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洋画的摇篮——土山湾画馆人物志(代序)

中华书局聚珍文化
2023-01-12 13:59 来自江西省

上海图书馆研究员,著名的近代文献、海派文献研究专家张伟先生,于2023年1月11日凌晨因病不治逝世,年仅67岁。

中华书局上海聚珍与张伟先生因书结缘。2017年徐汇区文旅局与中华书局合作的《海上遗珍》系列,连续三年相继推出《武康路》《衡山路》《复兴路》,张伟先生每辑都予以撰稿支持。2019年,张伟、祝淳翔编《唐大郎纪念集》出版。2022年11月18日,张伟、张晓依著《土山湾画馆人物志》在上海书展隆重首发。2023年1月1日,由张伟先生策展的“传承与影响——纪念土山湾画馆诞生170年艺术文献展”在徐家汇书院隆重举行,展出的诸多文献资料多出自其个人收藏。张伟先生早年在徐家汇藏书楼工作,研究土山湾文化近四十年,成果迭出。新作《土山湾画馆人物志》也在展览现场亮相。

怀着极为悲痛的心情,兹选取《土山湾画馆人物志》中张伟先生所撰序言,以志对这位海派文献研究专家的纪念。

中国西洋画的摇篮——土山湾画馆人物志(代序)

张 伟

在上海徐家汇的南部,有一处曾经的重要地标——土山湾,在这块土地上诞生的土山湾画馆,是目前所知最早以学徒方式培养中国西洋画人才的重要场所。

近百年间,有三百余名学生先后在土山湾画馆接受素描、写生、水彩和油画的严格训练,其培养人数之众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画馆的作品遍及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影响所及并非仅限于宗教领域。海上画坛中任阜长、任伯年、沙山春等著名画家,都曾在与画馆的交往中得益,并从中感受到西洋美术的熏陶。稍后的周湘、张聿光、丁悚、徐悲鸿等人也都间接受到画馆的影响。从画馆中走出的画家之中,更不乏中国近现代西画活动中的先行者和启蒙者,范廷佐—陆伯都—刘德斋,刘德斋—徐咏青—何逸梅、金梅生、杭稚英—金雪尘、李慕白,刘德斋—安敬斋、田中德—张充仁—哈定,其间的师承脉络清晰可见。

历史不应忘却画馆的创建者和众多默默无闻的中国画徒。谨以本书纪念土山湾画馆诞生170周年,以及执掌画馆主任一职最久的刘德斋逝世110周年。

“传承与影响——纪念土山湾画馆诞生170年艺术文献展”现场《土山湾画馆人物志》

一、土山湾画馆的历史溯源

土山湾画馆历史悠远,其前身为1852年由西班牙籍耶稣会士范廷佐在徐家汇创办的美术学校(L’ école de Beaux — Arts)。范廷佐,字尽臣,西文名叫Joannes Ferrer。他1817年出生于西班牙巴塞罗那的一个艺术世家,父亲是一位曾经参加过埃斯科里亚尔王宫装修的著名雕塑家。范廷佐继承了父亲的优良基因,自幼喜欢艺术,在雕塑、装饰画等方面皆有较高造诣。为了获得更好的教育,他来到罗马,就读于一所由耶稣会士创办的艺术学校,后进入耶稣会拿波里修道院成为一名辅理修士。

1847年,范廷佐被耶稣会派往中国,在当时耶稣会中国总部所在的徐家汇任职,任务是在教区设计教堂。短短几年的时间里,范廷佐设计了董家渡教堂和徐家汇教堂(老堂)。在从事教堂建筑设计的同时,他还绘制、雕塑圣像,并指导工匠制作祭坛等宗教用品,其中董家渡教堂祭台前的圆雕作品《哀悼基督》和浮雕作品《墓中基督》被收入了高龙鞶的《江南传教史》;他的木雕作品《耶稣会的圣人与真福》、泥塑作品《依纳爵临终图》尺寸宏大,至今依然保存在上海图书馆下属的徐家汇藏书楼的阅览室中。

