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玉门油田——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
玉门油田老君庙一号井遗址
玉门油田全貌
王进喜旧照
1205钻井队(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
李 赟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门地处甘肃酒泉的戈壁腹地,祁连山下。曾几何时,这里环境恶劣,黄沙遍地,荒无人烟。然而,就是在这样的不毛之地,却发现了当时国内储量最大的油矿——玉门油矿。
合作开发 共赴国难
鲜为人知的是,玉门油田还记载着一段国共合作的佳话。
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沿海地区相继沦陷,一向依赖“洋油”的中国工业和运输业,因海运不畅、进口油品竭绝而出现严重油荒。也正是这个时候,日本与苏联签订中立条约,联手封锁我国国际救援通道,导致石油等战略物资极为紧缺,当时有“一滴石油一滴血”的说法。
1938年,国民党政府为解燃眉之急,决定开发甘肃玉门油田。国民政府经济部资源委员会奉命成立甘肃油矿筹备处,着手实施玉门地区石油勘查和建矿。孙健初、严爽等一批抱着科学救国志向的地质学家,不畏艰险前来玉门,在极端困难条件下,进行油气资源的勘查工作。
玉门油田筹办之初,国民政府苦于设备不足,想从陕甘宁边区政府所辖陕北延长油矿拆迁两部钻机开发玉门油田。中国共产党从国家民族利益大局出发,对此事十分重视。周恩来亲自过问,并决定将陕北延长油矿的两部冲击式钻机(亦称顿钻)拆迁支援玉门。所拆迁的两部钻机,一部为德国造,一部为美国造。考虑到开发甘肃油矿的紧迫性,边区政府除支援钻机主体部件外,将动力、钻头、钻具、锅炉等附属设备一并配齐,以便钻机到达玉门即可安装开钻。同时克服八路军本来汽车不多、前方对日作战运输紧张等困难,抽调10余辆汽车,辗转咸阳、兰州,于1939年四五月间,将设备和配件陆续送到玉门。
在钻机迁运期间,1938年12月23日,时任玉门油矿筹备处主任、留美学者严爽,协同著名石油地质学家孙健初和测量技术员靳锡庚等一行8人,从酒泉出发,在茫茫戈壁旷野,顶风冒雪,风餐露宿,艰难跋涉3天,于12月26日到达玉门石油河,开始艰苦的勘查和钻探准备工作。在中国共产党的大力支持下,陕北延长油矿的一批技术熟练工人,如钻井工徐成华、杨邦福、郑云兴、郑云祥等,以及锻工、木工10余人先后被派到玉门,成为玉门油矿的第一代产业工人。就这样,旧中国规模最大的石油矿场——玉门油田正式投入勘探开发。
1939年5月6日,陕北运来的一台钻机在孙健初先生确定的老君庙一号井开钻。8月11日,当钻至115.51米时探到油层,投产后日喷原油10吨左右。当时,这样的产量已属高产油井,全矿人员欣喜若狂、备受鼓舞。8月17日,另一台安装在老君庙二号井的钻机开钻。到9月15日,钻至145.88米时见油,日产原油10余吨。
1941年10月,四井发生强烈井喷,发现L层,玉门油田进入大规模开发时期。
玉门油矿的成功开发是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大胜利。油矿生产的油品直接运往抗日前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的油荒,为抗战胜利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双管齐下 和平接管
玉门油矿从1939年投产到1949年11年间,共生产原油50万吨,占当时全国原油产量的90%以上。最高年产量达7.7万吨。这里有数千名掌握先进技术的工人和管理人员,职工人数最多时达7000多人。玉门油矿成为旧中国规模最大、产量最高、职工最多、工艺技术领先的石油矿业,在国民经济和军事上都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49年9月初,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河西之际,中共中央把玉门油矿的安全放在第一位,一面通过各种渠道支持玉门油矿职工开展护矿斗争,一面与国民党军方展开艰难谈判,争取和平解放玉门油矿。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强大的政治攻势和军事压力下,玉门油矿内部产生严重分化。国民党内一些爱国进步人士认为不管国共谁胜谁负,工业是国家的,反对破坏油矿。还有一些人认为军事上国民党大势已去,企图以玉门油矿作为与解放军讨价还价的资本,想方设法控制油矿。更有一些反动分子,不愿将油矿交给人民,主张彻底毁坏油矿。
在中国共产党和平政策的感召下,时任中国石油有限公司协理兼甘肃分公司经理邹明先生挺身而出,带领全矿职工开展护矿斗争。他通过原玉门油矿总经理、国民政府经济部资源委员会的孙越崎先生,在香港与中共组织取得联系,主动接受共产党对护矿斗争的领导和支持。面对国民党企图破坏油矿的压力,他领导职工对重要设备和贵重仪器、运输工具进行坚壁清野,组织武装护矿队保护油井。为争取驻守油矿的国民党军队投向人民,他派专人对驻军骆驼兵团进行争取工作,促使骆驼兵团团长贺新民率部起义,并采取措施制止散兵游勇的滋扰,平息叛乱部队暴动,堵截企图偷袭油矿的特务等,为和平解放玉门油矿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把确保玉门油矿的安全作为和谈的条件之一,除了用无线电喊话警告妄图破坏油矿的国民党反动分子外,于1949年9月20日,派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第五师第十五团政委黄诚为代表,先期进入油矿进行联络工作,争取玉门油矿早日回到人民怀抱。黄诚来到油矿后,与邹明先生一起,同国民党军队高射炮营乔营长进行谈判。几经周折,最终达成交防协议,并由护矿大队长杨敏负责在矿区部署设防,随时准备抗击反动分子的破坏。
9月24日,在酒泉和平解放的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兵团组织了由装甲车、汽车和骑兵部队组成的快速纵队,由第三军军长黄新亭率领,从张掖出发,以每小时20至25公里的速度向玉门进发。25日下午5时,快速纵队开进玉门油矿,受到全矿职工的热烈欢迎。玉门油矿得以完好无损回到人民手中。
