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WISE2022 新经济之王大会上,36氪邀请到经纬创投创始管理合伙人张颖,分享了在硬科技与产业投资时代,如何思考与布局,解答了对当前新经济的看法,对未来中国市场投资机会的认识,以及对WISE 2022 新经济之王大会主题 "Long China Long Innovation 守望中国保持创新 "的理解。
他对未来几年,中国市场上新经济创业公司的发展,以及中国本土硬科技领域的创新与突破等方面,是比较乐观的。当市场回归,机会来临时,相信中国市场,相信中国产业链会凸显价值,创始人更需要聚焦自己擅长的领域,跟团队一起静下心来,把最重要、最值得做的几件事情做好,做有效的延展,并给予一定时间和耐心。
他指出,对创业者和投资机构来说,变化每年都在发生,是很正常的事情,关键在于要在诸多的变化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机会,然后聚焦并落实执行。同时,创新是中国创业者群体的特色,近几年以先进制造、AI、机器人、智能汽车生态这些硬科技领域为代表的创业者们,正在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和迭代,在模式创新、产品创新、突破性的创新技术等方面更上一层楼。
以下为对话内容:
1、重拾信心
36氪:欢迎张颖总又来到WISE大会,很好奇您今年在心态上有什么不同?
张颖:这是一个好问题,最近很多朋友都在问我,怎么看现在大环境的变化。今年整体来说国际的大趋势,中美关系、俄乌战争等等因素,大家都能感觉到一些经济上的挑战,各个行业里面的一些“逆风”,但是整体来说我自己对于未来几年的发展,未来几年国内在各种各样硬科技的突破方面,还是相对比较乐观的。
相信中国市场,相信中国的产业链。当市场回归的时候,要抓住机会,聚焦自己擅长的领域,静下心来去把最重要、最值得做的那几件事情给做好,再去做有效的延展,给予一定时间的耐心。至少我跟我们的几个合伙人以身作则,现在是这么做的。
36氪:WISE大会10年来一直在关注中国新经济领域发生的变化,作为投资人,您怎么看这些变化?
张颖:其实变化是永恒的,每年都在发生,不管是每年的热点行业切换,到资本市场的起伏,其实变化是永恒的,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哪怕在所谓的新经济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热点行业都在不断切换,投资人的“群羊效应”时有发生,在追一些热点、风口,这些变化一直在发生。
关键问题是,你怎么在这些变化起伏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机会和自己企业的机会,然后聚焦,再把一件事情给执行出来。这需要不少认知迭代,和对未来前景的预判,它考验你对未来3年、5年,对大趋势的判断是否正确。
我非常相信当年雷军总说的“顺势而为”这句话。过去20多年,我自己从一个风险投资人的角度来说,如果没有中国经济的腾飞,如果没有抓住新经济领域的爆发,没有抓住这种风险投资的节奏感,就没有今天的经纬。
2、 ”子弹(资金)”不断,投资不断。
36氪:未来中国市场的投资机会在哪里?经纬打算怎么做?
张颖:未来投资机会这个话题,很多人都在关心。真实的答案是什么?我们也只能对一些大的趋势有所判断,对与政策同频、允许的一些领域有所了解。
在今天这个时间点,给予大家更多信心的,是硬科技,包括机器人、智能制造、智能电动车,还有光伏、储能,以及中国本土数字化的推进,医疗健康等等。
中国市场非常多元和厚实,从创业者的角度来说,其实大家更多应该去思考,在这么多领域的变化中,什么更适合我,我是否值得在一个领域里坚持。同时能去迭代,去应变,然后变得更好。
当然我们现在在硬科技投资,也就是刚刚提到的那些领域,投资占比超过90%。但我也经常鼓励经纬的同事们,对待某一些关注度暂时不高的领域,让他们一定要持续迭代认知,加深对行业的理解,对中国模式的理解,要更好地去理解这个领域里的新公司为什么会崛起,它爆发的节奏有什么值得总结的地方。在今天,敢于在低谷时期继续创业的创业者,往往都比较优秀,并且他们的决心,也比之前要高很多,也许他们能做出完全不一样的公司,能给他们自己、给整个产业带来惊喜。
36氪:您相信Long China吗?为什么?
