,绛、赤、朱、丹、红、茜、彤、赭、绯9种颜色类别,依冷暖、轻重、光泽变化,可以衍生出上百种不同的红色。

先说大红宫墙。“宫墙红”作为红色中的经典,饱和度高、明艳大气,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德寿宫的宫墙则为岱赭色,比朱红多添一点墨色,融入了烟雨江南特有的氤氲与朦胧,又是另一番风韵。

德寿宫遗址博物馆外的红墙。图源:视觉中国

德寿宫遗址博物馆外的红墙。图源:视觉中国

再说始终备受中国人青睐的红色器物。那是汉时宫女们挑起的红色宫灯,盛唐歌姬曼舞翻飞的红袖,宋朝文人墨客笔下的枝枝红梅,明清时期烧制难度极大的传世珍品釉里红瓷……

可以说,相较西方的“red”,中国人对红色的命名,因着天气、时节的更迭,承载着更多细腻的感受。

一抹红,是美好。它可以代表喜庆、吉利、红火,如大喜之日的花烛罗帐;可以代表兴旺、繁荣、热闹,如每逢佳节的大红灯笼;也可以代表承诺、守信、郑重,如盖印落款的红印泥等。可以说,它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喜爱的颜色之一。

一抹红,是诗意。很显然,在唐诗宋词中,“红”出现的几率就很高。它是春之“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夏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秋之“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抑或是冬之“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一抹红,是文化的底色。它似乎拥有着凝聚自然万物的力量,沉稳而奔放、热烈而豪迈,让人深深陶醉,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图腾和精神皈依。

看到故宫的红墙,我们的脑海中,是对于大气磅礴的紫禁城的想象;看到德寿宫的红墙,我们眼前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宋韵氛围感。

讲到底,我们对红色情有独钟,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深爱我们的传统文化,深爱中式美学。

像是突出江南色彩、宋韵元素、浙江特色的杭州国家版本馆,自今年7月底开馆以来就常常出现一号难求的情况;17年磨一剑的“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从浙江“火”到北京,有参观者专程从云南赶到展览现场,只为一探宋徽宗《瑞鹤图》的色彩密码,有小观众甚至当场能流利背出王冕《墨梅图》的题诗......

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文润阁。图源:视觉中国

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文润阁。图源:视觉中国

经过岁月洗礼,无论是大红宫墙,又或是绘画艺术、建筑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载体的它们,都拥有着随历史长河流传至今的独特魅力。它们带来的,不仅是对美的呼应,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更是一种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笔者以为,文化自信自强,可以解读为既要立足于自身实际,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又要创造出激发出传统文化强大的传播力、感召力、影响力和竞争力。

这种自信自强的力量,让我们在与世界共享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过程中脚步将更加坚定从容,让我们有理由坚信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相惜的,可以横亘时空,可以跨越国界,并且具有永恒魅力。

古典元素、传统元素日渐流行的背后,正是深深植入中国人内心的文化自信自强之美。

信息来源:浙江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