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山村拍遗照,留下他们生命中第二张照片
公益
公益 > 正能量 > 正文

去山村拍遗照,留下他们生命中第二张照片

秦岭南麓几大山脉由西北向东南伸开,群山之间河流纵横交错,地势起伏连绵,村落零零散散地撒落在群山的各个角落,那些年迈未能走出去的老人们,便半辈子都像迷藏一样隐在商洛的大山之中。

现代化的发展带来了公路,孩子们得以告别大山,沿着马路去往更为广阔的平川,繁华的都市令人流连忘返,顺着这条单行道,带着梦想出行的年轻人不再归来,留下来的人们则与土地紧紧相依,根植此处,便随这片土地进行轮回。

杨鑫是山沟里为数不多的来客,多年的采访经历令她发现,山里的老人普遍有一个念想——希望能够在生前拍一张遗照。那是将一辈子的默默无闻进行封存,永恒地留在人间的痕迹,是想在走后,留给孩子们的一个纪念。

2017年,杨鑫开始有了去山区给老人们拍遗照的想法,酝酿一段时间后,2018年的一个契机,杨鑫开始做这件事,她和商洛彩虹公益的伙伴频繁来到山沟里,给老人们拍大照片,12寸,带相框、不褪色的。4年来,近3000多名老人拥有了一张属于自己的遗照。

01 生命中的第二张照片

杨鑫为这些老人拍摄的照片,是很多老人人生中,除了身份证照外的唯一照片。杨鑫第一次想到为老人拍“遗照”,是在一个低保户老人的家里,两件小土房,门口的土灶台烧着火,屋子里烟熏火燎,墙壁早已泛黄。老人的房间里,正对门摆放着一张方桌,桌子上竖着一张A4大小的硬纸板,上贴白纸,用毛笔着“xxx之牌位”,牌位前有燃过的香,显然是经常在供奉。

图片

图源:澎湃新闻

对于此,杨鑫有些吃惊,“怎么没有照片?”“山里人谁去拍照?”老人的语气很平淡。杨鑫又问她是否还记得老伴的样子,她有些尴尬地抿了下嘴,“走了十几年了,早不记得了。”杨鑫举起相机给她拍了张照,这是她除了身份证外的唯一一张照片,也是她口中能留给娃的一个念想。

智能手机虽然在城市普及,但是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秦岭南麓,在这些相对闭塞的村子里,老人们大都用老年机,一两百块钱,只能接打电话、发短信,有些甚至连手机都没有,和子女联系要通过村干部或者邻居传话。至于照片,老人们自己是不会去拍的,一是怕花钱,二是山多路途遥远,老年人腿脚大多不方便,有些甚至出村都困难。

为了能让这些老人有张像样的遗照,杨鑫开始了她的拍摄计划。

当彩虹公益的汽车抵达商洛麻街镇肖塬村的时候,村委会路口小河边的扶栏上正倚着五六位老人,好奇地打量着这群外面来的人。

一张红色背景布摊开,往杆子上一挂,露天照相馆便落成了。这是彩虹公益中心准备给老人拍遗照的现场。

图片

图源:三联生活周刊

住进村委会旁边安置房的老人先来报到。正在干农活的老人听说村里来了免费拍照的,提着镰刀就赶过来了,身上还带着湿润的泥土痕迹。不一会儿,太阳出来了,老人越聚越多,三三两两围成一堆聊了起来。

正式拍照之前,志愿者会帮老人整理仪容,在山上,老人洗澡洗头都不便,“他们也许知道自己的头发不太干净,害怕被嫌弃”,志愿者知道老人的心理 ,便像邻家晚辈一样和老人聊天,几句寒暄之后,老人才安下心来。

在拍摄时,志愿者们从来不提遗照这个词,但是村干部却说,他们会跟村民讲,照片是“老了(死亡的委婉说法)之后用的”。老人们好像对此没有太多的心理负担。拍照时,他们会说,“那谁还不死了,有照片总比没有好吧?”看着笑不出来的老人,旁边人也会打趣到:“你老怂,今天笑好点,你儿子到时会把你摆在柜子上”。

