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106天后,胡鑫宇案件,终于尘埃落定。
原来真没有什么阴谋论,有的只是一个绝望的少年,最后走上了自杀之路。
根据警方披露的细节:
胡鑫宇本人性格内向,平时比较少和家人、同学交流,再加上升入高中后,不适应新环境,成绩也不理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最后,他离校出走,跑到离学校几百米的一个粮库内,用一根鞋带自缢身亡。
这段时间,官方和媒体对于胡鑫宇进行了很多通报,其中有一个细节深深刺痛了我的心:
在家人和邻居眼里,胡鑫宇是一个标准的“懂事孩子”。
据报道,胡鑫宇从小就体贴父母,知道家里不富裕,不舍得乱花钱。
4岁时,他看到邻居小孩的玩具,向外婆撒娇说想要,外婆给他钱,他却说等妈妈回来再买,后面妈妈回来了,他也没买玩具,而是把钱给了妈妈。
长大后,胡鑫宇也很少向父母说不,过年拿的压岁钱全部给父母,平时不挑剔吃什么,能吃饱就好;
妈妈问他喜欢什么衣服,他说都行,哪怕买了他不喜欢的衣服,他也不明说。
很多人非常好奇:
一个如此懂事的孩子,怎么一下子 就抑郁了?
其实事实更可能是:
就因为他一直以来如此“懂事”,把不少情感压抑在心中,导致他最后情绪崩溃。
胡鑫宇的死,希望能给家长们敲响警钟:
孩子表现出超越年纪的“懂事”,其实真的不是一件好事。
01
懂事,是一种很深的绝望
在很多父母眼里,孩子“懂事”是一个褒义词,因为这意味着,孩子表现出远超于同龄人的成熟,行为处事更像一个大人。
这个“懂事”孩子,仿佛跳过了某些阶段,早早就像成年人那样思考、行为,不用父母再操心。
就像胡鑫宇,明明才4岁,就知道不买玩具,把钱留给妈妈。
但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一个4岁的孩子,明明是最天真烂漫、最爱玩爱闹的时候,却知道把钱留给妈妈,这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其实,并不是孩子不愿意天真烂漫,而是在外界环境的驱使下,被迫变得懂事起来。
有个网友曾说过,自己小时候很爱吃冰淇淋,但家里穷,一年也吃不了几次。
有一次亲戚回来探亲,带他们几个小孩去公园玩,还说要给孩子们买冰淇淋。
她看着亲戚递来的冰淇淋,口水都快流了,但她妈妈瞪了她一眼,她就只能咽了咽口水,大声说:
“我不爱吃冰淇淋,让给别的弟弟妹妹吃吧。”
周围的大人都夸她懂事,妈妈也一脸欣慰,只有她自己才知道,她那天晚上在被窝里哭了一整夜。
哪怕她后面长大成人,靠着自己的努力赚了不少钱,她也一直没吃过冰淇淋,因为一看到冰淇淋,她就会想起那个委屈的小女孩。
心理咨询师武志红一针见血地指出:懂事,是一种很深的绝望。
一个小孩子被父母带到这个世界,父母是他唯一的依靠,因此他天生就会依赖父母。
当他面对父母,小心翼翼,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不相信父母会满足自己的需求,他之前肯定遭受了一次又一次打击。
取悦父母,是每一个孩子的生理本能,他们虽然年纪小,但也不傻,会敏感地意识到,只有自己“听话”,大人才会开心。
于是他们会拼命压抑自己的感受,哪怕受尽伤害,也要让大人开心。
但大人开心了,小孩子自己的感受,也就没人理会了。
那些“不懂事”的孩子,总是哭闹着要点什么,在外人眼里可能是调皮,但实际上,这种孩子其实是对家长非常信任,他们可以肆无忌惮地表达自己的需求。
而那些“懂事”的孩子,他们不是没有需求,而是不敢表达,不愿表达,他们知道,哪怕自己表达了自己的需求,家长也不会满足,甚至只会斥责自己。
这背后,其实是对家长的极度不信任。
懂事的孩子,终究也只是孩子,可惜,父母总把他们当成真正的大人了。
难怪有人会说,懂事的孩子背后,往往都带着残忍的伤害。
02
被迫懂事的孩子
从来没为自己而活过
韩剧《请回答1988》里面有这样一句台词:
“懂事的孩子只是不会无理取闹而已,只是适应了应该表现得成熟的环境,习惯了他人充满误解的视线罢了。 ”
说白了,在所谓“懂事”的表象下,往往隐藏着孩子的不快乐。
在这部剧里,女孩德善就是一个“懂事”的女儿,她心地善良,体谅父母的不容易,从来不开口向父母要什么。
姐姐和弟弟吵着要吃荷包蛋,德善也想吃,但就说自己不爱吃荷包蛋,吃豆子就可以;
弟弟和姐姐,能吃上冰淇淋和鸡腿,她就默默啃着鸡翅。
父母倒是省心了,可德善也越发不被家人重视。
家里煤气泄漏,姐姐和弟弟都是被抱出家门,只有德善是自己爬出去的。
德善的生日和姐姐只差3天,父母为了省钱省事,就把她的生日和姐姐一起过了。
她说了很多次,想过一个属于自己的生日,这是她向父母提出过的为数不多的要求。
但说了好几年了,换来的只有姐姐的嘲笑和父母的不以为然。
因为懂事,所以给人一种错觉——你不需要关怀。
最后,德善忍无可忍,终于爆发,一件件说出自己的委屈:
“为什么就对我这样,我好欺负吗,我是可以随便对待也无所谓的人吗?”
