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走红背后的市场显学

ChatGPT走红背后的市场显学

ChatGPT走红背后的市场显学

一个产品从科研机构的实验室到市场的距离有多远?

这段路程经常被产业界描述为“一公里”,“一公里”听起来很容易,但事实上有大量的科研成果会中途夭折,无法走完这“一公里”。

2020年12月,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李毅中提到过一组数据:我国的科技成果很多,但是转化率不高,最高也就30%,发达国家是60%—70%。在这个阶段很少有人愿意投资,因为有风险,被业内称为“死亡之谷”。

成果转化“死亡之谷”

成果转化“死亡之谷”

为了跨过“死亡之谷”,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初的这“一公里”,弥补高校、科研院所研究成果与市场化之间的空白,加速推进科技成果的市场化与产业化,概念验证中心被广泛提及与应用。

在一些专家看来,目前火热的ChatGPT,一定程度上也是类似概念验证中心平台孵化的结果。最初,ChatGPT母公司OpenAI就是一家非营利的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由社会资本扶持,才跨出成果转化的第一步。随着语言模型和数据处理技术的不断成熟,OpenAI吸引资本能力增强,继而发展成一家可营利的公司,最终推出ChatGPT。

2018年4月,西安交通大学在国内高校中第一个成立概念验证中心。近几年,中国多个城市也推出概念验证中心及相关政策,2022年杭州还提出要打造全国科技成果概念验证之都。

概念验证中心成为了科创市场显学。

让想法落地

二十多年前,概念验证中心开始在美国出现。

2001年,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建立起第一个高校概念验证中心——冯·李比希创业中心。第二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德什潘德技术中心落地。此后这一模式在美国高校大规模推广。

冯·李比希创业中心运作模式

冯·李比希创业中心运作模式

这些概念验证中心通过评审,选择有商业前景的想法及团队给予资助,同时进行创业指导,使新想法、新概念变成有市场前景的创新企业。其主要作用在于,将技术市场风险降低,使外界投资者敢于投资。对于投资机构来说,尤其是天使投资,也可以更早接触到这些初创公司。

在美国,冯·李比希创业中心与德什潘德技术中心最具代表性。

冯·李比希创业中心和潘什潘德技术中心对比

冯·李比希创业中心和潘什潘德技术中心对比

冯·李比希创业中心主要提供种子资金、咨询服务、教育项目等方面的支持。项目申请者首先要提交意向书,中心会选派一名顾问帮其撰写申请书。项目评审委员会从技术创新程度、需求、潜在市场、技术成熟度、资金利用、知识产权和主研究者的诚信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与判断,对项目进行筛选,并最终确定资助项目和规模。

此外,中心还拥有一大批外围技术、管理与创业专家,为资助项目提供技术成果商业化咨询服务。教育项目方面,包括课程教育、举办讲座和大型学术会议或论坛等,借此帮助大学教师与学生提升创新创业认知,理解早期技术商业化过程中的实践问题。

德什潘德中心的服务计划包括资助项目、催化项目、创新团队和组织活动。资助项目分点火资助与创新资助两种,前者主要用于证明科研成果具有商业价值,后者面向已经证明概念和研发路径的项目。

该中心还有催化项目,组织技术专家、投资人、创业者等为催化辅导员,分享创业经验,促进技木商品化。与冯·李比希中心类似,德什潘德中心也有一些思想交流、开放日、催化辅导员聚会等活动。

数据显示,2002年至2019年,德什潘德中心累计为125个初期技术项目商业化提供至少1700万美元的资助,为400多名师生和研究人员提供支持,近30%的项目通过成立公司实现产业化,这些企业累计吸引了8亿美元后续投资,资本放大效应达到47倍。

清华大学教授肖广岭在他的一篇论文中评价,两个中心不仅能加深人们对技术创新链及“死亡之谷”的理解,而且能丰富人们对“死亡之谷”各个阶段及如何跨越的认识。

创新链的桥梁

肖广岭认为,技术创新链至少分为研发(发明)、概念验证、工作样机、工程化及生产线、产品生产5个阶段,而“死亡之谷”包括中间三个阶段。

各个阶段适应的资金类型额度、相关问题和解决方式等也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在概念验证阶段,如果得不到社会捐资或政府资金,就要创业者本人、家庭或朋友出资,额度约0.5万-5万美元,并确定市场目标和商业计划。

