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巡抚为植树造林上奏折 乾隆朱批“知道了”

甘肃巡抚为植树造林上奏折 乾隆朱批“知道了”

原标题:【奔流文化·闲谭】为了甘肃的植树造林,这位巡抚给乾隆上了本奏折

清代以来,历任甘肃巡抚和陕甘总督都对植树造林、涵养植被十分关注。

乾隆九年(1744年),甘肃巡抚黄廷桂任职已经第三年,他到甘肃后深切体察这里的生态环境状况,亲自率同地方官员栽种树木,极力劝导百姓通过植树造林改善当地生态的面貌。同年三月二十五日,他给乾隆皇帝呈上甘肃劝植树木的奏折。

▲甘肃巡抚黄廷桂呈给乾隆皇帝的甘肃劝植树木的奏折(1744年)

▲甘肃巡抚黄廷桂呈给乾隆皇帝的甘肃劝植树木的奏折(1744年)

奏折是写给朝廷的报告,是大臣与皇帝沟通的一条最重要的渠道。对于地方官员而言,要政大事基本是通过奏折来禀报,并按照朝廷对奏折的批复来办理行政事务的。奏折属于上报的文件,文本保存于清宫中。现今大量的清代奏折均收藏于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甘肃本地无存。

前些年,笔者在北京一史馆查阅甘肃奏折,其中查到甘肃巡抚黄廷桂乾隆七年至十二年的奏折5份,分别是甘肃各属地方被雹被水灾情的奏折,河西一带秋禾布种的奏折,甘肃各地气候的奏折,安定、会宁二县缺雨情形的奏折,以及这份乾隆九年(1744年)甘肃劝植树木的奏折。这些奏折都是非常珍贵的甘肃本地形成的清代档案,其中,前4份奏折已经编入甘肃省档案馆编《甘肃生态环境珍档录(清代至民国)》中。黄廷桂在甘肃巡抚任上七年(1741年-1748年)所拟的众多奏折中,目前能查阅到的关于植树的奏折仅此一份,所以,此折属于为数不多的重要者之一。

奏折全文如下:

甘肃巡抚臣黄廷桂谨奏,为奏明事。

窃查种植树木古今所尚,有种之于大路之旁者,所以表道里、荫行人、美观瞻也;有种之于山谷之间、园圃之旁者,所以丰土产、供物材、佐生业也。乃甘省河东一带惟近城始见树株,其他则极目空旷,如同不毛。即河西各处童山寥落,木植缺乏,殊鲜青翠之色。

查榆、槐、杨、柳,在在可生,无土不宜。讵愚民经营生计,非不迫切,而于目前自然之利,转多忽略,若亲民之官,果能劝导有方,今将路旁宅畔以及山凹渠埂、田间隙地,无碍耕耘之处,各种数株,数年长成,大者可供修盖器用,即小枝旁捎亦可备薪炭之需,其劳无几,其利实溥。

臣于上年春初檄行道府、率同有司、督令小民,遵照种植,实心劝导。节据禀称,通省共种活树六十二万余株,随又严禁非时之斧斤,牛羊之践踏,以便培养滋长。今春臣复檄饬各属照依上年种树之法,续行劝栽,如此岁岁行之,则弃地皆出美材,而道路可以憩息,利民用而便行人,实有裨益。

所有劝植树木缘由,相应奏明伏祈。

皇上睿鉴。谨奏。

朱批:好。知道了。

奏折中,黄廷桂首先陈述种树的好处,说种植树木是古今的风尚,“有种之于大路之旁者,所以表道里、荫行人、美观瞻也;有种之于山谷之间、园圃之旁者,所以丰土产、供物材、佐生业也。”随后是他在甘肃各地的亲眼所见,说甘肃河东一带只有在靠近城池的地方才能见到树木,其他地区如同不毛之地,而河西各处的荒山,难见绿色。寥寥数语,准确地概述了甘肃的植被情况。

接着黄廷桂又说明了榆、槐、杨、柳几种树木的特点,它们生长适应力强,在各类土地上都可以种植。栽种树木,选择树种尤为重要,他举出的这几种树种基本适合于甘肃各地栽植。他笔锋一转,进入劝植树木的主题,说哪知小民至愚,经营衣食,十分急切,而对眼前这等有利民生的好事,反而不在意。如果地方官都能悉心劝导他们在路旁、屋边、山坳、沟渠等不占耕地的地方栽种各种树株,待树木长成后,木材可“供修盖器用”,连小树枝也能“备薪炭之需”,投入劳动很少,带给自身的好处却非常大。植树的成果是让百姓得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黄廷桂眼中的植树造林,不是搞什么形象工程,而是利用“路旁宅畔以及山凹渠埂、田间隙地,无碍耕耘之处”栽植树木,好处看得见,利益不受到损害,栽植树木这样的好事就可以办成。

向皇帝奏报,不能只说植树的好处,还要报告你干了些什么,怎么干的。接着,黄廷桂报告了上一年按照其推行的方法,“通省共种活树”62万余株。这里,黄廷桂没有报告上一年共栽植的树木数,而报告的是成活数。这是一种求实的态度。与此同时,他还要求百姓对所栽树木采取养护措施,如按照时节砍伐、防止牛羊践踏等。

在奏折的最后,黄廷桂向皇帝提出,甘肃继续按照上一年的做法来引导百姓种植树木,并且希望将这一制度常态化,以后可以年年如此,“则弃地皆出美材,而道路可以憩息,利民用而便行人。”

乾隆皇帝深表赞同,朱批:“好。知道了。”

整个奏折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坦直平实,叙述得体。通读奏折,我们更多地了解了数百年前甘肃各地的植树情形,也看出像甘肃巡抚黄廷桂这样的官员,已自发形成了一定的环境保护意识,并对改变甘肃生态面貌作出了努力。

奔流新闻特约撰稿丨姜洪源

(奔流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