但是,范廷佐并不满足于自己的艺术创作,在他心中,始终有一个梦想:希望在中国开办一所专门培养绘画和雕塑方面人才的学校,从而培养出一批和他一样热爱艺术的学生。范廷佐最初在董家渡设立个人工作室,1851年,他把工作室搬到徐家汇,并在郎怀仁神父(后任江南教区主教)的支持下,准备扩展工作室兼作艺术教室,招收中国学生。1852年,在教区经费的支持下,徐家汇的“美术学校”终于开了,作为校长的范廷佐修士自然当仁不让地负责教授雕塑和版画。当时在范廷佐工作室任教授的还有马义谷(Nicolas Massa,1815—1876)神父。他是意大利拿波里人,1846年到达上海,在横塘修道院教授拉丁文。范廷佐主持设计董家渡教堂时,他曾帮助绘制圣像。1852年,范廷佐在徐家汇收徒授艺,特请擅长绘艺的马义谷前来讲授油画,马义谷神父也因此成为在上海向中国学生传授西方油画技法的第一位外国人。

19世纪末土山湾一景

范廷佐创办的这所美术学校,在今天看来类似进修学校的培训班,规模很小,最初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位中国学生,但那里却是上海最早进行西方艺术教育的机构。范廷佐向他们传授素描技艺,并在雕塑的实际制作中训练学生,而这些学生也成为他制作雕塑的得力助手。据说当时也曾有一些西方人向他学习过雕塑,其中就有英国驻上海领事阿礼国。

范廷佐留下来的作品很少,1856年因病在上海去世,年仅三十九岁。但他的艺术薪火后继有人,他的大弟子,中国人陆伯都继任学校领导,和意大利人马义谷、法国人艾而梅一起教授学生。1864年,土山湾孤儿工艺院成立,应院方邀请,陆伯都每月定期从徐家汇到土山湾,向孤儿们传授西洋美术技巧。从1870年开始,陆伯都因体弱多病,这项工作由他的得意门生刘德斋接任。1872年,陆伯都和刘德斋将徐家汇的美术学校正式搬到土山湾,成为土山湾孤儿工艺院下属的一个部门—图画间,俗称土山湾画馆。

土山湾画馆的诞生,意味着中国最早的传授西洋美术的学校在19世纪中期已经出现,而这所学校中的新、老学生,也成为第一批系统掌握西方绘画技术的中国人。上海的第一代西画家,如王安德、范殷儒(又名应儒、英儒)、徐咏青、张充仁等均在那里学习过,任伯年、周湘、张聿光、丁悚、徐悲鸿、刘海粟、陈抱一、杭稚英等艺术大家也曾间接受到过画馆的影响。1943年,徐悲鸿在重庆撰文《新艺术运动之回顾与前瞻》,回顾中国西画运动,对土山湾画馆作了这样的评价:“至天主教之入中国,上海徐家汇,亦其根据地之一。中西文化之沟通,该处曾有极珍贵之贡献。土山湾亦有习画之所,盖中国西洋画之摇篮也。”摇篮里的西画,虽然尚显稚嫩,却业已降生。

20世纪初的土山湾一带风光,安敬斋摄

二、土山湾画馆的历任主持

1. 范廷佐、马义谷时期(1852—1859)

1852年,西班牙传教士范廷佐在教区经费的支持下,在徐家汇创办美术学校,招收中国学生。此为土山湾画馆的前身。范廷佐自己负责教授雕塑和版画,意大利人马义谷神父讲授油画。1856年12月31日,范廷佐逝世,马义谷在过渡时期成为这个美术学校业务方面的实际主持人。

2. 艾而梅时期(1860—1862)

范廷佐修士去世之后,学校的校务由中国修士陆伯都负责,而教学依然由马义谷神父负责。后来由于马义谷调往常熟、长兴、海门等地传教,教授油画的任务就落到了另一位神父艾而梅的身上。

