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向黄河口要农品,让盐碱地出特产
山东
山东 > 凤观齐鲁 > 正文

东营:向黄河口要农品,让盐碱地出特产

九曲黄河奔腾万里,在东营这座年轻的城市入海。大河息壤,长河、大海的双重恩赐造就了神奇的黄河三角洲,孕育出了大批优质特色的“黄河口农品 盐碱地特产”。

近年来,东营更是把盐碱地综合利用这套“组合拳”打得“风生水起”。这座海滨城市不仅向盐碱地要到了粮食,还培育出了黄河口大闸蟹、大米、滩羊、莲藕、对虾等特色产业。

盐碱地变为聚宝盆,农业品牌发展效果显著,东营把“黄河口农品 盐碱地特产”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东营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向盐碱地挖潜能

东营地处黄河尾闾、渤海之滨。河海交汇的独特地理环境,赋予了黄河口大闸蟹肉质鲜甜、膏满黄肥的品质,也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提供了广阔空间。大闸蟹、大米、莲藕入选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黄河口大闸蟹入选第一批“好品山东”品牌名单。

东营:向黄河口要农品,让盐碱地出特产

目前,东营市黄河口大闸蟹精养面积达7万亩,年产量7100吨,品牌价值26.12亿元,已成功发展为沿黄沿海盐碱地上的特色产业。

一粒米的清香,一只蟹的肥美,都离不开一方水土的涵养。让人难以想象的是,这些“黄河口农品 盐碱地特产”来自曾经“寸草难生”的盐碱地。

东营拥有340万亩盐碱地,占全省盐碱地面积的38.2%。“盐碱地里难长草,年年种树不见树”,向盐碱地要粮食,最难的就是破解土地的盐碱化。

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势在必行。东营深谙其中道理,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确保耕地的数量和质量都至关重要。

作为观察滨海盐碱地综合利用情况的窗口,近年来,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省黄三角农高区”)由盐碱地改良转为盐碱地“用地养地”相结合,蹚出一条科学开发利用盐碱地的新路子。

东营:向黄河口要农品,让盐碱地出特产

改地适种,是盐碱地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省黄三角农高区创新使用“管道节水降盐新模式”,将中度盐碱地降为轻度盐碱地,节约淡水38%以上。不仅如此,省黄三角农高区还自主研发有机循环农业模式,应用微生物菌肥、生物有机肥、绿肥换填、秸秆还田等方式,“种养结合”增加植被涵养和改良土壤地力兼具。

昔日盐碱地,变身丰产田。从“天苍苍,野茫茫”再到一片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省黄三角农高区的盐碱地大田迎来了一个接一个的丰收年。以生长在该区盐碱地农业示范实验基地的航天大豆“东航D-95”为例,去年该品种实测亩产达到222.66公斤。

如今,改良盐碱地正逐渐转变为稳产增产的“大粮仓”。东营的盐碱地上粮食产量不断攀升:新品种小麦“济麦60”在盐碱度平均3.75‰的土地上实现亩产460.98公斤;耐盐大豆新品系“科豆35”亩产达270公斤以上……昔日的“不毛之地”变身为现在的“希望之地”。

盐碱地从“寸草不生”,再到一步步突出重围“绝地重生”,东营走出了一条盐碱地生态高效农业发展的路子,交出了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的先行答卷。

向科技要“农品”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也是稳定经济社会大局的关键。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要想充分挖掘盐碱地的潜力,“改地”不够,还需“改种”。在这一点上,东营通过种业创新充分发挥了盐碱地作为耕地资源的后备力量作用。

深入梳理短板弱项,培育优质高产品种。从“改地适种”向“改种适地”转变,省黄三角农高区根据盐碱地不同类型,因地制宜筛选培育高产优质适生作物新品系,进一步提高了盐碱地的作物生产能力和效益。省黄三角农高区精准培育了一批耐盐植物新品种:马铃薯品种“希森6号”亩产达4413公斤;紫花苜蓿品种“鲁苜1号”干草亩产达595.4公斤;甜高粱品种“济甜杂2号”鲜重亩产达5288.7公斤……

