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秦始皇汉武帝“内定” 古币“双雄”这排面赢麻了

被秦始皇汉武帝“内定” 古币“双雄”这排面赢麻了

原标题:【奔流文化·器物】“钱币里的中国”线上展③丨天圆地方的秦半两与汉五铢

秦半两的出现,是中国货币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中国古代钱币的初步成熟,自此方孔铜钱在中国历史上相沿使用了两千多年,伴随着封建社会历史始终。而汉五铢的问世则实现了中央对货币铸造权的集中统一,因其轻重合宜,不但影响了此后中国历代的铸币,甚至影响了多个国家的货币文化。

666.jpg

(一)

秦半两是我国最早的统一货币。

111.jpg

▲秦半两,秦朝,铜质,钱径3.2厘米,厚0.9厘米,重8-11克,形态基本完整。

兰州市博物馆馆藏的这多枚秦半两,均无内外郭,周边不甚规整,背无文,钱文笔画粗细不均,半字的写法有几种,钱的大小也不一致,是研究秦代货币制度的实物材料。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横扫六合、并吞八荒,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之后,为巩固中央集权制,秦始皇颁布实行了车同轨、书同文、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等政策,为中国后世政权树立了典范。

秦统一六国后,对各国货币流通状况进行了改革——废止了战国时期各国流通的刀形、布形、环形等形式不一、单位各异的各类铜币,使用外圆内方的秦“半两”钱。自此,中国铜铸币有了一个统一的形式,方孔铜钱在中国历史上相沿使用了两千多年。

“秦半两”的出现,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史记·平淮书》记载:“黄金以镒名,为上币,铜钱诏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

“秦半两”青铜币以“圆形方孔”为货币造型。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是象征天圆地方,方孔代表地方,外圆代表天圆。但也有人认为,圆形方孔是生产、加工的需要,是便于携带、流通和储藏的需要。据说,青铜币上的“半两”小篆文字,是由秦国丞相李斯所题写,它表示每枚重为当时的半两(即十二铢),故称“半两钱”。

根据《史记》记载,秦钱半两,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铢(大约重4-8克之间)。实际上,方孔钱的面值较低,流通中的需要量比较大,因此常常用绳子(称为“缗”)穿起来使用。一百枚穿一串,称为一吊,一千枚穿一串,称为一贯,单独使用则称为“文”。“文”、“吊”、“贯”等都是古铜钱的计量单位。

(二)

汉五铢(即五铢钱)则是我国钱币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

444.jpg

▲汉五铢,钱径2.6厘米,穿径0.9厘米,重3-3.9克,铜质,基本完整。

兰州市博物馆馆藏的这批汉五铢有百余枚,钱文“五铢”,光背,内外郭精整,文字笔法精细,五字的写法有两种,是早期的五铢钱。

222.jpg

▲传形半两,西汉,钱径2.4厘米,穿径0.8厘米,重2.8克,铜质,形态完整,钱文“半两”,文字规整,半字下部二划等齐,背无文。

333.jpg

▲有郭半两,西汉,钱径2.5厘米,穿径0.9厘米,铜质,形态完整,汉代半两钱中,尤以有郭半两少见,是难得的半两钱。

555.jpg

▲榆荚半两,西汉,钱径2.3厘米,穿径1.2厘米,铜质,锈蚀严重,半字的中间一竖稍长,二横较近,文字显得狭长,有小篆气韵,是减重半两钱,因其减重过甚,被称作榆荚钱。

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仍承秦制继续使用半两钱。当时初定天下,没有财政根基,就产生了“秦钱重难用”的问题,于是,刘邦便默许了民间铸造小钱,先后出现了“榆荚半两”之类的钱币。“铢”为古代重量单位,大约是现在的0.64g,一两为24铢。造币者为了节约成本,便大量减重,导致这些钱币虽面文为“半两”,其实各钱轻重不一。这种混乱的局面导致了货币失衡,一度威胁中央财政。

汉武帝即位后,内要建设国家,外要征讨匈奴,无论是定国,还是安民,都要稳定币制,开辟财源,于是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由中央统一铸币,将制币设“上林三官”即钟官、辨铜、均输,组成中央铸币机构负责铸造五铢钱,也称上林钱和三官钱。

五铢钱,因币上铭文“五铢”二字与实际重量一致,故而得名。至此,由中央铸币机构负责铸造五铢钱边郭工整,重量准确,钱文秀丽,质量之高,不仅改变了货币乱象,也有利于中央集权和经济发展。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至西汉平帝元始年间,西汉政府铸造发行的五铢钱已达280亿万枚。也因五铢钱轻重适宜、携带方便,得到百姓的一致称赞,并成为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铜铸币。它从汉武帝起,历西汉,新莽,东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共七百多年,率先在中原发行,至唐武德四年隋五铢废除,先后经历10多个王朝和政权、20多个帝王。其间,五铢长期为历朝法定货币。因五铢钱轻重合宜,中国以“五铢”为主要形制的方孔圆钱还影响了日本、越南、朝鲜等国。

文丨奔流新闻记者 荆雯

图丨兰州市博物馆供

(奔流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