艾而梅,字羹才,法籍耶稣会士,西文名Faustin Laimé,1825年出生于法国南部小镇勒东。艾而梅小时候非常喜欢艺术,曾在巴黎美术学校进修过油画和雕塑。范廷佐修士病逝以后,教会方面对艾而梅寄予厚望,希望他为教会培养一些可以为教区绘制油画的中国人。艾而梅全身心投入到培养中国宗教画家的事业中,对美术学校的课程进行了大手笔的改革,并为学生们设置了各种各样的油画基础理论课程,但这却有违教会的初衷。最终,艾而梅的计划只能半途而废,尽管经他管理之后的学校,不论是艺术档次还是绘画技巧上确实有了一个不小的飞跃。教会的干涉对虔诚于艺术的艾而梅来说是一大打击,他死前的最后一封信是写给自己法国教区的本堂神父的,信中有一句话让人感叹不已:“请不要把太艺术的灵魂派到中国来,那样对他们将会是痛苦的煎熬。”1862年,艾而梅在上海病逝。

艾尔梅像

3. 陆伯都时期(1862—1880)

艾而梅去世后,教授美术的任务再次落到了陆伯都身上。虽然范廷佐并没有培养出多少学生,但陆伯都是其为数不多的学生中的佼佼者。

陆伯都,字省三,浦东人,圣名伯多禄,1836年6月26日出生于浦东川沙县城。陆伯都是范廷佐美术学校里的第一个学生,他在那里用了八年时间学习素描、雕塑以及油画。马义谷、艾而梅都是神父,按照教会的规定,神父负责传教而不负责管理具体的事务。虽然陆伯都在美术上并不是很有天赋,但勤奋好学,再加上性格温顺,对他人十分体贴,因此作为大弟子,他很自然地在范廷佐去世之后接管了学校的教务。1862年,艾而梅去世后,陆伯都开始全面负责画馆的教学与教务。

1872年,陆伯都在获得上级允许后,将美术学校从徐家汇搬往土山湾,从此,土山湾孤儿工艺院里便多了一个图画间,主任便是陆伯都,副主任是他的学生刘德斋。

陆伯都创作的作品并不多,已知的有徐家汇老堂主祭台上的《圣依纳爵像》、董家渡教堂主祭台边的《圣弥额尔像》,以及教堂内有郎怀仁主教和倪怀纶二主教墓小房间屋顶上绘制的《圣类思像》和《圣达尼老像》等,可惜这些作品均毁于“文革”期间。

4. 刘德斋时期(1880—1912)

陆伯都在范氏过世后担负起收徒传艺的重任,土山湾画馆正式成立后,他是这个画馆的第一任主持。陆氏为画馆的发展付出了巨大热情,但由于长期患病,一直身虚体弱,遂委托自己的学生兼助手刘德斋代理主持画馆的日常事务。1880年6月,陆伯都因肺结核病恶化而逝世,刘德斋正式上任,执掌馆务直到1912年,而这三十年正是土山湾画馆发展最辉煌的时期,目前所知出自土山湾画馆的名人,几乎都是在刘德斋担任主任期间在画馆学习的。

刘德斋肖像照

刘德斋,名必振,号竹梧书屋伺者,以字行。1843年3月31日出生于常熟古里。刘家世代皆为天主教徒,19世纪50年代末太平军进军江南,刘德斋随逃难的天主教徒来到上海,不久即进入圣依纳爵公学,毕业后随陆伯都学画。1867年加入耶稣会。刘德斋先学中国画,后改学西画,以画水彩风景而知名。刘氏一度曾任土山湾孤儿工艺院图书馆的主任,兼任画馆老师,后由于陆伯都体弱多病,刘德斋作为其最好的学生逐渐代理画馆的工作。据《江南育婴堂记》中记载:“同治九年,刘相公始每日至土山湾代替陆相公教画。”1872年,画馆从徐家汇迁到土山湾后,刘德斋除代陆伯都管理教务外还具体分管水彩画的教学。

