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易主,公元642年波斯与阿拉伯的尼哈旺德之战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中亚易主,公元642年波斯与阿拉伯的尼哈旺德之战

前言:在经历了卡迪西亚战役的惨败之后,波斯人面临着一个十分危险的局势。在过去的30年间,在连续不断的战争和内斗中,波斯人的力量一点一点的被不断消耗,而它最后所能所依仗的精锐军队,已经在卡迪西亚战役被阿拉伯人打的七零八落,萨珊波斯的军队动员体系和国家防御体系也几乎土崩瓦解。

图1.一幅10世纪的手抄本,描绘了两军对垒的场景

相反,他们的对手阿拉伯人士气正旺,兵强马壮,他们沿着底格里斯河北上,将一座座两河重镇收入囊中。公元636年冬季,阿拉伯名将赛尔德·本·艾比·瓦戛斯的部队轻松击败了由萨珊将领菲鲁赞集结在伊拉克地区的抵抗,萨珊王朝在底格里斯河西岸的全部地区就此沦陷。公元636年年底,阿拉伯军队又彻底歼灭了守卫泰西封地区的波斯军队,顺利夺取了波斯帝国首都。

图2.在沙漠地区大量利用马匹和骆驼机动的阿拉伯军队

图3.阿拉伯军队进入泰西封后,向阿拉伯军队投降的波斯贵族

不过,经历了如此之多的惨败之后,萨珊波斯也并非毫无反击之力,他们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划力量,制订作战计划,萨珊波斯的战士与贵族们擦亮自己的刀剑和长矛,准备给这些侵略者来一次凌厉的反击,与此同时,阿拉伯人却围绕是继续大胆的向前推进还是稳固已有的土地展开了喋喋不休的争吵.......

一、

公元637年春天,阿拉伯军队以少胜多,穆斯林大将哈希姆·乌特拜以1.2万军队,在贾卢拉击败号称拥有2万之众的波斯守军,波斯主将米赫兰仓皇逃走,波斯国王伊嗣俟三世被迫逃往伊朗高原。第二年,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所有波斯残余势力都被阿拉伯人肃清,阿拉伯人进军伊朗高原的门户也就此打开,

尽管那些通过征战获得巨大的荣耀和财富的军事将领,十分热衷于继续打击萨珊波斯,但一向行事谨慎的欧麦尔倾向于稳固已经占有的土地,暂时克制持续扩张的保守政策,这便给了在毁灭阴霾笼罩下的波斯人宝贵的喘息之机。

图4:欧麦尔·伊本·哈塔卜,出身于“先知”穆罕默德所在的古莱氏部落哈希姆家族,早期追随穆罕默德的重要人物之一,也是穆罕默德最忠诚的信徒。拥有钢铁一般的意志,与先知共同经历过“出走麦地那”、“壕沟之战”等重要考验,常常在战役的关键时刻扭转局势。他和阿布·伯克尔被称为“先知的两大辅弼”

(注:穆罕穆德去世后,在欧麦尔的支持下,同属哈希姆家族的阿布·伯克尔击败“辅士派”、“阿里派”、“伍麦叶派”等几大派系的刁难与挑战,顺利成为第一任哈里发,在阿布·伯克尔的培养下,欧麦尔也顺利成为穆斯林组织中上层领导集团的二号人物,并在公元634年阿布·伯克尔去世后,顺利当选为第二任哈里发。这两次平稳过渡,大大促进了阿拉伯人的团结,并使阿拉伯帝国这座大厦初具规模,为接下来的对外扩张打下了基础。)

然而,可惜的是,伊嗣俟三世不顾残破的国力与军队士气低迷的现状,急功近利地推行收复失地的政策,从公元638年-641年之间,这位年轻的国王不断派遣军队去支援据守阿瓦士的波斯将领霍尔木赞。又将伊朗高原的各地驻军都抽调汇聚到米底的尼哈旺德,随时准备赶出两河地区的阿拉伯军队。

可想而知,在阿拉伯军队强大的武力面前,这些徒劳的举措不仅没有实现他收复失地的愿望,反而促使欧麦尔转变立场,开始积极准备征服波斯全境。阿拉伯将军努曼·本·穆卡林在公元641年受命指挥一支军队去侵入米底,掀开了尼哈旺德之战的序幕。

