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进入“震动模式”?别慌!听听科研人员怎么说

地球进入“震动模式”?别慌!听听科研人员怎么说

原标题:长江云调查 | 地球进入“震动模式”?别慌!听听科研人员怎么说

来源:长江云

近日,在土耳其境内连续发生了两次 7.8 级的大地震,地震带来的巨大破坏性受到广泛关注。当人们持续关注土耳其灾后救援时,在2月11日至17日的7天时间里,国内陆续发生了15场地震。一些地区也在最近发布了地震预警管理办法,时间的巧合引出不少“土耳其地震会对中国产生影响”的担忧。

国内地震和土耳其地震有关吗?地球进入“震动模式”了吗?普通人该如何避险?针对这些问题,长江云头条记者采访了多名从事大地测量、空间对地观测领域的一线研究人员。

国内近期的地震与土叙地震有关吗?

中国地震台网数据显示,土耳其地震发生至今,我国已发生22起地震,最高震级达4.7级,于2月08日18时发生于台湾花莲县,震源深度30km。最近一周,从北京房山到云南大理,从新疆塔城到福建龙岩的“震动”,让许多人开始担心,电影《流浪地球》的设定是不是正在成为现实?

我国地震和土叙地震的关系应该不大,很可能是本身的地质构造变化。”中科院精密测量院研究员沈强认为,此次土叙地震距离我国西部最少也有3000公里的距离,由于地震能量衰减很快,目前来看,其对我国的影响程度有限。

从全球板块的角度,土耳其位于全球三大地震带之一的欧亚地震带上,这条地震带横贯整个欧洲和亚洲,也称为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历来是地震多发高发的区域。

重庆地震台副台长、高级工程师黄世源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土耳其连续发生的两次7.8级大地震,属于震群型地震序列,“但这种在短时间内连续发生两次7级以上震级的震群型地震十分罕见”。

沈强分析,假设这次地震可以影响到我国,随着发震的微板块西移,反而有可能“把亚欧板块积聚的能量部分提前释放,起到延缓亚欧板块本身的地震发生”。

针对最近国内多地出现的“震情”,沈强认为其中多为2.0-4.0级地震,且比较分散,对比历史数据来看仍属正常情况。对于“土叙地震可能致中国3年内发生7-8级强震”的传言,他表示,读过相关论文,但文章观点“从统计关系上是存在,但大地震的发生频率较低,是否符合统计规律仍有待观察”。

地球进入“震动模式”了吗?

一名地震系统的科研人员介绍,2.0-4.0级地震一般称为有感地震,由于不会造成很大的破坏,通常也不属于灾害事件。但受近期土叙地震影响,地震相关话题持续高热,也带来了“最近一直有地震”的错觉,还有人认为地球开启了“震动模式”。

广东地震台副台长王力伟近日对此作出回应称,地球每年会发生500万次地震,但只有1%的地震能被感觉到,即有感地震。在有感地震中,每年仅有100次左右会造成灾害。从统计数据看,近期全球地震活动并未进入“活跃期”

据了解,1900年以来,全球每年平均发生6级以上地震约112次,7级以上地震约12次,8级以上地震约1次。分时间段统计发现,地震最活跃的时间段2000-2010年,我国的汶川地震就发生在这个时段。

沈强表示,从近几年的实际情况看,2019年以来,全球大地震活动水平稍微高于平均水平,但大于7级的地震除了2021年偏高,其他都低于平均水平。

“如果定义为7级以上为大地震,1900到现在123年间也就21次,大概每6年左右一次7级以上的地震,这是从平均的概率上讲。一般短期内发生大概率的不大,全球各大板块的应力积累水平和进度并不统一,也不能说就不发生。”他说。

全球地震分布图(1970-现在)

打开手机这个开关,赢得避险的关键几秒

由于现阶段还无法做到准确预报,因此做好临震预警研究就成了重中之重。在国内,多地都在推进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建设。对于距离震中几百公里的民众来说,意味着能赢得十几秒的紧急避险时间。

目前,由中国地震局建设的中国地震预警网在多地实现示范运行。去年9月四川泸定的6.8级地震中,中国地震预警网震后6秒即产出预警信息。

与此同时,许多手机也内置了地震预警功能,有的还能跳转到地图中,查询附近的紧急避难场所。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后,各地的应急广播也将同步启动,滚动播出救援等信息。在遇到紧急情况下,用好这些工具能帮助许多人最大限度的避险。

同时,针对震后的监测、救援,也有了更多“黑科技”加持。去年,中科院精密测量院的科研团队提出,利用城市现有通讯光缆开展快速余震监测,可以大幅降低余震监测网的布设时间和成本,并提高城市直下型地震的监测能力,为震后快速响应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同时,在本次土叙地震的灾后救援中,利用夜光遥感技术,武汉大学的科研团队评估了土叙地震对城市电力的损害程度,这也是该技术首次应用于地震灾后评估中。

针对土耳其-叙利亚地震,沈强团队也利用干涉雷达技术,快速获取了地震的形变场,为灾害救援和评估提供技术支持,并减少因灾害带来的次生灾害。他表示,应利用这些空天技术,建立一个高效的实时监测网络,对全球后续的地震研究将有更大帮助。

(注:图片及素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电话:027-857216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