刘德斋从1880年到1912年长期执掌画馆,既亲自教学,又管理协调,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为画馆的稳定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1912年7月31日晚,刘德斋在洋泾浜的医务室去世,终年六十九岁。

刘德斋的作品现已知的有董家渡教堂中的守护天神画像,《圣依纳爵像》《圣亚纳像》和《圣德肋撒像》等画像也均为他所作。可惜的是,这些作品都在“文革”中毁于一旦。

5. 潘国磐及那彦英时期(1913—1951)

潘国磐,法籍耶稣会士,1886年出生于法国,1913年来华,主要负责管理画馆和印书馆。也许真是当年艾而梅那封信影响了耶稣会的总部,所以才会派像潘国磐这样工科出身的“门外汉”来管理那些艺术的灵魂—当然,他并非一窍不通的“空降兵”,他也懂图画,虽然最擅长的是工业绘图。

也许是前任刘德斋修士的光芒太耀眼,再加上潘国磐并不懂油画和水彩画,只是以谦逊和善的态度为大家服务,故潘国磐虽然获得了众多工人学徒的爱戴,但在其管理期间,画馆并没有什么大的发展。他是一个守成型的管家。可能是教会方面发现“门外汉”式的管理效果并不理想,1936年,画馆和印书馆分家,画馆再次成为一个独立管理的部门,与印书馆平级,潘国磐专职管理印书馆,负责画馆的则是教会派来的西班牙雕塑家那彦英。1955年,潘国磐由于签证到期被迫离开大陆前往台湾,1971年逝世。

那彦英,字蒙珠,1910年出生,西文名Marianus Navascués,西班牙籍耶稣会士。曾在西班牙本土学过雕塑和油画。他1924年来华,原在西班牙耶稣会所在的安徽传教,后来才被调到上海。他性格阴沉、内向,不像前任潘国磐那么开朗、豁达,这使得学生们普遍

感到他“难以接近”。频频被人诟病的他,却意外地对本来并不属于他管理的木工间学生徐宝庆倾注了很大精力。那彦英是徐宝庆的启蒙老师,最早教会了徐宝庆基本的雕塑技巧。在他担任土山湾画馆主任期间,画馆于1945年在大上海电影院二楼的宁波同乡会举办了第一次公开画展—“宗教艺术展览会”。正是在这次展览上,徐宝庆的作品被精印出版,其后开始走俏。

那彦英1951年离开大陆后去了台湾,不久又去了菲律宾,1979年在马尼拉去世。

6. 画馆的尾声(1951—1958)

1949年后,由于外国传教士大量离开,土山湾画馆的业务和其他工场一样迅速萎缩。画馆的最后一任主任是中国籍修士余凯。他是安徽人,对绘画颇有造诣,加入耶稣会之后被教会派来上海。余凯擅长水彩画,他当年的朋友和学生还保存有一些他的作品。余凯执掌期间,正处于社会急剧转型期,画馆业务实际已不可能有所作为,他也成了土山湾画馆的最后一抹斜阳。1958年,画馆正式并入上海五华伞厂,至此,土山湾画馆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三、 土山湾画馆的师生名录

土山湾画馆的美术教学活动,很早就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民国年间,潘天寿、徐蔚南、徐悲鸿等人就曾在自己的著作中进行过介绍,徐悲鸿给予土山湾画馆以极高评价,称其为“中国西洋画之摇篮”。近年出版的美术史专著,也都辟出篇幅对土山湾画馆作专门介绍。由于缺乏史料支撑,这些著述大都只能辗转援引,少有新意,甚至拿不出一份大致的画馆名录。如学者胡光华就曾说:“徐悲鸿所言‘土山湾(画馆)……盖中国西洋画之摇篮也’有失中肯。就有画家名字可查的人数而言,土山湾与活跃于其之前的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后期的广东西洋画家群(有四十余人有名可查)比较起来,相去甚远。”(《美术留(游)学生与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这个论断有失偏颇。万青力曾对此进行补正:“土山湾画馆是目前所知最早以学徒方式培养中国西洋画人才的场所,估计不下百余名中国孤儿曾在那里接受过六年(学徒期限)的素描、水彩、油画及版画的训练,他们的作品遍及中国各地的天主教堂。”(《万青力美术文集》)这个估计的数字其实也过于保守。根据我们现在掌握的材料,土山湾画馆的一个完整学期是6年,但学习不到6年或超过6年的学生也为数不少,原因很多:有因不学油画而5年即毕业的,有因水平过差而被要求多学几年的,也有因情况特殊而屡次出入画馆的。