图5.“大征服”时期的兵强马壮的阿拉伯军队

二、波斯人的准备

为了尽快实现收复失地的目标,伊嗣俟三世东拼西凑,再次拉起了一支庞大的军队。一些资料称,波斯国王从巴布和胡尔万之间的地域抽调了3万士兵,又从呼罗珊和胡尔万之间地域抽调有6万人,还在锡斯坦-法尔斯至胡尔万间的地域抽调了6万人。如此的兴师动众,让这支大军的总兵力达到15万人,并由卡迪西亚战役中败逃的菲鲁赞担任指挥官。

显然,这是一支仍然比较强大的军队,尽管无论它的真实规模还是兵员素质,都远远比不上巅峰时期的波斯军队。由于长年的战争,伊朗地区的人力资源稀缺,不太可能提供超过4万人的兵员补充。临时拼凑的部队,在战斗力上也远不能与卡迪西亚战役时的波斯精锐相提并论。

图6.萨珊波斯普通步兵(平时也在各个村镇中充当警察,维护治安)

图7.男女齐上阵!(此时萨珊波斯的兵力已经捉襟见肘,不得已征召部分女性)

贵族出身的菲鲁赞,他实际上只是萨珊王朝末年将星凋零窘境的情况下,一位差强人意的二流平庸将领。但是如果波斯人执行了正确的消耗战略,阿拉伯人也未必能轻松征服他们。遗憾的是,历史容不得如果和假如,萨珊君臣由于无法接受实施坚壁清野战略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他们非常急迫地想要通过一两次胜利,来提振军队低迷的士气,扭转乾坤。这就注定了他们在尼哈旺德之战中的惨淡结局。

三、阿拉伯人内部的纷争

阿拉伯人内部也有自己的矛。随着战事的持续,以哈立德为代表的军事贵族因为赫赫战功收获了大量的荣誉、权势和财富,但是他们与哈里发之间的矛盾却逐渐变得不可调和。

公元638年,欧麦尔解除了哈立德的职务。以此事件为标志,欧麦尔开始提拔年轻、忠心耿耿的将领,努曼便是其中的一员。他原本只是一个贝都因部落的酋长,因作战勇猛,逐渐在军中崭露头角。他曾辅佐艾卜·伯克尔攻打拒缴天课的人,也曾在两河流域的多次战役中与哈立德并肩作战,因而被欧麦尔看重,他接受了领兵攻打尼哈旺德的任务。

(注:伊斯兰教的“五功”分别为“念功”、“礼功”、“斋功”、“课功”、“朝功”,天课含“洁净”、“纯净”之意,即通过交付天课,使自己的财产的一部分转化为“穷人的份额”。伊斯兰教规定,当穆斯林个人资产超过了一定限额时,就要按一定的比率缴纳课税,用于施舍贫困者和需求者,只有这样,才能证明自己所拥有的财产是纯洁的)

虽然他每逢大战必定亲自冲锋陷阵的作风,极大的激励了麾下士兵的作战意志,但这也时常让自己的安危陷入险境之中。

图8.贝都因人属闪米特-含米特语系民族,他们以氏族部落为基本单位,在沙漠旷野过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主要分布在西亚和北非广阔的沙漠和荒原地带。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贝都因”为阿拉伯语译音,可翻译为“沙漠、帐篷”,意为荒原上的游牧民、逐水草而居的人

图9.谢赫·扎耶德·本·苏丹·阿勒纳哈扬,阿联酋国父(贝都因人出身),连续6次连任为阿联酋总统,对内主张联邦的统一和团结,大力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深受国内人民爱戴

图10.谢赫·阿卜杜拉·本·扎耶德·阿勒纳哈扬,已故的谢赫·扎耶德的儿子,谢赫·艾哈迈德·本·扎耶德·阿勒纳哈扬同父异母的弟弟,出身阿勒纳哈扬家族,现任阿联酋外交与国际合作部长

图11.谢赫·曼苏尔·本·扎耶德·阿勒纳哈扬,谢赫·哈利法·本·扎耶德·阿勒纳哈扬的弟弟,现任阿联酋副总理兼总统事务部长、中央银行董事会主席(这位喜爱足球的公子哥还在2009年收购了曼城,并为曼城还清了所有的债务)

