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过大年丨“年味儿里的石家庄”——敲锣打鼓过大年

非遗过大年丨“年味儿里的石家庄”——敲锣打鼓过大年

原标题:多彩石家庄 非遗过大年丨“年味儿里的石家庄”——敲锣打鼓过大年

由石家庄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河北新闻网承办,各县(市、区)文化和旅游部门协办的“玉兔迎春——多彩石家庄 非遗过大年”系列活动已于1月14日正式开启!活动陆续推出“年味儿里的石家庄”非遗系列展览,介绍展示剪纸类、美食类、花灯类、战鼓类、戏剧曲艺类、舞龙舞狮类、拉花秧歌类、民俗活动类等非遗项目,带大家认识身边的非遗,唤起心底幸福的年味儿记忆,陪大家度过一个独具特色、年味浓郁的新春佳节!

敲锣打鼓过大年,今日,为大家介绍常山战鼓、藁城战鼓、赵州战鼓、赞皇旗鼓、行唐太平锣等多个非遗项目,锣鼓喧天迎新春,热热闹闹过大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常山战鼓

常山战鼓是正定民间艺术的优秀代表,源远流长,久负盛名。据《正定县志》记载,早在战国时期已具雏形,至明代盛于民间。因正定历史上是常山郡所在地,故而得名。

图为常山战鼓表演。左红伟摄

常山战鼓是由鼓、大钹、中钹、小钹、锣等打击类乐器组合而成的一种民间锣鼓,其编制小则几十人,大至几百人不等,套路多样,品种丰富,曲牌繁多,大多由独立的锣鼓段子连缀组合而成。其表演雄壮威武,气势磅礴,鼓点紧凑,变化复杂有致,声响高亢激昂。在曲牌套路上,常山战鼓的套路多样,表演套路达9章72套。常山战鼓的表演方式非常灵活,不仅仅是音乐的演奏,还包括舞蹈的演出,伴随各种鼓点套路而形成不同的舞蹈套数。常山战鼓凭借其独特魅力和迷人风采,被称为“最有气势的表演”,多次在中国北方鼓乐展示大会夺冠。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藁城战鼓

据传藁城战鼓起源于唐朝天宝年间,兴盛于清末民初。藁城现有战鼓队百余支,较著名战鼓队有五界村战鼓队、马庄战鼓队、黄家庄战鼓队等。

图为马庄战鼓。刘江勇摄

藁城战鼓的演出形式分走对和扎场。走对通常是会头举旗在前,鼓钹居中,大鼓车压后,在车上站立三人,击鼓者在鼓后,大钹分立左右,边行边击。会头发出指令便停止行进,开始做扎场表演。扎场有多种形式,因舞者大都有武功,舞动起来矫健中有稳重,显现出刚柔相济的神韵,所以藁城战鼓又有武林战鼓之誉。

图为藁城战鼓表演。藁城区文化馆供图

在表演时,战鼓表演者一律扮成武士,身穿改良挎衣彩裤,足蹬虎头战靴,头裹红巾,以舞具和乐器分别命名为:跋手、鼓手和钹手。藁城战鼓的舞钹队员以武术动作做击打舞蹈,鼓具套路节奏欢快,热烈喜庆,鼓声雄厚壮阔,如春雷滚滚;钹音律动铿锵清脆,优美动听。总体表演特征:龙腾虎跃、气势磅礴,武术击打、剽悍壮烈,钹花翻飞,激人奋进;鼓乐齐鸣,场震魂魄;具有浓重的燕赵古风。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黄家庄制鼓技艺

石家庄藁城区黄家庄制鼓技艺始于清朝末年,是一位外地制鼓艺人来村中献艺时所传。当年,黄家庄制鼓技艺的创始人拜师学艺,不仅学会了各种鼓点的演奏方法,而且学会了鼓的制作和维修方法,后经黄家几代人的传承实践,制鼓技艺日臻完善。于是第五代传人凭借此项技艺在村内创办了中华鼓乐厂,后更名为河北名华乐器有限公司。