集中会战 享誉全国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玉门油矿和平解放,揭开了新中国工业化发展篇章。在党的领导下,玉门石油人肩负起恢复生产、支援解放大军西进和志愿军入朝的历史重任,进而承担了为共和国建设石油基地的光荣使命。1952年底,玉门油田原油产量达14.26万吨,成为新中国最大的油田。
1953年,玉门油矿被列入国家“一五”计划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毛泽东主席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军五十七师转业为石油工程第一师。一批技术专家、工人、学生从四面八方走来,机器设备、物资器材从全国各地运来。解放军官兵带着部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为油田建设拼搏奉献;爱国知识分子怀着实业救国的豪情壮志,呕心沥血,艰苦创业;油矿员工以对新中国的无比热爱,披肝沥胆,忘我工作。玉门油田迅速成长壮大为一座集地质勘探、钻井、采油、炼油、机械制造、油田工程建设、石油科技、教育等为一体,门类齐全、设施完备的新中国第一个大型现代石油工业基地。
1957年,玉门油田的原油年产量达75.54万吨,占当年全国石油总产量的87.78%。当年12月,新华社正式向世界宣布:新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在甘肃玉门建成。
1959年,玉门油田生产原油140万吨,达到油田开发以来年产原油最高水平,占当年全国原油总产量的51%,撑起了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半壁江山。玉门油田的开发经验也成了我国石油工业宝贵的经验,如开发大庆油田时广为宣传的干打垒,就是玉门人首创的。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玉门油田先后经历了60万吨稳产10年、50万吨稳产11年、40万吨以上稳产10年。其中老君庙油田依靠传统工艺的创新运用,做到了综合含水32年保持基本不升和原油产量相对稳定,创世界同类油田开发高水平。
到20世纪80、90年代,玉门油田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以大修、侧钻加深为主的挖潜技术,以压裂为主的稳油技术,以“封、堵、调”为主的控水技术,以“三次采油”为先导的提高采收率技术等十大采油新工艺,为老油田的稳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玉门油矿首创的大功率电脉冲和高能气体压裂被誉为“山沟里飞出的两只金凤凰”。
玉门油田的中国第一口多底井、第一对双筒井、第一口定向斜井、第一口侧钻井,中国第一次顶部注水、清水钻井、火烧油层、油井压裂实验,中国第一个泡沫驱油实验区、混相驱实验区、自动化油井控制系统等众多的中国第一,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曾四次荣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高效开发油田”荣誉称号。
无私支援 石化摇篮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当祖国相继发现新的油田后,玉门油田发挥老石油工业基地的作用,义不容辞地担负起了支援国家新油田建设的光荣使命。据统计,自20世纪50年代起,玉门油田千人以上的人员大调出就有近20次,先后向全国50多个石油、石化、地矿单位输送骨干力量近10万人,各类精良设备4000多台(套),被誉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
1954年,玉门油田首批15名技术工人参加了上海炼油厂建设。
1955年,5000名玉门石油人支援柴达木石油会战。
1956年,先后派出12000名职工参加克拉玛依油田开发建设,以及支援兰州炼油厂、兰州化工厂的筹备建设。
1958年,玉门油田的44个钻井队、1个试油试采大队、1个运输大队,以及可组建1个机修厂的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共3400多人,在副局长秦文彩的带领下,奔赴巴山蜀水,参加川中石油会战。
1959年大庆油田发现后,以王进喜、薛国邦为代表的18000名玉门儿女,在局长焦力人的率领下,高唱着“我们从玉门走来”歌曲,携带大批石油装备,参加波澜壮阔的松辽石油大会战。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的几十名硬汉,人拉肩扛卸运钻机,盆端桶提运水开钻,只用5天零4小时就打完了大庆会战的第一口油井,创造了当时的最高纪录。
1960年9月26日,由玉门油田32118钻井队承钻的松西3井喷油。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玉门石油人勇挑重担,忘我拼搏,在白山黑水间用实际行动兑现了“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庄严承诺,使国家从此摘掉了“贫油国”帽子。
1970年,在“跑步上庆阳”的口号声中,玉门矿务局全局总动员,领导班子成员三分之二坐镇庆阳,将三分之一的技术人员和二分之一的钻、采、修设备送到了庆阳三线,玉门油田14000人和1348台(套)设备参加会战,成为建设长庆油田的主力军。
1989年,玉门油田近万名职工西出阳关,参加新的吐哈石油会战。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建成具有年产原油300万吨生产能力的吐哈油田。
几十年来,玉门石油人胸怀祖国,会战大庆,南下四川,跑步上长庆,二进柴达木,三战吐鲁番,真正发挥了大学校、大试验田、大研究所和出产品、出人才、出经验、出技术的“三大四出”重要作用。从玉门油田走出并成长为省部级领导干部、两院院士的就有22人。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铁人”王进喜就是从玉门石油河畔奔赴大庆、享誉全国的。著名诗人李季曾赋诗盛赞玉门油矿:
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
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
依靠改革 焕发活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0世纪80、90年代,玉门油田进入开发后期,资源接替不上,勘探条件艰苦,原油产量不断下降,具有几十年光辉历史的玉门油田发展进入困难时期。
面对困境,玉门石油人没有却步,而是勇敢投入改革大潮。玉门油田分公司乘中国石油改制重组上市之势,以地质勘探为重点,大打油气勘探攻坚战,走上了“二次创业,再造辉煌”之路,在贺兰山以西、敦煌以东、祁连山以北,中蒙边界以南的广大区域摆开战场找油,终于在甘肃西部发现了30个大小沉积盆地,估算总资源量达16.71亿吨。
1997年,玉门油田相继在酒西盆地的柳102井和窿101井喜获高产工业油流,实现了油田近10年来勘探储量零的突破,结束了原油产量持续多年下滑的局面,玉门油田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2000年,《人民日报》发表了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玉门油田在青西地区发现了地质储量过亿吨的青西油田。2004年,仅青西油田的原油年产量就达到了40万吨。
经过不懈努力,玉门油田的勘探区域已覆盖河西走廊及附近地区,共包含7个盆地,勘探面积6.6万平方公里,已探明资源储量为1.5亿吨,17个区块的资源总量为9.56亿吨,展示出油气勘探的广阔前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玉门油田秉承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推进节能减排,大力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积极探索新能源转型发展,走上了与地方新能源产业融合,共建“石油摇篮”碧水蓝天的路子。“十三五”期间,玉门油田立项实施节能专项7个,投资8600多万元,节电3093万千瓦时、节蒸汽7.09万吨、伴生气11.33万立方米,新增节能能力1.8万吨标煤。
2021年,玉门油田多能驱动,在稳油添气、炼化转型、新能源发展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天然气勘探获得重要发现,“玉门清洁转型示范基地”列入中国石油“十四五”新能源新材料业务六大基地之一,200兆瓦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并网投运。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玉门油田分公司先后获得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中华老字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首批“重合同、守信用”单位、全国企业文化建设优秀单位、全国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伟大实践 铁人精神
83年奋战,弹指一挥间。
玉门油田不仅为中国石油工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孕育了享誉全国的铁人精神。铁人精神孕育在玉门,成熟于大庆,根植于石油会战的伟大实践。
“铁人”王进喜生在玉门,长在玉门,创业在玉门。他在玉门苦干10年,把标杆立上了祁连山;在大庆苦战10年,为祖国甩掉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立下赫赫战功。1964年12月,王进喜出席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69年4月,王进喜出席党的九大并当选为中央委员,受到毛泽东和周恩来的亲切接见。铁人精神是王进喜同志崇高风范、意志品质的生动写照,也是我国石油工人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1972年1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铁人王进喜》,在全国掀起学习铁人精神的热潮。
铁人精神是一面旗帜,凝聚着工人阶级的朴素情感;是一种力量,凸显了石油工人坚韧不拔的创业勇气;是一种标志,浓缩着一个民族不畏困难的英雄气概。这些精神是新时代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先锋作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不竭动力。铁人精神无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有着不朽的价值和永恒的生命力。2021年9月,党中央公布了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铁人精神被纳入其中。
一代代玉门石油人,用生命和热血铸就了“中国石油工业摇篮”的不朽丰碑。新时代的玉门石油人,必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把玉门油田建设成为传统能源与新能源一体发展的新型能源基地。铁人精神必将在逐梦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中,迸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和更加绚丽的光彩。 (作者单位: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
(甘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