在村里,死亡好像是件很轻盈的事,这些老人们也并没有因为拍的是遗照,而让心情沉重起来。

02 藏在大山里的人

怀揣着梦想的年轻人去了远方,自此与故乡遥遥相望,年长的老人们守着故土,与山外隔绝,依旧面朝黄土,日落而息。

图片

图源:昵图网

在乡村,街里街外最常看到的身影,是佝偻着腰的白发老人。根据民政部2016年的摸底排查,全国共有农村留守老年人16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总数约12%。

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我国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9万人,占36.11%。其中60周岁以上老人占比23.81%,总人数为12138万人,若按照前述留守老人12%的占比计算,则大约有1457万人。而近几年人口快速流向大城市,以及老龄化快速提升的趋势,普遍预计农村留守老人占比超过2016年,总人数仍高达1600万人。

农村的空巢老人是个庞大的群体,他们多数依旧以种田为生,每天随便吃一餐是常态,“小病拖大病挨”屡见不鲜。很多老人长期独居,在独居的和没有配偶的老人中,感到孤寂的比例更高。在农村很多青壮年外出务工后,会将自己的小孩接去一起生活,导致留守在家的老人不但在生活上长期独处,连最起码的精神慰藉都缺失了,大多过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寥生活,生活目标不明确,和外界接触较少,心里话无人倾诉,孤独,是农村空巢老人的常态。

显然,空巢的老人需要外界的关注和帮助。为了走近这些留守的老人,越来越多的地方成立了公益组织,走到乡村为老人们服务。

“外婆的礼物”项目是一个针对于山区空巢老人的创新帮扶项目,这个项目的负责人吕高升,仅仅28岁,却已拥有5年的公益行业从业经历。他是大山公益品牌负责人,专注于山区老人和儿童的帮扶行动。2022年1月—2023年4月,在他的努力下,已为374户山区老人发放鸡苗24245只,猪崽220头,玉米286450斤。2022年,带动销售山区农产品2000余万元,帮助山区老人持续增收的同时,以“授之以渔”的方式丰富了这些空巢老人的生活,让更多老人重新找到生活的目标和意义。

03 关注他们,关爱他们

农村的空巢老人需要的不仅是一张体面的遗照,生活中需要帮助的地方还有许多许多。除了去山区拍遗照这项活动外,杨鑫也在其他方面积极地关照着这些留守在大山深处的老人们。

图片

图源:公益记者

每年冬季,杨鑫和志愿者们还会为空巢老人送去包含羽绒服、羊毛袜子、羊毛护膝、护腰的“老有所衣”温暖包,累计4000余个。同时,杨鑫还通过多方联系开展了“爱心拐杖椅”免费发放活动,为商洛山区65岁以上老人免费发放拐杖椅765个。

多年来,杨鑫已为商洛山区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争取价值数百万元的帮扶物资。她带领的商洛彩虹公益中心团队,服务时长达1.3万小时,注册志愿者人数70名,被陕西省慈善协会授予优秀团体称号。

垂暮之困,并不单纯的是老年问题,而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临的社会难题。据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司司长王海东介绍,我国老龄化呈现出数量多、速度快、差异大、任务重的形势和特点。据测算,预计“十四五”时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占比将超过20%,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而空巢老人家庭比例或将达到90%,空巢老人将成为常见的社会现象。

在乡村,空巢老人的生活显然更艰难,老人们骄傲于自己在艰难困苦的岁月中贡献了青春,成功养育了儿女,却也怕麻烦在外打工的孩子,将老年所有的难题与病痛独自承担,他们守着孤独闭口不言。他们需要儿女常常地关心与偶尔地陪伴,需要社会给予更多关注,需要公益机构、乡镇政府、医疗机构共同守护,只有这样,他们才不会变成孤独的、无所依靠的个体。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