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士方,从创作者到传薪者

邹士方,从创作者到传薪者

本文转自:中国文化报

邹士方,李可染亲传弟子,1949年6月生于北京。中国著名画家、美学家、艺术评论家、作家、诗人。就读于北京大学期间任北京大学五四文学社社长,1982年于北京大学国画系毕业,1988年被李可染、刘海粟、冰心、华君武、刘开渠同时特例推荐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

现为中美协会员、中美协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宋庄书画院终生名誉院长。

1983年,我在河南洛阳,业余时间喜欢画画。邹士方先生经常被邀请到洛阳写生以及讲授花鸟画,我就报名参加了洛阳西工区文化馆邀请邹士方先生开办的花鸟画学习班,听取邹先生亲自示范讲课。上世纪80年代末,我参加全国高考进入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成为中国画专业书法篆刻研究方向研究生,师从尚涛教授,毕业后到北京,进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创作室工作,1995年与邹士方先生三子邹季康成为同事。我常常携书法和绘画作品去邹先生家中请教。在我心中,邹士方先生就像自己的父亲一样,每年的腊月三十,都要到北京陪先生过除夕,正月初一才回家陪伴家人过节,这一陪就是十二个年头。

写自己的情愫奔自己的画路

据邹士方自述其艺术思想大概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一是青少年原始状态,二是艺专时期崇古保守阶段,三是向徐悲鸿和向苏联学习阶段,四是老成阶段。纵观邹士方一生画作,主要以褐马鸡、鳜鱼、斑鸠、太平鸟、竹梅、松柏、秋树还有部分山水为题材,践行着徐悲鸿所提出的“写自己的情愫,奔自己的画路”。

作家冯骥才在1987年观看邹士方画展后曾说道:“一种清劲俊俏的气息,包围着展厅里所有的人。”这种“清劲俊俏的气息”虽然没有手法上的标新立异,却是邹士方先生画作的妙处所在。诚然,近百来年中国画的改造,大致可以分为“以西画改造中国画”和“中国画家的自我更新”。邹士方无疑属于后一种,因之,其作品立足于中国的文化心理之中,不脱离中国艺术的精神,并谨守传统模式的严谨、绵密与坚固。无怪冯氏说:“他从不要求一时的惊人惊世,却巍巍建成他的成就。”

艺术传薪甘为人梯

邹士方书画印皆工。其书法得益于黄宾虹、罗复堪;花鸟受益于汪慎生、李苦禅、王友石,兰竹树石、山水受益于秦仲文、溥松窗;篆刻得益于寿石工、金禹民;艺术理论及书画鉴赏受益于李智超。先生们对他的谆谆教诲,不仅在于学业,更在于生活。他在校期间,生活拮据,金禹民先生便让其到家中学习,除不收学费外,特别嘱咐逢年过节不准破费送礼。当老一辈艺术家相继离世后,邹先生接过这面旗帜,成为了20世纪下半叶继承民族艺术的传薪者之一。他常年担任繁重的教学和行政工作。邹士方先生的人生追求、奉献精神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很多人,他德艺双馨,被中央美术学院授予美术教育终身成就奖。

邹士方在其艺术中铸就了一种亘古长存的浩然正气。作为教育家,他在教学形式上亦是多样的。学生到他家里拜访,先生所问的第一句话常常是“画画了没有”。如果带画给他看,他就会非常高兴,不仅评点,而且拿笔示范,随时纠正,在学生的画作上修改或者补画禽鸟等。学生走的时候还总是交待学生要多画画、多实践。

孔老夫子有弟子三千,邹士方的弟子和私淑门徒人数早逾三千。至今,许多学有所成者一提起他就肃然起敬,佩服其艺术造诣和人品。他曾总结自己对学生的态度有三点:一是倾囊相授,一点也没有保留,唯恐学生学得不深不透,唯恐自己知道的没有有效地传给学生,所以总是兢兢业业地备课、辅导;二是不主张学生长期学自己的画法,不让学生老是跟在自己后面走,而提倡学生择善而取、择优而学、开阔眼界、自取所需;三是不怕学生超过自己,希望看到青出于蓝的好学生。为了学生的成就,邹先生甘愿当学生们的上马石,为学生改画、合作画、合写文章、题画、写文章、题字题笺等,他都乐意去做,而且不厌其烦。多年来,哪个学生入选全国画展或者获奖,他都会为其绘制小画作为奖励。

邹士方先生的学养和艺术成就之所以让许多人难望其项背,是因为他们只知学其功力而未及其境界。画如其人,邹先生在画中显现出的不矫饰、不刻意、不声嘶力竭的自然、自如和自信,也让我们看到了邹先生在艺术中对人生、民族、哲理的思考,以及对自然的回归、生命的礼赞和历史命运的关切。

免责声明:本文为企业宣传商业资讯,仅供用户参考,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行为参考,凤凰网敬告用户需审慎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