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牧云:我对中国画的认识
湖南
湖南 > 新闻资讯 > 正文

王牧云:我对中国画的认识

文/王牧云

在画展的筹备过程中,我去拜访了我的老师——一位在师范大学教学几十年,桃李遍天下的前辈。一进门,他很关切的问起了我近旬的学习及作画状态,问我最近是否有读书,并说画画时间不应占太多,应该多花一些精力在读书和思考上。看着他花白的头发及微驼的后背,我的眼泪不由自主就要落下来。我假装喝水,端起热气腾腾的杯子,把泪水藏在白雾里。

时间到了下午两点半,他还要去给学生们改稿子和论文,我陪他走到教学楼底下。一路上他都在跟我说艺术本来就是一条孤独的道路,不像商人,只要把手里的商品卖出去就能立马得到经济实惠,艺术之路漫长而艰辛,要想在自己的世界里有所成就,就必须立足于传统文化,不受世俗左右。

回到家,在稿纸上记下了自己对中国画的一些新的认识,在此,和同道朋友们一起探讨:

画家很重要的三点:

一、对自然的感受

我们都知道, 文同以善画竹著称。他注重体验,主张胸有成竹而后动笔。他画竹叶,创浓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后来的人多有仿效,形成墨竹一派,有“墨竹大师”之称,又称之为“文湖州竹派”。“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就是起源于他画竹的思想。

文同对竹子有深入细致的观察,所以他画的竹子法度谨严,同时作为文臣,他的作品又有着区别于职业画家的新意。《图画见闻志》说他的墨竹“富潇洒之姿,逼檀栾之秀”。《宣和画谱》则进一步指出其作品“托物寓兴,则见于水墨之战”。

还有一个画竹子的高手,就是郑板桥,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他主张不泥古法,师法自然,极工而后能写意”。他提出了"眼中之竹"、 "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绘画三阶段说,把深思熟虑的构思与熟练的笔墨技巧结合起来。板桥画竹,运用了草书中坚长撇法,收到了多而不乱,少而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的艺术效果。所以,板桥画的竹子“气韵生动,形神兼备,意在笔先,趣在法外”;板桥画兰,多是山野兰花,用重墨草书,写出了兰花烂漫天性;板桥画石,骨法用笔,先勾出石的外貌轮廓,有时配上兰竹,很是协调统一。据说他的院子里种满了竹子,常在不同的时节、不同的天气观察竹子的生长状态,我想他画竹子时一定把自己也当成了一株疏放狂宕的竹子吧,写竹其实就是在写他自己。

再有著名的草虫画家许鸿宾,1960年高中毕业时,凭借精致的工笔草虫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之后的三十余年里持之以恒与草虫朝夕与共,达到了可以自如、生动表现草虫神态与情趣的境界,并由此而得天真。

所以,画家当与自然保持亲密的关系,时时留住纯洁的初心,用眼睛和心灵去感悟自然、融入自然。画家的眼睛之所以独到,往往是能从细微而平常的事物里体察出不同寻常的美感,然后通过笔墨得以表现。笔墨熟于内心,熟于自然,离开自然谈笔墨只能是空中楼阁。

二、诗、书、画、印

观察中国历朝历代的书画评论家都着重表达书画同源的思想。所谓的“书画同源”,即为中国绘画和中国书法关系密切,两者的产生和发展,相辅相成,据说在画史上,以先秦诸子的所谓:“河图洛书”为书画同源的依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也指出,“颉有四目,仰观垂象。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此为最早的“书画同源”说。距今六七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画在陶器上的图画如鱼、蛙、鹿、鸟、花叶、舞蹈等,是中国最早的绘画作品。最早的象形文字,就是用线条画成的一幅幅小画,后来才演变为现在使用的汉字。正因为绘画和写字都用同样的工具,并且都是以线条为主,故有“书画同源”之说。这就使中国画具有了一个突出的特点:画上题诗再加上印章,使诗、书、画、印汇合成一个艺术整体,给人以更加丰富的美学感受。但诗书画印的结合并不仅仅表现于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他们之间内在的影响、联系。

如近代画家齐白石,以田园诗意内化为画意,赋予农间的瓜果、菜蔬、花鸟虫鱼活泼泼的生命力及浓郁的生活气息,并以古篆笔墨,一气贯之,让纯朴的民间艺术风格与传统的文人画风相融合,达到了中国现代花鸟画高峰,可谓诗书画印之集大成者。篆刻方面,一生篆不离手,初期学丁敬、黄小松,后仿赵撝叔,并取法汉印,但见到《祀三公山碑》、《天发神谶碑》以后,篆法一变再变,印风开始雄奇恣肆;他在书法上的功夫真是做的足,广临碑帖,何绍基、李北海、金冬心、郑板桥等等,真是拿来主义;诗不求工,无意唐宋,师法自然,书写性灵,别具一格,其诗书画印人称四绝。