张颖:Long China对我来说,是我20多年做投资的主线,如果没有Long China这种决心,我也不会在新经济领域腾飞的过程中,坚持做一个早期投资人这样的角色。面对地缘政治的变化,面对中美关系,面对很多“卡脖子”的这种挑战和压力,这些事情是在测试很多投资人和投资机构是否真正在Long China。不管怎么样,经纬和我发自内心,聚焦中国,努力在中国挖掘优秀的早期创业者。我并不知道未来3年5年10年,他们能给我们再次带来多高的高度,但是我认为在所有考虑因素之下,这是最正确的事情。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不要总觉得自己换个地方也会成功。那些曾经在中国或因为中国而在投资领域或其他任何领域达到一定高度的人,如果在当下轻易放弃中国,然后幻想着倚仗自己所谓的经验和资本去到另外一个国度仍能取得相同的成绩和高度,我认为这种幻想成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没有中国厚实多元的市场,没有优质庞大的人才基础,没有这样的创业生态,怎么可能在异国他乡达到或者超过自己之前职业生涯的高光?我坚定认为,对于我们这些沾了中国经济腾飞和巨大市场势能而获得了一点点成功的人群来说,如果要想达到自己人生的事业高位,那就必须还是要专注在中国,也只有在中国,继续聚焦且专注于自己擅长的事情,才有可能突破自己未来的职场和事业的天花板。
我经常跟同事们说,聚焦中国,“子弹(资金)”不断,投资不断。在这段话的基础上,只有相信,才会有后面的一切。不是有句话吗?相信,相信的力量。我觉得看好中国这件事,其实有非常多的维度,只有发自内心的全心全意地聚焦、相信中国,才会在自己的领域里面达到未来想要的高度。
3、“保持创新”是中国创业者群体的特色
36氪:如果说Long Innovation是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持续创新的驱动力到底在哪儿?作为投资人,您怎么预判企业持续创新的能力?
张颖:我觉得“保持创新”是中国创业者群体的特色。在各个新经济领域,创业者们其实一直在持续创新,以前更多的是模式创新,今天更多是硬科技创新,智能汽车、机器人、先进制造、各个卡脖子环节的国产替代等等。这些创新的底层逻辑都是一样的,对人的要求也是一样的,只有不断地去迭代自己的认知,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去与技术人才共融,然后组建出最好的团队,才能最终有创新产品走向市场。过去是创新的模式,今天是创新的技术、产品,这些都跟创始人和创始团队的综合质量,直接成正比关系。
今天,做一个创新的技术、产品公司,其实对技术、产品本身的要求更高了。如果创始人问:”我没有产品背景,没有技术背景,如何在今天所谓的Innovation这个时代去创新”,我都会建议他们去找到合适的技术合伙人、联合创始人,大家一起配合工作。
过去在新经济领域里崛起的,有丰富运营管理等商业经验的人,今天他的能力不会归零,但如果想要继续在新的领域、新的时代再创辉煌,去达到更高的高度,就需要去找到合适的、有技术背景的、有Innovation背景的联合创始人。
在这个基础上,创始人也要迭代认知,要对未来的趋势、未来的产品、未来这些“卡脖子”等问题,思考如何去解决它们,从自己擅长的角度去配合产品技术合伙人们一起达到新高度。
36氪:今年国内重视底层技术创新,但外部环境又在抑制发展,经纬在硬科技赛道做了很多布局,那您对硬科技未来投资趋势怎么看?对创业者有什么建议?
张颖: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能出那么多大市值的优质公司,其实10多年前我们很多人也没有想到。在硬科技与产业投资的大背景下,我认为在未来,中国出现一些硬科技领域里的大公司,也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至少对于我们早期投资机构来说,我们是这么理解的。作为一个优秀的早期投资机构和投资人,我们的本色就是乐观主义、长期主义,我们相信一切能实现,我们也希望一切能实现。
对于技术创业者,我的建议就是找到一个合适的、理解商业的、有公司运营经验的联合创始人。今天,大量的科技产品发明者、科学家变成创业者,这样的群体已经越来越大,他们最缺乏的可能就是一个能互相信任、能当做创业伙伴的商业/运营/联合创始人。
很多技术人才,很多技术导向的创业者,他们都是在某一个领域或者是某一些细节上非常专业和优秀,这来自于长期的积累。但是在创业过程中,如果要求众多的”他们”都变得非常全面,综合能力很强,其实这是一个小概率事件。所以,我认为每一个产品的技术创始人,第一件要想的事情就是怎么去搭建合伙人团队。“我的联创是谁?他要跟我在哪些地方不一样?他要在我不擅长的哪些地方,充分发挥他的潜力,无论是商业运营经验、招聘经验,还是管理经验、组织经验,然后互相扶持一起成长”。
创始人们要读懂自己,知道自己的欠缺和不足,早一点高配补齐,在过程中去迭代,变成一个高效的团队。如果过程中错了,及时做出改进。
4、在硬科技领域,评判公司价值的底层逻辑是它的综合产品力
36氪:您预计未来判断公司价值的标准会发生改变吗?会有怎样的改变?
张颖:其实判断公司价值的因素已经发生改变了,这些改变以后还会持续地迭代更新,那种用钱砸更快的成长,用巨大的亏损去砸出收入规模,那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在今天的硬科技领域里,评判公司价值的底层逻辑不是单方面的,这里面包括,它的产品力,产品开发的趋势,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核心的KPI跟运营数据指标,公司对于未来财务数据预测的准确性等等。举个例子,如果盈利相对之下还比较远,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在一段时间内为达到盈利标准定的核心指标是什么?衡量的标准是什么?以及在每一轮融资之间,是否能像当初承诺的那样达成目标。这些都变成了判断公司价值核心的因素。
要假设在未来的资本市场,拿利润为基础作为衡量标准的概率,要远大于之前以增长为基础的概率。优秀的机构,长线的资金,都会把这些要求变得更加重要,更加直观,希望大家能重视。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