民国初年土山湾画馆的学生正在临摹石膏像

如最初仅每日学画一小时,再逐渐过渡到半日学画和全日学画,这样,学习时间就很长。学生入馆的年龄大致在十二至十四岁之间,多数是毕业于慈云小学的孤儿,也有少部分来自正常家庭的少年。由于不断有新人介绍进来,故画馆的学生年龄始终处于参差不齐的状态,据此,刘德斋把他们分为大班、中班和小班,分开教学,分开考试。学生毕业时的年龄大约在十八至二十岁之间,多数人在毕业后即结婚成家,孤儿出身的学生入赘的不在少数。画馆一个完整学期的学生数目大致在三十至四十名之间,以六年三十人计,在刘德斋主持画馆的三十二年间就至少毕业了一百五十余名学生,加上范廷佐与陆伯都在任的二十余年,和潘国磐、那彦英、余凯主持工作的三十余年,在近一百年间,土山湾画馆毕业的学生保守估计也在三百名以上。下面将我们收集到的部分画馆师生名录附录于下,以印证上述论断:

土山湾画馆1897年师生名录

主任:

刘德斋

教师:

王安德 王思福 李德和 温桂生 姚子珊 范殷儒

施金海 宋德林 夏升堂 童善臣 潘逢时

学生:

胡阿海 王永清 王鉴生 孟杏棠 陆锦章 杨德康

陈海棠 姚元烱 陆庆荣 朱明宝 傅兰生 顾玉生

朱桂生 唐桂秋 朱俊甫 张浦生 姚元炳 侯良生

许锡元 李阳瑞 陆祥生 陆云生 顾保根 朱墨村

李锡畊 黄松林 胡德良 庄茂全 秦阿陶 王小宝

周世平 蓝三棠 张根芝 李洪海 陈阿金 朱春芳

陈增咸 徐根法 钱永福

土山湾画馆1904年师生名录

主任:

刘德斋

教师:

李德和 温桂生 姚子珊 范殷儒 施金海 宋德林

夏升堂 童善臣 潘逢时

学生:

姚元炳 唐桂秋 王小宝 李锡畊 陆庆荣 李雪根

庄茂全 黄松林 张根子 陈韵兰 鲍达夫 顾保生

徐松林 金茅朗 张柏生 马义生 钱永福 翁俊文

王松渔 杨达明 李爱生 陈友寿 严葭官 施秉生

庄景生 顾杏生 杨德友 石 兴 潘友生 王荣宗

徐林法 田一郎 王松茂 王荣祖 汪怀德

土山湾画馆1909年师生名录

主任:

刘德斋

教师:

范殷儒 潘逢时 夏升堂 温桂生 宋德林 顾玉生

张柏生 王小宝 翁俊才

学生:

汪惟德 王荣忠 许秋扬 杨得友 顾杏生 顾保生

徐阿小 倪异呈 舒雪元 周才生 金友生 彭以生

沈菊生 陶来宝 丁星乔 顾宝卿 顾阿土 李掌卿

沈贞德 庄景堂 赵焦金 吴庆令 袁占秋 陈白英

金保生 张祥生 徐双福 张琴川 周鉴祥 姚元龙

徐焦福 张本初 马义生 施秉生 杨达明 胡德生

孙阿全 顾记祥 曹全生 凌柏英 黄根荣 王根全

陶善郎

(本文节选自《土山湾画馆人物志》)

