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甘作绿叶扎根乡村学校40年
湖北
湖北 > 教育 > 正文

他甘作绿叶扎根乡村学校40年

原标题:

为了让更多山里的“花朵”结出果实 胡必然甘作绿叶扎根乡村学校40年

胡必然(左一)带队到学生家中家访。

胡必然(左一)带队到学生家中家访。

长江日报见习记者郭淞冰 摄

□ 长江日报见习记者郭淞冰 通讯员余登福

位于大别山脚下的武汉市黄陂区姚家集街道李集小学是武汉最北端一所村小学。站在校园放眼远眺,群山绵延。

从黄陂城关前川出发,沿木兰大道一直向北,开车抵达李集小学需要40分钟,乘坐公交车则需要将近一个小时。这是李集小学校长胡必然的上班之路。

从1983年至今,执教40年,从合作中学、寨山小学到李集小学,胡必然辗转10余所学校。从数学老师“小胡”到黄陂区数学学科带头人“老胡”,胡必然曾被黄陂城关多所学校邀请执教,但他都一一婉拒了。

40年来,胡必然“从这山到那山,没走出过大别山”。他“不出山”的理由只是“为了让更多山里的孩子看看山外的世界”。

■ 接力站上父亲站过的讲台

左手悬在键盘上,良久才用食指敲击一下。因为长时间紧盯屏幕,胡必然厚厚镜片后的眼睛有些干涩,不时会用力眨一下,再握起手边的保温杯,喝一口已经变凉的中药汤。

去年突发脑梗,右边肢体无力,58岁的胡必然已经无法像以前一样灵活地拿起粉笔了。曾经的学生、现在的同事胡术桃有些为他遗憾。

20世纪90年代,胡术桃在胡必然执教的合作中学就读。时隔20多年,她仍记得胡必然上课很“潇洒”:“胡老师连书都不用翻,拿一支粉笔,一讲就是一天。”

胡术桃记得,胡老师在黑板上列的例题大多是变形题。“紧扣书本知识,但又需要思考,想清楚了,知识点就牢牢掌握住了。”这引得胡术桃“吃饭的时候都在思考”,由此对数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胡术桃还记得,得知她家境困难,胡老师常常装订草稿纸送给她。

在胡必然的影响下,胡术桃中考时填报了师专,成了当时为数不多考上中专的学生。

到了李集中学,胡必然成了毕业班“专职”老师。他所带的班级升学率跃升到50%,年年有四五名学生考上师专。胡必然说:“这是山里孩子当时走出大山的最好机会之一。”

会教书的胡必然在家长中有了口碑。不少家长得知孩子被分到胡必然所带的班级后,专程到学校向他表示感谢,眼神里充满期待。

为了这份期待和农村孩子的前途,胡必然婉拒了黄陂一中、黄陂四中等学校发来的邀请。

胡必然说,他的父亲曾是姚家集一名私塾教师,他关于教师职业的最初认知都来自父亲。“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父亲一边参加劳动生产,一边坚持教书育人,让一批又一批孩子走出了大别山。”

接力站上父亲站过的讲台,胡必然觉得有一种荣誉感,更多的是一种责任感。

“有多少个农家子弟从这里走出大山,我就有多少个理由守望着这里的炊烟、白云和带着泥土芳香的那一抹朝霞。”胡必然在工作日志中写过的这句话,同事高亚一直念念不忘。

■ 买来全村第一辆摩托车开启家访之路

生病后无法走上讲台,胡必然就把自己的精力放在电脑上,写教案、做课件、开云课堂。

以前三五分钟就能完成的工作,如今需要一两个小时。校长办公室的灯光常常亮到凌晨1时左右。

电脑曾是姚家集街道李集小学教师队伍的共同“短板”。这所小学共有13名教师,平均年龄55岁,此前都没接触过电脑。

“自动化办公”“信息化教学”“云教育”……陌生的字眼向李集小学涌来,教师们如蹒跚学步一样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

20世纪90年代,胡必然买了姚家集第一台电脑,他是学校少数有电脑操作基础的教师之一。他“自然而然”地把带大家“触网”当作自己的职责。

自己先学,再带着大家学,工作日教学生,课余教老师。由于每名教师基础不一样,胡必然常常从拼音输入法开始教起。

遇到不懂的,教师们随时问,胡必然耐心讲。校长办公室外的小会议室成了教师们的“学习阵地”。在胡必然反复讲解下,李集小学成了黄陂区率先“触网”的村小学。

胡必然说,已退休的刘老师制作的课件依然是全校的课件模板。

“要做成什么,就带头去做。”在同事戴瑞金眼里,这是胡必然做事的准则。

想让教师们做好家访,保持对学生的关注,胡必然就带头家访,还把最北边的连界村、顿咀村、孟巷村作为自己的负责片区。

为节约时间,胡必然买了全村第一辆摩托车。此后,他更换了3辆摩托车,走遍了姚家集街道的山山水水。直到七八年前,他感觉自己的体力已无法骑摩托车了。

但是,家访的传统在李集小学教师中延续下来:校领导“包片”不定期家访,教师们每周家访一次。100多个自然村都留下了李集小学教师们的足迹。

■ 让孩子们去看看更大的世界

2022年,李集小学举办过一场“微心愿”活动。一张张“微心愿”卡片上,孩子们用稚嫩的笔迹写着“我想要一支钢笔”“我想要一个足球”“我想要一件衣服”……

“孩子们多么朴实。”感慨之余,胡必然又觉得心酸——城里同龄孩子都期待着旅游,期待着五花八门的电子产品,而李集小学孩子们的心愿却如此微小。

李集小学120多名学生中九成是留守儿童,来自周边100多个自然村。环境闭塞、物质匮乏,加上家长外出务工,孩子们的成长面临很多问题。这常常让胡必然深感焦虑。

2007年,胡必然担任班主任时遇到了人称“野孩子”的小陈,他在课堂上飞纸条骂人、藏别人的作业本、撕手抄报。一次次走进小陈的家门,胡必然了解到,因父母长年在外打工,小陈一直跟老人生活。胡必然没有批评小陈,而是给他安排“帮残疾同学打饭”之类的任务,再从具体的小事夸他,帮他树立自信心。

2010年,姚家集街道车站小学等8所小学合并为李集小学。为了离孩子们更近,从那年开始,胡必然索性以李集小学为家,与孩子们同吃同住,时刻关注他们的成长,只在周末才回到位于前川的家中。

这样的“贴近”卓有成效。当年的“野孩子”小陈顺利考上高中,并在毕业后开了自己的餐饮店。“餐饮店开张那天,他还请我去剪彩了。”胡必然说。

“课业之余,我也想带孩子们出去走走,去看看更大的世界吧。”得知胡必然的“微心愿”,结对帮扶工作队、区内企业负责人、以前的学生都找来了,以各自的方式帮胡老师实现“微心愿”。他们帮助搭桥、筹款,为孩子们准备奖品,让他们课余能走出教室,到科技馆、海洋世界等地参观。

从李集小学走出去的孩子,有的成了企业家,有的当了教师,有的成了医生。他们都没忘记胡必然的心愿。胡必然所教的1995届学生成立了爱心联谊会,“承包”了李集小学学生的所有奖品。

胡必然在随笔里写下这样一段话:“教育,我想把您比作叶的事业,应该是恰如其分的。每一名教师就是一片绿叶,为花朵而生,因花朵而长,以果实为荣,默默无言,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