四、

公元642年春,努曼率领一支阿拉伯军队,抵达尼哈旺德城下,准备向城市发起围攻。该城坐落于米底中心位置,距米底西境的胡尔万城和重镇哈马丹不远,交通便利。又因地处崎岖山地而易守难攻。

图12.尼哈旺德要塞,萨珊波斯在米底地区的重要基地

菲鲁赞在卡迪西亚战役中已经领教了穆斯林的狂热战斗意志。他严令部众固守城池、禁止出城与阿拉伯人战斗,并在城墙前布置了铁刺网,更加剧了阿拉伯人攻城的难度。他甚至还想要通过和谈迫使对方主动撤兵。虽然并未取得任何效果,但努曼也无法用正面强攻的方式,打败兵力占据优势又退守坚城的对手,

波斯人就以据城坚守的策略,抵挡住了阿拉伯人连续两天的攻势。如果他们将这种战术贯彻到底,那么战斗将演变为旷日持久的围城战,这对远道而来的阿拉伯人不利。然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看似不易打破的僵局仅仅只维持了不到三天。到第三天日出后,波斯人的优势就荡然无存了。

原来,努曼得知敌人屯重兵守城后,迅速改变了原有的策略,不再试图继续攻城,却将主力后撤至波斯人视野之外的高地上。同时令猛将卡卡指挥一支少而强悍的骑兵精锐,尝试激怒对方,并引诱对方出城野战,从而达到在野战中歼灭敌人的目的。

作为曾参加数次大战的猛将,卡卡·本·阿穆尔出色地完成了诱敌的任务。他的骑兵们一边围绕着尼哈旺德城池高速奔跑,一边肆意向城内射箭挑衅,嘲笑着波斯人的懦弱,这些阿拉伯骑兵的行为成功地激起了波斯人的怒火。如果说对方的刺激已经让缺乏韧劲的菲鲁赞无法忍耐,那么来自伊嗣俟三世的催促,则成为他做出错误决定的致命诏书,也敲响了萨珊波斯的丧钟(孙传庭,高仙芝:+1)

这支萨珊王朝最后的精锐,在统帅的一声令下,全部离开了安全的堡垒,前去追击敌人。一步一步的走向死亡........

五、

和以往相反,尽管波斯军队同样是由步兵和骑兵组织起来,但比例却与卡迪西亚战役时大相径庭。由于大量精英骑兵在此前的战斗中损失惨重,萨珊王朝已无法凑齐足够数量的具装铁骑。菲鲁赞彼时所能倚重的部队只有数量众多的步兵。

图13,14.波斯骑兵的质量已经大不如前

波斯步兵披着沉重的铠甲作战,他们的移动速度不如阿拉伯人快速,需要卡卡配合着减缓后撤速度,让他们能及时赶上敌人的步伐。

与此同时,努曼则在战场另一侧调兵遣将。他下令让麾下主力排成战斗队形,但严禁轻举妄动。那些前排的阿拉伯步兵手持长矛与大盾,以密集队形作战,以强大的意志力执行了主帅的命令。在目睹了卡卡的骑兵将敌人引入战场后,他们举起盾牌,准备抵御波斯人的远程箭雨攻势。

图15,16.早期阿拉伯重步兵与普通士兵(在当时,阿拉伯士兵的意志力可以说是一绝)

最初,波斯人的攻势相当猛烈,他们不要命的向前推进,朝他们射箭,并射伤了许多阿拉伯人。尽管如此,努曼仍然拒绝了部下想要反击的催促,他在等待菲鲁赞的破绽出现。

波斯军队对穆斯林战士的单方面打击持续了数个小时,换作一支普通的军队,或许已经早已无法忍耐。但大扩张时代的阿拉伯人意志格外顽强。当正午的阳光开始逐渐偏西,菲鲁赞的士兵也因疲惫而攻势暂歇。阿拉伯主帅敏锐地意识到久候的战机终于到来,遂下达了战斗的指令。

