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衢轩 浙江宣传
百草回芽,水暖三分。2月4日,癸卯年立春日如期而至。
“吉时到——祭春!”立春之时,衢州市柯城区九华乡妙源村的梧桐祖殿外,每年都会人流熙攘,热闹非凡。来此参加祭祀的村民,会依次向殿内春神句芒敬献花篮、供奉祭品,祈求风调雨顺、农耕丰饶。
农历岁末年初,是我国各类传统祭祀活动较集中的时间,大多地方祭祖先、祭财神。衢州的“九华立春祭”,祭祀的却是春神句芒。句芒,这个有着生命象征的远古神祇,如何出现在当地人的视野中?
立春,二十四节气之首。春气始而建立,一年四季的美好画卷也就此逶迤铺展。立春祭,又承载着怎样的期盼?
立春祭
一
二十四节气,是自古延续至今的古老而科学的时间制度和生活智慧。
2016年,中国“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中,除了24个具体节气,还包括一批国家级非遗节气扩展项目,比如“九华立春祭”“三门祭冬”等。至此,世界认识东方文化的门,又打开了一扇。
“九华立春祭”最大特点在于拥有独特的活动场所——梧桐祖殿。梧桐祖殿,是国内唯一保存完整的春神殿,由主殿和东配殿组成,总面积700余平方米,其内供奉的是春神句芒。
《吕氏春秋》《山海经》等古籍有载,句芒是辅佐伏羲的大臣,死后成为东方之神、草木之神和生命之神。其鸟身人面、脚踏飞龙,右手持一圆规、丈量土地,左手拿一袋种子、管理春天万物生长。
在当地有这样一种说法:相传,九华乡灵鹫山主峰上多梧桐树。句芒看中并定居下来,使梧桐树及其他树木长得郁郁葱葱。
千年前,当地山民感恩,在山上盖起了一座庙宇,用巨大的梧桐树树根雕了一尊神像供奉,称“梧桐老佛”。立春日,山民在庙宇祈福,开启了最早的祭祀活动。清中期,因山庙太小,山民在山脚建起梧桐祖殿,立春祭民俗也由此“搬入”梧桐祖殿。上个世纪,因种种原因,“九华立春祭”曾一度中断。
它再度回到人们视野,要从20多年前的一场春雨说起……
那是2001年的暮春。正在衢州进行田野调查的民俗学者汪筱联,为避一场急雨,着急忙慌地跑进一栋老宅。老宅位于梧桐峰下,当时已成为木材加工厂与碾米厂。
但老宅门头上的一块匾额引起了他与同事的注意——匾额上的泥层经雨水冲刷后剥落,显露出“梧桐祖殿”四个绿漆大字。
汪筱联对此产生了莫大兴趣。在一次次调查考证后,他惊喜地发现,这座隐于深山的殿宇大有故事——在当地人口耳相传间,梧桐祖殿在解放前曾有立春庙会和中秋庙会,“梧桐老佛”就是春神句芒。
“这很可能是全国惟一保存着的春神庙,一定要珍惜善待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汪筱联等人的倡议和参与下,柯城区及时恢复梧桐祖殿立春祭习俗。2004年,民间修复庙宇,复原春神像;2005年2月4日,梧桐祖殿恢复了沉寂40多年的立春祭。
自此,生活在当地的百姓,因为立春祭的“回归”,也总能最先感知春的气息。
梧桐祖殿
二
在对“九华立春祭”溯源考证的过程中,专家学者还原了古老的祭祀场景,并使之成为如今当地村民活态传承立春祭民俗的依据。
每年立春日上午9时许,立春祭祀大典准时展开,梧桐祖殿内外便响起悦耳钟鼓声。
首先举行“祭春”仪式。现场,12名身着深色中式服装的青年礼仪人员,依次从大殿正门躬身走入,向春神献花篮;舞龙队将祭品送入神前案桌,24名祭祀代表手拎精心准备的青菜、水果、糕点等,依次置于案桌前;主祭、陪祭进殿,整冠洗礼、上香敬酒,主祭诵祭文,陪祭导唱《祭春喝彩谣》。
“鞭春牛”,是整个大典的重要环节。“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耕牛象征农事。“一鞭春牛,春回大地!”“好啊!”“二鞭春牛,风调雨顺!”“好啊!”……当地孩童扮成牧童句芒,一边脆生生唱一曲《鞭春喝彩谣》,一边鞭打身旁耕牛九下。老农则牵着角挂大红花的耕牛,开启新春第一耕。
交春之时,24名接春使者手持油纸灯笼,从殿内拥出并欢呼“春来了!春来了!”殿外,24响礼炮齐鸣。此外,庙会期间还进行投壶、击鼓传梅、踩高跷、竹马灯等游戏娱乐活动。祖殿的戏台上,大戏要连演三天三夜......