但电视剧中德善的爆发,终究是美好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孩子并不敢诉说自己的委屈,只能把“懂事”这个词语内化成身体的一部分,变成“讨好型人格”。
他们习惯性地,会把别人的需求看得比自己还重要,哪怕受尽委屈,也不敢让别人不舒服。
青年作家蒋方舟曾在《圆桌派》中分享,自己小时候为了让妈妈觉得自己是个节约的好孩子,于是省下自己吃早餐的钱,肚子饿了就去捡别人吃剩的东西来吃;
后来长大后,她谈了个男朋友,男朋友因为一些小事,在电话里足足骂了她2小时,她内心委屈极了,但居然一直赔礼道歉,想尽办法想让男朋友开心起来。
这些年少时受过的委屈,恐怕要用人生几十年去治愈。
除此之外,“懂事”的孩子很容易会有另外一个特征,“空心病”,也就是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着,特别容易对人生失去信心。
就像胡鑫宇生前就经常和同学说,
“人活着有什么意义”、“我是否存在,已经没有意义了”。
试想一下,那些懂事的孩子从来都没为自己活过,总是在努力满足别人的需求,他们当然不知道人生有什么意义了。
其实每个人自出生之后,都会本能地自己去探索这个世界,去和这个世界去接触,在漫长的时间里,形成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感知。
在和世界的链接中,他们逐渐发现自己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乐趣,从而理解自己存在的价值。
但家长往往用一句“懂事”,抹杀了孩子们对于这个世界的感知。
明明孩子想要玩玩具,家长却说:
“你不能玩玩具,玩玩具的小孩都不懂事!”
小孩子的感受,被家长的感受取而代之,那小孩子的“自我”也被压缩,也正因为如此,孩子和这个世界的链接断开,自然也没办法在现实世界中,寻找自己活着的意义。
长大之后,他们也会陷入迷茫:
奋斗是对的,赚钱是对的,但我没办法从中得到快乐,这是为什么?
苏格拉底说过:“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 而那些从小被要求懂事的孩子,根本没机会审视过自己的人生,自然没办法感知自己存在的意义。
03
接纳孩子的情绪
才是最重要的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会说,你怎么能鼓吹孩子不用太懂事,你是想培养熊孩子吗?
甚至一些从小被父母要求懂事、受尽委屈的人,也是这么想的。
有一个网友曾说,她小时候总是被父母要求懂事,把好吃好玩的都让给弟弟妹妹。
后来她结婚生子,带着孩子回家探亲,刚好邻居家的孩子也在,她爸爸就抢过她儿子手里的玩具,直接塞给邻居小孩,说“哥哥不爱玩玩具,给你玩”。
她儿子委屈得嚎啕大哭,她想起小时候的自己,心里也非常难过,但她什么话也没说,因为她觉得爸爸做得对,宁可让孩子受点委屈,也不要让他变成熊孩子。
在他们看来,“孩子不用太懂事=熊孩子”,但真的是这样吗?
事实上,他们完全理解错了。
孩子不用太懂事,并不是说让他可以随心所欲追求自己想要的一切,如果得不到就打滚骂街;
而是要鼓励他正视自己的需求,勇敢表达自己的需求,不用再压抑自己的情绪;
在这个基础上,再引导他意识到,每个人都不是上帝,不可能事事顺心,如果他的需求不能满足,也很正常,他必须接纳。
换言之,这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选项。
心理咨询师李松蔚的女儿学游泳的时候,非常怕水,怎么都学不会,教练越让她不要害怕,她就越不敢下水。
如果是某些家长,可能就会训斥孩子一顿:
“水有什么好怕的,这么浅,又淹不死你,别磨蹭了,赶紧跳下去。”
但李松蔚只是说:
“每个人学游泳都要害怕100次,你现在已经害怕十几次了,再害怕80多次就能学会了。”
女儿听了之后,鼓足勇气下了水,很快就学会了游泳。
李松蔚并没有否认女儿的情绪,而是告诉女儿,害怕游泳是正常的心理,你不敢下水也没事,然后把选择的权利留给了女儿。
女儿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接纳,自己内心充满力量,这才有勇气下水。
这种来自父母的接纳和理解,会在未来很长的时间里,让孩子感到滋养。
可惜的是,很多家长面对孩子的需求时,为了省事,就爱走极端:
不是对孩子过分宠爱,让孩子觉得自己想要什么都能得到,就是过分压抑孩子的需求,否定孩子感受,最后孩子唯唯诺诺谨小慎微,只为讨好别人,却忘记了为自己考虑。
你说,这样折腾,孩子又怎么可能健康成长?
结尾
总而言之,小孩子表现出超越年龄的懂事,对于家长来说是省心省力,但对于孩子自己来说,却是委屈和折磨。
如果孩子太懂事,这不代表家长可以开心了,这反而是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
乖巧懂事,并不是小孩子的唯一标准,明明是天真烂漫的年纪,就不要逼着孩子变得懂事了。
不然,懂事的孩子就只会习惯了牺牲自己,满足他人,用自己一辈子的努力,去让别人过得快乐,自己却永远在惶恐中度过。
蔡康永曾说:
“爸爸妈妈对小孩来讲最珍贵的是给他一个理想的环境,让他变成他自己,而不是变成我们要他变成的人。”
希望每一个家长,都不再逼着孩子变得懂事,也希望每一个被逼懂事的孩子,能够在以后的日子里,重新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