图为黄家庄制鼓技艺。藁城区文化馆供图

黄家庄制鼓技艺流程共分为9个步骤:第一,把优质的椿木刀锯成弧形的木片;第二,晴天放置院中晾晒2至3天;第三,将木片放入垒好的窖中烘干4至5天;第四,将烘干的木片粘成鼓腔形状;第五,将粘好的鼓腔进行刨光又称推鼓;第六,上鼓垫;第七,将精选的母黄牛皮固定、拉好、绷紧后,根据鼓面大小,进行踩鼓,踩鼓是为了让鼓面绷得更紧,声音更洪亮。一米多的鼓一个人踩就行了,而大点的鼓则需要更多的人,一个3.4米的大鼓更是能让制鼓师傅们足足踩上一天,制鼓师傅根据鼓皮的松紧进行调整、敲击,直至达到要求为准;第八,铆钉固定鼓皮;第九,根据需要上漆。一面大鼓从选料到制作完工大概需要十多天。

黄家庄所制之鼓最大特点就是造型美观,音色通透,鼓皮耐敲,振动频率能达到标准要求,故深受市场青睐。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无极店尚对鼓

无极店尚对鼓也称店尚战鼓。明初,无极县店尚村北部设有兵营,兵士操练、出征、作战、凯旋皆用大鼓助势表演,后逐渐流入民间,成为附近乡村欢度节庆的主要形式。东、西店尚村的两面大鼓年年对擂,延续至今。

图为无极店尚对鼓展演。姚彩茹摄

两村大鼓对擂表演一般在春节时最为热闹。旧时对鼓时讲究“搭高台,燃大火,竖旗杆”。双方在一条横穿两村的东西大街上摆开擂台,敲击时以铜锣为号,左右有专人吹牛角助威,鼓前有金钹方阵。主要鼓式套路有“点将”“出征”“埋伏”“下山”“交战”“得胜”几节,还有“架花灯”“九莲灯”等,具有明显的战鼓特性。

无极店尚对鼓其主要器具有锣、鼓、镲等,配合道具有门旗、彩旗、令旗、鼓车等,表演程式以鼓为主,锣镲辅之。店尚对鼓的表演性、技巧性、配合性、应变性和打鼓的基本功都有要领,熟练掌握鼓点是店尚对鼓的关键。店尚对鼓保留了古代战鼓的打击方式,形成了风格独特、个性鲜明的区域性艺术表演形式。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赵县南寺庄背灯挎鼓

赵县南寺庄背灯挎鼓是流传于赵县南寺庄村的一种形式独特的民间艺术,相传起源于清圣祖康熙三年,至今已有350多年的历史,传承久远。 以前无文献记载,1991年被新编《赵县志》收录。背灯挎鼓起初是该村同乐会主要表演项目,辅助项目有碌碡、跑驴、二鬼摔跤等。由于其鼓独具风格,被村民所重视,流传至今,逐步发展壮大。因表演者腰挎小鼓、身后背灯表演而得名。

图为赵县南寺庄背灯挎鼓表演。张金礼摄

赵县南寺庄背灯挎鼓是一种民间鼓乐舞表演形式,阵容宏大、造型丰富、艺术精湛。代表性表演作品有《农家乐》《欢乐农家女》《金鼓鸣春》等。

背灯挎鼓的特点是节奏明快,鼓点韵律清晰激昂,豪放细腻,适于在广场、街道进行表演。喜庆热烈,声震数里,节目内容健康向上,独具风格,堪称赵州一绝,是节日庆典极具特色的表演项目和农村文化活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和着清晰激昂的韵律,边击鼓边舞蹈,动作腾挪跳跃,鼓镲上下翻飞,鼓声震动数里,优美的舞姿、雄浑的气势渲染着喜庆热烈的气氛,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赵州战鼓