工作样机阶段对应天使投资,额度约5万-50万美元,并形成创业团队;工程化及生产线对应风险投资,额度约50万~5000万美元,并签订供销合同。

因此,可以说概念验证既是技术创新链的一个阶段或环节,又是跨越“死亡之谷”的第一步。

在这里,有必要将概念验证中心与技术转移办公室、孵化器、加速器、中试等进行区分。

从时间线来看,技术转移办公室出现的更早。20世纪50年代,为了更有效的科技成果商业化,技术转移办公室在美国的高校出现。

通常技术转移办公室包括研发、法务与商务人员,协助大学进行专利保护,发布各项发明和技术,实现专利转让和技术产品的商业化,支持开发研究活动以及与产业部门合作,保证大学有关政策和政府有关法规得以遵守,并为学校的研究开发提供担保。

后来,斯坦福大学还出现了技术许可办公室,依托硅谷,将斯坦福的前沿研发成果与硅谷高科技企业的创新需求进行对接,开创出“斯坦福大学—硅谷”模式。

▲ 斯坦福大学

▲ 斯坦福大学

概念验证中心的位置,处于技术转移办公室与初创企业之间的空白地带,能够验证特定技术的商业潜力,为科研人员提供商业指导,填补知识空白,从而对技术转移办公室到补充作用,改善成果转化前端市场失灵的状况。

在西安交大,概念验证中心就是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下属部门,在西安交大的整个技术创新链上,后端有国家大学科技园、西交系列基金等,概念验证中心正是为了弥补链条前端的不足而设立的。

概念验证中心与孵化器、加速器等也不同,概念验证中心没有共享实验室,受资助人员可以在各自实验室进行研究,但有相关领域的专业导师,可以提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咨询服务。

相比概念验证中心,中试环节靠后一些,一般指产品大规模投产前的试验。

2022年5月,陕西省印发《加快中试基地建设 推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实施方案》。《方案》明确指出,中试基地,是指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关键环节,为科技成果进行二次开发实验和企业规模生产提供成熟、适用、成套技术而开展中间试验的科研开发实体,是实现科技成果工程化、产品化、产业化的重要平台。主要目的是打通从成果到样品、产品的通道,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可见,在整个创新链上,概念验证中心位置相对靠前,有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与衔接作用。

多元化探索

作为国内高校首个概念验证中心,西安交大概念验证中心设置专职主任一名及兼职副主任若干,均为专业技术转移经理人或早期科技项目投资人。

▲ 西安交通大学

▲ 西安交通大学

其通过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平台,联合政府背景资本发起成立特定领域的微种子概念验证基金,比如生物及环保、新材料等方向,由主任或副主任担任GP合伙人。

该模式以小额早期科技投资及专业管理为主,投资额度属于微种子范畴,一般10万—20万。管理模式与传统模式也不同,为精细化加专业化管理,西安交大对外打比方描述称,传统模式类似集束炸弹,概念验证中心类似精确制导炸弹。

西安交大之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多所大学相继建立概念验证中心。

2020年11月,清华工研院概念验证中心启动。对于入选项目,清华工研院概念验证中心与科研团队签订合同,以横向项目的形式开展验证。项目经费采取阶段支持方式分两次拨付,验证周期为1年,验证结束后,组织专家评审验收,并设立科技创新企业项目推动成果转化。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张九庆认为,概念验证中心建设的模式是多元化的,可以由政府主导,也可以由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导;可以是综合服务类型,也可以是专业领域服务类型。张九庆建议,通过先行先试,我国可以探究出适合本地区和现阶段科技成果转化特点的概念验证中心运行机制。

近几年,各地政府也纷纷推动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其中杭州声势最为浩大。

2022年11月,杭州市发布《杭州市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工作指引(试行)》,杭州在政策解读中明确提出,为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打造全国科技成果概念验证之都,着力破解科技应用“死亡之谷”难题,特制定该工作指引。

▲ 杭州市首批概念验证中心授牌

▲ 杭州市首批概念验证中心授牌

其首批概念验证中心采取“先创建、后认定”方式建设,当月杭州市一口气首批认定15家概念验证中心,并正式授牌,涉及智能物联、高端装备、新材料等产业。此外,杭州还将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概念验证工作。

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主任、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聂飙认为,目前我国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已呈升温态势,但相较国外成熟的中心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支持成果转化的资本投入不足;二是专业化、复合型的技术经理人才队伍紧缺;三是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需要进一步强化。

供稿单位:秦创原总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