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专家组团“开方”——真知灼见助推赣江新区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院士专家组团“开方”——真知灼见助推赣江新区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初夏时节的赣江新区,处处孕育着生机与活力。6月16日下午,应邀前来参加“才聚江西 智荟赣鄱”中医药院士专家江西行活动的院士专家、业界权威和企业家们,首站就来到赣江新区中医药科创城,为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把脉会诊”。

小小的科创城,聚集了三个中医药“国字号”平台,格外吸引眼球。“你们有多少研究人员?中药创新药物的研究进展到哪一步?体制机制灵不灵活?”站在国家中药先进制造与现代中药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大科学装置前,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建东向创新中心工作人员连连发问。

4年前落户于此的国家中药先进制造与现代中药产业创新中心,是中医药领域唯一的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健康产业研究所、国家中药资源与制造技术创新中心一道,成为推动江西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引擎。

在宜春长大、又曾在江西中医药大学求学的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高月认为,赣江新区已经有了非常好的平台。新区中医药产业要加快发展,当下最要紧的是整合现有平台,以大项目合作、团队建设、产业联盟以及药食同源为牵引,推动中医药产业链加快迈向中高端。

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健康产业研究所,“一方”“一草”“一药”“一乌鸡”……一批有辨识度的科技成果吸引大家驻足。

“这些‘国字号’平台,既传承精华,又守正创新,为加快中医药产业全链条现代化提供了很多新范式。”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友明,在频频为新区中医药创新研发格局点赞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中医药不仅是丰富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更是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如果能加快推进“国字号”平台的融合,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江西中医药产业将大有可为。

“硬件很硬,软件不软。”座谈会上,首批国家中医药岐黄学者肖小河的话,引发一阵会心的笑声。他表示,赣江新区有灵活的体制机制,作为国家级新区,要用好政策、机制、平台的优势,让创新资源集聚更顺畅、多主体协同攻关更高效、多元投入后的利益分配更合理。

行一路,拍一路。参观过程中,浙江脑动极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CEO王晓怡举着相机,把项目介绍统统收进镜头。作为认知数字疗法运用的头部企业负责人,王晓怡重点关注数字化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中医药的运用。他表示,接下来将与赣江新区相关部门深度对接,寻找合作机会。

暮色已浓,但院士专家和企业家们意犹未尽。“既解惑又解渴,既醒脑又补脑,既受教又受用。”赣江新区管委会主任肖玉文表示,院士、专家们的真知灼见,为新区着力打造中医药发展“高地”提供了参考和路径,对赣江新区而言,是探索创新的又一次开始。(本报全媒体记者 杨静)

来源:大江网-江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