士气高昂的穆斯林士兵们,伴随着“安拉至大”的呼喊声,仿佛一只只下山猛虎一般,扑向面露疲态的猎物。努曼本人更是一马当先,冲到敌阵四处砍杀,他那醒目的白色斗篷和帽子在哪里出现,那里就出现一大片敌人的尸体。士兵们则围绕在主帅周围共同奋战,喊杀声,哀嚎声,呐喊声震耳欲聋。

双方的战斗趋于白热化,地面也很快就被鲜血浸透,许多穆斯林骑士都因战马脚滑而被甩落在地,然后被一拥而上的波斯士兵斩杀,失去了生命。

双方近身搏杀到傍晚,仍然无法分出胜负。阿拉伯人虽然在意志力和战斗技巧上强于波斯人,但毕竟人数居于劣势,此前又因敌人的弓箭而受过打击。倘若当前局势继续发展下去,即使波斯人无法取胜,他们中的大部分仍有很大机会逃回堡垒中。穆斯林依然面临不能克服坚城的难题。

六、

然而努曼绝非只会在战场杀敌的一介莽夫,他早已考虑到战场形势,并为此做了相应部署。正当两军交战正酣之际,萨珊士兵突然听到阿拉伯士兵大喊援军到来的消息,顿时,波斯军队的军心陷入混乱之中。实际上,这所谓的“援军”纯属子虚乌有,根本就不存在,这个假消息是努曼故意派人散布的,目的就是为了打击敌方的军心。

在假消息的打击下,军心浮动的波斯人内部出现了短暂的混乱,这恰恰是努曼想看到的,穆斯林不会浪费这个一招制胜的绝好良机。努曼立即指挥部属,准备向菲鲁赞阵型中央发起强突。

但就在这关键时刻,离奇的事情发生了,他的战马因踩踏血渍而突然滑倒,努曼则从马背上摔落在地,当场身亡(死法存疑)。

图17.努曼使用过的弓箭,至今仍然被保存着

对于一支军队而言,主帅的阵亡是大大影响己方士气的致命之举。在那一瞬间,命运之神似乎将扭转战局的机遇交给了菲鲁赞。遗憾的是,后者却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距离胜利近在咫尺,因为阿拉伯人的保密措施做的实在是太好了,努曼刚一阵亡,他的兄弟努亚伊姆接过战旗,将其交付给副将侯宰法·本·叶曼。后者为避免军心动荡,严禁公布主帅的死讯。因此,敌我双方的普通战士都不知道这件当时发生的可能将改变历史走向的重要事件。这样一起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祸事,就如此消弭于无形之中。

夜幕降临后,穆斯林终于突破了波斯军队的阵型,从中央直插后者的心脏部位。波斯士兵纷纷扔下武器,转头开始逃跑。许多波斯士兵因敌人追杀而惊惶无度,在夜色中失去了方向感,全部坠入了战场附近的峡谷中。

获胜的阿拉伯士兵欢呼着,四处搜寻战利品,最终,当战场的喧嚣声终于平静下来,这支原本有4万人的波斯军队,除了几千幸运儿逃走外,其余全部死于非命。

尾声

尼哈旺德之战,就以如此惨烈而又戏剧性的结局降下了帷幕。对萨珊王朝来说,这场失败是致命的。这个通过推翻帕提亚人统治而建立起来的帝国,一直以恢复古代波斯荣光为己任。他们曾经是无数民族忠诚膜拜的对象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纽带。依靠这样的威望,牢固地维系了四个多世纪的统治,历经无数艰难困苦。哪怕是遭遇西方强敌的侵袭和乱臣贼子的篡权,都没有动摇的痕迹。然而一切辉煌,都在尼哈旺德战败后土崩瓦解了。

图18.鼎盛时期的萨珊波斯版图

此后,众叛亲离的伊嗣俟三世东奔西逃,还先后于贞观十二年、贞观十三年、贞观二十一年、贞观二十二年四次遣使向唐太宗求救,但是都被李世民以路途遥远为由婉拒,最终,651年,伊嗣埃三世在梅尔夫被一名贪财的磨坊主刺杀,几位工人贪婪的扒光了他沾血尸身上的珠宝华服,他赤条条的尸体裸露于人世之间,就像他多灾多难的国家和人民一般。萨珊王朝就这么覆灭了。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