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的多巴胺和内啡肽

财经早餐
2023-03-21 06:28 来自北京

“年少偏爱多巴胺,中年才懂内啡肽”

这句话意味着年轻人更加倾向于追求刺激和快感,而中年人则更加注重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感。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它与奖赏和快感有关,常常被称为“快乐分子”。年轻人通常更加倾向于追求这种快感,比如通过社交、旅游、娱乐等方式获取快乐,这些活动会释放大量的多巴胺,从而带来愉悦感。而内啡肽是一种内源性阿片类物质,它可以缓解疼痛、减轻焦虑和压力,具有镇静和放松的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开始更加注重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感,更倾向于通过冥想、瑜伽、阅读等方式来缓解压力和焦虑,这些活动可以刺激内啡肽的释放,带来身心放松的感觉。

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会发生变化,更加注重内在的平静和满足感,而不是单纯追求外在的刺激和快感。

一个人经常失败往往是因为他/她的多巴胺多。多巴胺是先享受后痛苦,内啡肽是能将不愿意去做的事情坚持做下去,最后会越来越愉悦。一个人的成功往往是因为他/她的内啡肽多,才能体会到先苦后甜,苦尽甘来的结果。

商业解构-

多巴胺

现在这个社会也是运用多巴胺来做商业设计的。比如有情调的小酒馆卖的是多巴胺,还有卖甜食、烟酒、电玩的都是在利用消费者的多巴胺。所以从商业的角度看多巴胺是非常珍贵的东西。

为了让多巴胺驱动持续,从产品设计开始就要让用户在短时间内尽可能获得更高的体验感,也被称作“爽”感来迎合这一人性。目前短视频的诞生和流行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

另外就是奖励制度来延续多巴胺的分泌。比如我们在刷朋友圈、微博、知乎的过程中,有点赞和好评就会下意识被兴奋着的奖励系统奴役驱使。

互联网和短视频平台的设计者利用这一机制来创造令人愉快的用户体验。而用户获得喜悦感后,从而增加他们使用该平台的频率、持续时间。另外还会使用个性化推荐算法来提供用户最有可能感兴趣的内容,从而增加他们的兴趣和快感,进一步提高用户留存率。

当然,现实中我们发现这样的策略会对用户产生负面影响,如成瘾、分心和社交孤立等。因此,平台设计者需要注意平衡利用多巴胺系统的策略与用户健康和幸福之间的关系,以确保他们的产品既能吸引用户,又能保证他们的身心健康。

其实,这种商业模式在2C的消费赛道也很常见,大多数所谓新消费爆款产品也是基于消费者大脑多巴胺的新形式玩法,比如奶茶,剧本杀,美甲等。

商业解构

内啡肽

多巴胺带来的那种容易得到,又转瞬即逝,且常常充满空虚和懊悔之感的体验不同,内啡肽带给人的则是一种付出后的获得感,不断提升的踏实感,和自信笃定的成就感。但是你要是用在你的商业模式和顾客身上,让他们先苦后甜,还要延迟满足,很可能用户早就转身离开去买别人家的产品了。人人都知道良药苦口,但大部分人还是会选甜的那一种。

而唯一可以转化用户的多巴胺模式是通过品牌提升来实现。通过对品牌形象的建设,向目标用户传达社会正能量的同时让观众产生品牌记忆联想,就会在大脑中形成共鸣。如果品牌精神与消费者一起志存高远有一个远大的目标,必然会收获忠诚度高的用户。

同样企业在做运营的时候,也要小心沉迷于用资金投流来迅速换取高GMV结果的快感,而忘记了用耐心去建设经销商网络,去一点点沉淀品牌力、打磨产品和沉淀用户。市场外部环境在不断变化中,融资也有掉链子的时候,到那时候你会发现业务没有经营好,每一天都是上涨成本。

这也是很多行业与互联网最大的不同,需要更久的时间验证,而非一时的爆发!特别是新品牌仅仅靠奖励机制来获取流量是不够的,更多该做到的是长久给消费者的陪伴和服务。看看那些昙花一现的网红产品,依靠多巴胺的假快乐能维持多久呢?

商业大佬都是能吃透人性的高手,因为商业和感情有互通的一面。很多企业家为什么都说要对自己狠一点,要把痛苦、麻烦和负担留给自己,很简单了,真正的好东西都是留给自己用的,你说是不是这样?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