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一个不到5万人口的小镇,所产毛笔却占了全国75%的份额
江西
江西 > 赣鄱 > 正文

南昌一个不到5万人口的小镇,所产毛笔却占了全国75%的份额

来源:当代江西

由一根竹竿、一个笔头组合而成的毛笔,书写着华夏文明的发展进程。起兴于赣鄱的文港毛笔,靠什么赢得天下名?

一个不到5万人口的中部小镇,2022年制笔及相关文化用品产业实现销售收入76.29亿元,创造利税8.58亿元,所产毛笔占据了全国75%的市场份额。其背后有着怎样的“发迹”史?

人靠名传,笔靠手张。由一根竹竿、一个笔头组合而成的毛笔,书写着华夏文明的发展进程。起兴于赣鄱的文港毛笔,靠什么赢得天下名?

文港镇毛笔交易市场。图源进贤发布

文港镇毛笔交易市场。图源进贤发布

南昌市进贤县文港镇,地处赣抚平原,自古手工业繁荣、文化兴盛。写下“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北宋词人晏殊正是文港镇文化昌盛的见证。

文港有着1600多年毛笔制作史,相传东晋咸阳人郭解与朱兴将毛笔制作技艺带到了文港,从此,毛笔制作技艺在文港扎下了根,并生生不息。

文港毛笔源于东晋、兴于唐、盛于宋,历史悠久,素以制作精湛、刚柔相济、书写自如、经久耐用著称,笔头似笋、腰身如锥、锋颖毫细,兼备“尖、齐、圆、健”之四德,深受历代文人学者的喜爱。

在清代民国毛笔四大名家中,文港独占其二,“周虎臣”“邹紫光阁”毛笔名扬海内外。

周虎臣(1672年至1739年),临川(现进贤文港)周坊人,父亲周时河从小就教他制笔技艺,长期耳濡目染下,聪颖的他很快就领会了毛笔制作之要领。

早年周家制笔为自产自销,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集资设肆于苏州,名“周虎臣笔墨庄”。乾隆年间,被地方官员指派为清宫廷制作贡笔,特别是于乾隆六十大寿时进贡60支寿笔,深得乾隆赞赏,特赐周虎臣笔庄牌匾,坊间流传“没有周虎臣的毛笔就不能进考场”,可见其地位。

为躲避战乱,同治元年(1862年),其后人于上海南市兴圣街开设分号。因所产的笔做工精细,用料讲究,分号的业务发展很快,且将赣笔与湖笔联姻,将两种制笔技艺兼收并蓄,以致于清末民初著名书画家李瑞清赞道:“海上造笔者,无逾周虎臣,圆劲而不失古法。”

其创立的“周虎臣笔墨庄”在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上海老周虎臣笔厂”,其产品负有盛名,深受海内外书画爱好者喜爱,并多次在各类展览会上荣获大奖。2011年周虎臣毛笔制作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港镇一家制笔企业的员工在车间内制作毛笔。 新华社记者 鲁鹏/摄

文港镇一家制笔企业的员工在车间内制作毛笔。 新华社记者 鲁鹏/摄

百道工艺,匠心传承。经历代艺人的千锤百炼、推陈出新,文港毛笔的品质不断提高,产品畅销海内外。

如今,漫步文港虎臣路,“家家出笔工,户户会制笔”,百道工序彰显质朴匠心,呈现出“笔不到文港不齐”的盛况。

出生于毛笔制作世家的周鹏程,8岁随父亲学习制作毛笔,至今已跟毛笔打了60多年交道。年轻时,他外出闯荡,走街串巷,跑书院画室、访名家大师,只为将自己做的毛笔推销出去,不料四处碰壁,从那时起,周鹏程便下定决心,一定要制作出让大师们都想用的毛笔。

但制笔要出类拔萃谈何容易,“抱着祖宗的观念做现代人的事,试过之后发现都行不通,想要在竞争激烈的毛笔市场夹缝求生,只能求新求变。”周鹏程回忆说,当时每到一个大师家拜访,他都想方设法观察大师手中的毛笔,学其精华,而这之后,他也尝试着将制作的毛笔送大师们试笔,然后不断改进。