春,对中国人来说,素来有着特别寓意。这份寓意,在历史的卷轴上已经延续数千年。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古代中国,立春祭祀,是开年重大的“公务”活动。
在周朝,立春前,周天子带着文武百官斋戒三天。立春当天,天子亲耕田地,行籍田礼;汉朝,天子率百官出宫城到东郊祭祀春神;隋唐时也延续着“立春之日,迎春于东郊”的传统。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立春祭的活动变得更加隆重,也逐渐在平民百姓中兴起。《东京梦华录》,就描绘了宋时立春祭祀的盛况。立春前一日先在皇宫鞭春牛,次日各州、府、县行鞭春仪。为满足老百姓喜爱春牛的愿望,市场上还出现了小春牛“文创”,引得人们争相购买......
3000多年来,立春来时,全国很多地方都会组织打牛、报春、咬春、迎春会、贴春联、挂春幡等民俗活动。诗人杜甫的关注点就是咬春,他的《立春》第一句便是“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各式各样的立春习俗规范,本质内涵其实都是赓续传统文化、回归个人内心,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衷心祈盼。
三
2005年,“九华立春祭”恢复,一朝复兴天下知。有人疑惑,它凭什么在此后引来了联合国的关注?“九华立春祭”,实际上祭的是什么?
笔者认为,答案要从“九华立春祭”本身和中国的节气文化、农耕文明中去寻找。
二十四节令鼓
“九华立春祭”,是中国二十四节气文化的代表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天人合一等,是中国人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的结晶。二十四节气,正是这宏大命题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花知时而开,人顺势而为,与天地唱和,与万物相谐。在与天地万物的对话中,中国人创立了二十四节气。
立春是四季农耕劳作的开始。“一年之计在于春”“不违农时”……因此,从“九华立春祭”可以看到,春耕理念已铭刻在中国人的基因中,人们从传承数千年的礼数习俗中感受古人天人合一、顺天应时的生命智慧。
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母体和基础。由“九华立春祭”,我们更追寻出中华民族对世界农耕文明的独创性贡献。立春祭,蕴含的是中国人传承数千年的农耕文明的精粹。
千百年来,辛勤的浙江人民,留下了一批批与农业生产生活相关的遗产。上山遗址发现距今万年的稻米,刷新了人们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认知;宁波施岙遗址古稻田,为目前世界上发现的面积最大、年代最早、证据最充分的古稻田;还有青田稻鱼共生系统、龙游姜席堰......
从稻种选育、稻田开垦、春耕祭祀,到稻鱼、香榧、桑蚕的种植养殖,通过丰富的宝贵遗存及传统民俗,我们追根溯源,于源远流长的文明长河中采撷瑰宝。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九华立春祭”,祭的不仅仅是春神句芒,更是希望从悠久的传承中,探寻文明的种子,建立起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与古老中华文明的强链接,从而让它们永久地生存和发展下去,灿烂于时光隧道中。
来源:浙江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