还有中国现代著名国画大师陆俨少先生,在通过各种笔墨技法之探讨之后,终于在自己的作品中突破地进入了新的表现层次:勾云、勾水、大块留白、墨块等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特殊技法,是其独特风格的成功创举。陆先生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艺术成就,实与他在诗文、书法、画论等多方面的深厚学术修养分不开。他在画论中说:“读书可以变化作者的气质,气质的好坏,是关于学好画的第一要事。气质是创作的一面镜子,直接反映到创作上去。要有宽阔的胸怀,高尚的品德,不为名利所动,加以对事物的敏感性,即有理想,有见解,以及笔有韵味神采等等,亦即前人所主张画要有书卷气,有了他,就有文野之分,新的涵义就是有文明的素质,直接反映到画上去,简单地说这样就是好画。再则古代书画名迹,寥如星凤,欲见为难,而自古大文学家、大诗人之鸿篇巨制,随手可得,一篇在手,讽咏咀嚼,不特其声容气势,甚之通篇结构,繁简虚实,移之于画,无非佳制,所以我认为学画而不读书,必致营养不良,不独不能吟诗撰文,见其寒俭已也。”

所以,画家不光要蒙头画画,更多的是要把功夫放到画外,增强自己的文化修养,这样画出来的画自然而然就有了文人气,而用不着满世界的去标榜自己的画为“文人画”。

三、人品、画品

启功一生也喜画竹,与他的启功体有相似的硬朗与正直。当时市面上流传着很多启功书法的赝品,看到潘家园门口的店铺都挂有他写的字,启功的第一反应是惊愕,继之又笑起来。这里竟是署有启功名号的书法作品的海洋,虽然没有一件是他亲手所写,但全部是仿他的书法写的。有人问他感觉如何?启功先生笑答,写得都比我好。有人又问,既是假的你为何不写状子告他们?启功又笑了:“这些假字都是些穷困之人因生活所迫,寻到的一种谋生手段,我一打假,也把他们的饭碗打碎啦!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周围的人听了都哈哈大笑。启功继续说:“人家用我的名字是看得起我,他学的这手字一定花了不少功夫,再者,他是缺钱用,才干了这种事,他要是向我伸手借钱,我不是也得借给他吗?”

还有被评论界尊为“人品、画品俱佳”的新时期水墨人物画的杰出代表周思聪,六、七十年代受“左”的影响,经历了艺术家被政治图解,唯歌颂才算“主旋律”的时代;然后又目睹了八十年代“新潮美术”风行;加上后期风湿病的侵袭,令她手难握管,足难出户......所有这些都没能使周思聪停止探索,她不随波逐流,以顽强的毅力,用平实而具感染力的笔触,难能可贵地保住了自己绘画的独特性,激活了花鸟画。艺术大师吴冠中说:“周思聪是个真正的艺术家,她的艺术和人品在中国都是一流的”。她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值得我们永远景仰及怀念。

由此可见,真正有成就的艺术家都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艺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大浪淘沙,时间可以检验一切。

作者简介:

王牧云:我对中国画的认识

王牧云,80后女画家,艺名王秦。曾就读于湖南师大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

专著

-《存在的孤独》

-《王秦诗画精品集》

-《中国写意精神-——王秦文画集》

发表作品

曾有诗作发表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诗刊》、《诗词》、《辽宁青年》、《大众阅读报》、《芙蓉》等。

展览及获奖经历

---2009年10月,参加山东省日照市博物馆“中国画造型艺术展”。

---2010年6月,在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诗情画意------王秦诗画艺术作品展”。

---2012年4月,参加山东省东营市长青美术馆“经典与现代------中国画四条屏名家作品邀请展暨紫砂艺术展”。

---2012年9月,参加“写意精神------北京九至美术馆开馆庆典暨中国名家书画展”。

---2012年12月,参加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写意画高级创作研究作品展”。

---2013年7月,参加辽宁省东港市“纪念东港撤县建市20周年中国画名家邀请展”。

---2013年8月,在山东省东营市广道艺术馆举办个人大写意花鸟画展

---2013年10月,参加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张立辰中国画教学四十周年学生提名作品展”。

---2013年11月,参加北京市炎黄艺术馆“教育部首届博士课程班大写意花鸟作品展”。

---2014年4月,在甘肃省兰州市举办个人大写意花鸟画展。

----2014年9月,参加上海市乐高艺术馆“当代名家书画艺术展”。

---2015年7月,作品入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全军美术书法作品展”。

来源:长沙市尚书房书画研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