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蛇机动出现的历史已经将近三十年了,它最早是由前苏联的苏-27战斗机首先试飞成功的。1989年6月在巴黎航展上,前苏联著名试飞员维克多尔·普加乔夫第一次在全世界面前表演了眼镜蛇机动,震惊全场。
正常的飞机是水平飞行,即使爬升高飞,一般仰角也比较低,如10至20度。而在做“眼镜蛇”时,驾驶员会往后拉杆,在很短的时间内,使得飞机的机头高高扬起,一直仰成90度角,然后继续后仰,最终仰角达到110至120度。在这短暂的时间内,喷气式飞机整个机头方向是垂直向上偏后方的,即形成“机头在后,机尾在前”的飞行状态。在这个过程中,飞机速度急剧下降,然后飞行员再往前推杆,慢慢压低机头,把仰角从100度以上减小到接近0度,恢复水平飞行。整个过程持续两三秒钟,飞机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高度上,而完成一个急剧的机头上仰、机身垂直。
苏-27在进行眼镜蛇机动时,有着非常严苛的限制,而且整个过程是不可控的
在2018年珠海航展上,我国歼-10B做的眼镜蛇机动和俄罗斯苏-27的眼镜蛇机动很大区别
这一动作其实并不是苏-27的专利,很多三代机都可以做眼镜蛇机动,但是,在2018年珠海航展上,我国歼-10B做的眼镜蛇机动和俄罗斯苏-27的眼镜蛇机动,是有很大区别的。
因为,歼-10B表演的才是真正的眼镜蛇机动,而苏-27 做的那个仅仅是一个眼镜蛇摆动。
摆动和机动是不一样的,摆动的过程中是不可控的,苏-27在进行"眼镜蛇"机动时,有着非常严苛的限制,比如飞机不能有外挂,飞行高度、速度、俯仰角都严格限制在特定区间内,而且还需要关闭迎角限制,断开飞机的电传操纵系统,才能完成“眼镜蛇机动”动作。而且,在眼镜蛇机动期间,苏-27实际上是处于“过失速”状态的,飞机有可能出现暂时性的不可控,在整个操纵过程中飞行员不允许干预,要把杆稳住,特别是横侧的方向,一定不能动,然后飞机会自动的完成这么一个摆动动作。
眼镜蛇机动刚刚出现的时候,很多人就在研究这个动作在空战中的应用,有人就设想,飞机做出眼镜蛇机动之后,迅速改出,机头迅速指向对方,在空战中就能获得优势,甚至有一个极端的场景是,眼镜蛇机动后,机头指向天空,就可以向上发射导弹。但也有人认为,眼镜蛇机动是以损失能量机动为前提的,换言之,由于机动能量不足,苏-27无法做任何方向的机动,既不能躲避,也不能对准冲前敌机,在战场上就会陷入被动。
另外,构成发射导弹的条件是什么?就是雷达或者是导弹导引头捕捉到目标,将其锁定。那么这个过程中,战斗机一定要有一个稳定时间才行,而眼镜蛇机动的动作是连续的,是不稳定的,刚捕捉到的目标很快就过去了,怎么去捕捉锁定?而且锁定之后导弹还要做好准备才能发射,那么在这个做连续动作的时候,是不可能构成导弹发射条件的,也就是说它是不具备实战价值的。
苏-35眼镜蛇机动
且不管这两种观点的争论结果,仅就苏-27战斗机本身而言,它的眼镜蛇摆动在战场上是没用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飞行员不准用,飞行员在战斗中是不准随意打开迎角开关,根本飞不到这个角度,他们平常的训练也没有这个科目,只有在表演的时候才会出现。这是因为苏-27飞机进行眼镜蛇摆动的过程是不可控的,飞机一旦突破迎角限制,危险性太大。
而18年歼-10B表演的眼镜蛇机动就不一样了,借助于推力矢量的辅助,整个过程是可控的,控制动作中间还可以进行其他动作,比如在摆动过程中的横滚什么的都可以。所以未来真要想在空战中做眼镜蛇机动,还得要靠歼-10B这样的具有推力矢量发动机的战斗机,这样就可以把一个没有用的摆动动作变成一个实用的空战动作。
在推力矢量的辅助下,F-22可以轻松做出“眼镜蛇“机动这样的高难度动作,而且全程是可控的
当然,推力矢量的最大作用其实并不是做出眼镜蛇机动这样的花哨动作,而是全面提升飞机的机动能力,比如最大的实用迎角。一般飞机的最大实用迎角大概是25度左右,而F-22号称可以做到60度稳定平飞。这个意义要比眼镜蛇机动的意义大得多,而显然,我们是完会能做到这一水平的。
在推力矢量领城,同美国的F-22、俄罗斯的苏-35相比,我们属于后来者,而且我们有自己的特点.我们的歼-10B推力矢量飞机是单发的,他们都是双发的,现在来看,它所展示出的能力应该说也是强大的,可能有某些方面有一定差距,比如,双发推力矢量在横滚方面有点优势,但推力矢量更多还是作用在俯仰方向,所以我们歼-10B的推力矢量已经足够了,做出这些动作完全没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