“笔见人性,人以笔闻”。1997年,书法大家尉天池偶然用到周鹏程制作的毛笔,甚觉得心应手,无可比拟,欣然题赠“中国笔王”,极力推崇周鹏程毛笔。

周鹏程在专研制笔工艺。图源进贤发布

周鹏程在专研制笔工艺。图源进贤发布

靠着一番好眼力、一手好功夫,笔匠以细小的刀具决定笔毛的长短,用纯熟的手感决定每一支毛笔的质量。

同是制笔世家的“徐华荣毛笔制作研学坊”坊主徐华荣,经过长年累月的学习、摸索、积累,徐华荣制笔享誉书友圈。多年前,徐华荣萌生了仿制古笔的念头。因为没有见过实物,完全靠自己摸索,这无疑是极其艰难的。徐华荣没有退缩,他以传承和复兴毛笔文化为己任,花了五六年时间收集图片资料和史料,经过多年的钻研、数十上百次的实践,终于制成各个朝代的复古笔,品种已达50余种,成功闯出了一条新赛道。

老一辈制笔人靠着肩挑手提,走街串户,售卖自己的手艺作品,以换取做笔的原材料,并以此作为营生。文港当地流传一句“出门一担笔,进门一担皮”的俗谚,这是过去当地制笔人的真实写照。

正是靠着这些匠人的坚守,文港的制笔文化得以传承延续,并成为造福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的特色产业。

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保护。近年来,文港镇一方面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建设、宣传和推广“晏殊故里·进贤文笔”区域公用品牌,以此作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另一方面,深入挖掘毛笔文化的精髓和内涵,拓宽设计思路,将毛笔文化与红色文化 、陶瓷文化跨界融合,打造文港毛笔系列文创产品,用文港毛笔讲好中国故事。

如今,文港毛笔已成为热销的文创产品、旅游商品,独特的地域元素和文化创意推动着“晏殊故里·进贤文笔”区域品牌发扬光大,助推文港镇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随着互联网及电子商务的崛起,文港毛笔企业主动“触网”,依托“电子商务”进农村平台,先后建成文房四宝电商基地、抖音直播基地和O2O展示馆,销售模式由线下转向“互联网+”产业体系。

在位于文港镇的中国文房四宝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一家毛笔电商的工作人员在库房内为网上客户包装发货。新华社记者 鲁鹏/摄

在位于文港镇的中国文房四宝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一家毛笔电商的工作人员在库房内为网上客户包装发货。新华社记者 鲁鹏/摄

传统制笔产业搭上互联网的快车。据统计,文港镇有30%的企业依托国内各类交易平台开展电商业务,全镇电子商务经营主体3000余家,共开设个体网店5000余家,电子商务企业450余家。

发展至今,文港毛笔产业已经形成了一个成熟度高、辐射面宽的产业集群。目前,文港镇拥有毛笔生产企业400余家、毛笔作坊2200家,现代笔业105家,产品涵盖了各大系列、各种规格,还拓宽延伸到油画笔、化妆笔等品类。全镇从事制笔及相关文化用品产业的人员达2.2万余人,在外经商1.2万人,销售窗口5100多个,几乎遍及全国所有县级城市。

让毛笔文化搭上旅游快车,打造文旅融合品牌,是文港镇基于自身优势发展经济的又一探索。

文港镇深挖以晏殊、晏几道为代表的“二晏”文化,以文港毛笔制作技艺为代表的非遗文化,以中国传统村落周坊村为代表的乡愁文化,整合借助多方资源,建成了毛笔文化博物馆、钢笔文化博物馆、周虎臣历史纪念馆、印文化博物馆、中国毛笔文化第一村——周坊村等一批具有毛笔文化特色的旅游景点,努力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让文化“走出去”。

游客在位于文港镇的中国毛笔文化博物馆内参观。 新华社记者 牟宇/摄

游客在位于文港镇的中国毛笔文化博物馆内参观。 新华社记者 牟宇/摄

如果说十年前文港毛笔是一幅精雕细琢的工笔画,那么今天的文港毛笔产业,已经成为一幅纵横捭阖的写意图。

如今的文港镇集“华夏笔都”“中国毛笔之乡”“中国楹联之乡”“中国毛笔文化之乡”“中国第一批特色小镇”金字招牌于一身。2021年文港毛笔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2年“文港毛笔”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荣获最受欢迎的江西十大地域消费品牌,文港毛笔制作基地获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生产性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