赵州战鼓属武术战鼓,是流传在赵县一带的民间鼓乐。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兴盛于清末民初,是以大鼓、锣、镲为伴奏,以钹为道具的群体鼓乐艺术。

赵州战鼓反映古战场上擂鼓助阵、冲杀拼搏等战斗场面,激情热烈,气势恢宏。表演中,四人击鼓,镲相助,16个健壮男性双手持钹,前后左右,上下翻飞,不断变化舞钹姿态,如古战场上两军相遇,拼搏冲刺,气势磅礴,激荡人心。

图为赵州战鼓表演。张金礼摄

赵州战鼓主要分布于赵县北部地域,分为两大流派。其中以各子村为首的鼓会,表演特点威武雄壮,共有十种基本鼓套,代表套路有“大破天门阵”“大破南京”“大破四川”“狮子滚绣球”等。以大马村为首的鼓会,表演特点刚柔分明,共有十一种基本鼓套,代表套路有“凤凰展翅”“金鸡别腿”“金钩钓鱼”“日月穿梭”“一龙破二虎”等。各个鼓会综合构成了动作幅度大、场面气势宏伟的赵州战鼓。舞钹队员以跳、跃、翻滚、闪、展、腾、挪等舞蹈动作,形成了龙腾虎跃的气势和独特的表演风格,鼓声雄厚壮阔如春雷滚滚;钹音律动悦耳、铿锵有力;锣声激昂清脆如百鸟闹春。金钹翻飞,金光灿灿,舞姿敏健,催人奋进,具有浓重的赵州古韵。

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赞皇旗鼓

赞皇旗鼓,又名河东旗鼓,源于明代。因表演队员每人后背上插着一杆彩旗并以大鼓领奏而得名。相传当年黄巾军打了败仗,为了吓退追兵,就在山上穿插跑动,摇旗呐喊,敲锣打鼓,遂追兵撤兵而去。

图为赞皇旗鼓的队员们正在表演。 杜船摄

赞皇旗鼓表演者全部为明代武士装束,身穿各色上衣彩裤,头扎红色方巾,足蹬虎头战靴,背系黄龙靠旗。其主要乐器有大鼓1台,小鼓8台,大铙、大钹、大镲、小镲各2副,镗锣4面。旗鼓舞蹈特点是:大鼓鼓点统领全军,五行大旗镇住五门;队员彩旗颤动飘舞,队形变换方阵圆阵,二龙出水四门兜底,移形换位斗转星移,锣镲齐鸣激浪穿云,音律流动万马飞奔。

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行唐太平锣

太平锣是流传在行唐县的一种民间音乐。清乾隆年间,定州大秧歌传入行唐,人们对秧歌戏非常喜爱。秧歌戏没有文乐,只有较初级武乐的伴奏形式。当时的行唐,武术大鼓几乎村村都有,但鼓谱来源不同,分为不同的流派与击打法,这些流派的击打法又不断被秧歌武乐所接纳吸收,逐渐形成了区别于任何鼓谱,有着自己独特艺术形式的击打法,就是行唐太平锣。

图为太平锣表演。行唐县文化馆供图

行唐太平锣的鼓点吸收了戏曲、武术大鼓和秧歌舞的精华,主要有锣、钹、手锣、鼓、梆,由此组成了新的锣鼓套子,极大地丰富、扩展了击打乐的表现力,使行唐太平锣适合在更多的不同场所单打独奏或配合演奏。它以击打乐器为主,自成体系,独打天下,表现喜、怒、哀、乐,可谓有声有色;多在婚丧、喜庆、春节和农闲时演奏,根据参加场所、内容、气氛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锣鼓点配合行动,可急可缓,可悲可乐,效果奇佳。每逢庙会、展览等盛大活动,太平锣均承担了压轴大戏的角色。

行唐太平锣的演奏形式可以坐打,即大家围坐一块演奏,可在行进中击打,也可在舞台上击打表演。在舞台演奏的行唐太平锣主要分为三个章节:迎来太平、享受太平和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