东营:向黄河口要农品,让盐碱地出特产

“育种”得以实现,“改种适地”才能走向现实,这背后依托的是先进的育种平台。

目前,省黄三角农高区已建成盐生植物种质资源库,搜集本地和国内外粮食、饲草、药用植物、果蔬等盐生作物种质资源,为后期育种打下了坚实基础。此外,省黄三角农高区还与中科院合作设立“盐碱地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强强联合把盐碱土壤改良和耐盐作物培育的经验推向全国。

去年,东营培育和试验示范耐盐碱作物新品种245个,示范推广耐盐作物10万亩,完成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34万亩、大豆单作11万亩。

立足农产品特色优势,东营市还大力推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目前,全市也有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6个,“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700余个,省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个,省知名农产品企业产品品牌33个,半球面粉、半球挂面、黄河口大闸蟹入选首批“好品山东”品牌。

近年来,围绕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打造盐碱地高质高效利用高地,东营市制定出台大豆、畜牧、大闸蟹等一系列产业发展意见。委托中国农业大学编制了《东营市农产品品牌发展战略规划》,以“生态黄河口、放心农产品”为主题,设计完成了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卡通和广告语,为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

举高“金字招牌”,东营成功构筑了以“黄河口农品”整体品牌为引领,“区域公用品牌+企业产品品牌”的农产品母子品牌矩阵,进一步扩大了黄河口农产品的知名度。

东营充分发挥产业、地域优势,通过打造“黄河口农品 盐碱地特产”,借力乡村产业振兴助推新旧动能转换。

向人才要发展

盐碱地综合利用的出路在于农业科技创新。而东营的盐碱地上科创潮涌,首要驱动力在人才。

为做成盐碱地改良的全国样板,发挥国家级农高区优势。省黄三角农高区制定出台《黄三角农高区“招才引智”政策措施》,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吸引了大批“国字号”大院大所纷纷落户。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通过打造盐碱地科创平台,吸引大院大所聚集,引才留才不断丰富壮大高层次人才队伍。东营真正让探索盐碱地治理新技术的论文“写”在了天然试验场上。

省黄三角农高区现已汇聚中科院、中国农科院等48家高校院所、98个专家人才团队,新建盐碱地生物资源与评价利用重点实验室等7个平台,市级以上盐碱地创新平台达到36个,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盐碱地种业创新全面提速。

近年来,东营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创新实施“四个一”人才引育模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该区创建已在多个方面取得进展,并与省黄三角农高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合作建设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农业科研试验基地,在耐盐碱大豆、节水水稻种植、无人农机具应用等领域率先承接转化应用高新技术成果。

东营:向黄河口要农品,让盐碱地出特产

高质量人才,已然成为东营发展的底气与后劲。助力盐碱地土壤改造、种质资源的研发、培育和推广,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不断谱写新篇章。

截至去年年底,东营市累计搜集保存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2.1万余份,建成粮棉品种试验基地7处、展示评价中心12处、繁种基地5万亩;黄河三角洲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库入选首批省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单位。

实践在不断证明,东营不仅打好了盐碱地综合治理这场“翻身仗”,为盐碱地农业发展提供平台、人才、技术及产业支撑,也为全省乃至全国盐碱地改良和粮食种植提供示范样板。

立足盐碱地特色优质资源,聚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东营探索出盐碱地治理和综合利用的特色典型模式。深入挖掘盐碱地农产品的独特价值和品质特性,东营正努力把“黄河口农品 盐碱地特产”打造成为“金字招牌”。

随着金字招牌越擦越亮,下一步,东营将紧紧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机遇,充分发挥沿黄、沿海、盐碱地优势,发展特色农产品,敲开农贸消费市场的“大门”。

向黄河口要农品,让盐碱地出特产。如今,贫瘠土壤摇身一变成为绿色热土,也带给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以无限希望。

(凤凰网山东 能子菲)

东营:向黄河口要农品,让盐碱地出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