图文并茂地呈现“中国西洋画之摇篮”——土山湾画馆的历史人物群像和历史发展轨迹

推荐阅读

书名:土山湾画馆人物志

主编:上海市徐汇区文物局

作者:张 伟 张晓依

书号:ISBN 978-7-101-15661-4

出版时间:2022年10月

定价:58.00元

开本:32开

装帧:纸面精装

字数:260千字

页码:352

CIP分类:K825.72

主题词:美术家-列传-上海-近代

上架建议

历史 大众读物

编辑推荐

►土山湾画馆——中国西洋画之摇篮

土山湾画馆是目前所知最早以学徒方式培养中国西洋画人才的重要场所,近百年间,有三百余名学生先后在此接受西洋画的严格训练,其培养人数之众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画馆的作品遍布中国及世界各地。中国现代画家徐悲鸿曾说:“至天主教之入中国,上海徐家汇,亦其根据地之一。中西文化之沟通,该处曾有极珍贵之贡献。土山湾亦有习画之所,盖中国西洋画之摇篮也。”

►土山湾画馆研究的精品力作

作者张伟为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张晓依为徐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馆员。张伟从事近代文献整理与研究三十余年,对于图像文献和城市文化史长期深耕不辍。近年来,他在近代海派文献的整理方面的成果迭出,土山湾画馆是他始终关注和研究的一个方向,相关文章和研究著作有多篇(部),现在推出的这本《土山湾画馆人物志》可谓是又一精品力作。这里有土山湾画馆历史上的开创者、历任主持者以及从这里走出来的杰出的画家,当然还有很多默默无闻的学徒等普通人,作者爬梳史料、梳理人物事迹、采访土山湾画馆老人,以人物志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土山湾画馆的辉煌历史。

►随文附有大量珍贵图片,全彩精印

作者多年持之以恒的搜集整理,积累有珍贵而丰富的历史图片,这些图片被有机编排到文中,图文对照,有助于读者在阅读文字的同时能直观感受历史人物形象、当时的教学场景和周围的环境,以及那些精美的画作等。

内容简介

在上海徐家汇的南部,有一处曾经极其重要的地标——土山湾。在这块土地上诞生的土山湾画馆,是目前所知最早以学徒方式培养中国西洋画人才的重要场所。近百年间,有三百余名学生先后在此接受西洋画的严格训练,其培养人数之众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画馆的作品遍布中国及世界各地。因此,土山湾画馆被中国现代画家徐悲鸿誉为“中国西洋画之摇篮”。

《土山湾画馆人物志》聚焦历史上曾经为土山湾画馆的创建、运营而做出突出贡献的开创者、一代又一代的继任者以及从这里走出的杰出的画家,当然还有无数默默无闻的中国画徒,通过爬梳史料、梳理人物事迹、采访土山湾画馆老人,配以珍贵的历史资料图等,全彩精印,系统地为读者全面呈现土山湾画馆的人物群像和历史发展轨迹。

作者介绍

张伟,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学术带头人,文化部文化行业专家资源库成员,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委员会专业委员。从事历史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工作三十余年,出版专著有《沪渎旧影》《满纸烟岚》《纸韵悠长》《民国电影笔记》《遥望土山湾》《西风东渐---晚清民初的上海艺文界》《都市风情:上海小校场年画》等,并主编《中国与世博》《上海图书馆馆藏历史原照》《中国近现代话剧图志》《中国现代电影期刊全目书志》《国际名流与近代上海》《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海派书画文献汇编》(第一辑)等书籍,策划有60集系列专题片《记忆电影》、20集系列专题片《老电影老上海》等大型电影节目。

张晓依,徐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馆员。在媒体发表文章多篇,与张伟合著有《遥望土山湾——追寻消失的文脉》等著作。

版 式 图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