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因为怕事而不干事”新余探索小学生游泳教育普及工作
江西
江西 > 教育 > 正文

“不能因为怕事而不干事”新余探索小学生游泳教育普及工作

仙女湖区第一小学学生正在接受游泳培训。

仙女湖区第一小学学生正在接受游泳培训。

学生统一乘车前往培训地点。

学生统一乘车前往培训地点。

参加培训前,老师对学生进行防溺水安全教育。

参加培训前,老师对学生进行防溺水安全教育。

教练在指导学生游泳前热身。 图片均由本报全媒体记者 邹宇波摄

教练在指导学生游泳前热身。 图片均由本报全媒体记者 邹宇波摄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胡光华 邹宇波

【引 子】

炎炎夏日,新余市城乡游泳馆内,孩子们欢声笑语,溅起水花朵朵。

仙女湖区河下镇礼珠村的杨毅晨,是仙女湖区第一小学四年级学生。今年暑期生活,他有了不一样的体验:在室内游泳馆,和班上的同学一起学习蛙泳。

杨毅晨开心地说:“爷爷奶奶总担心我到河里玩水,现在学校免费教我们游泳,他们别提有多高兴了。”

暑期防溺水,虽然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要让孩子真正远离溺水,还需引导和防护相结合。

2018年,新余市探索小学生游泳教育普及工作,对小学四年级学生开展免费游泳技能培训试点。这项以“水花行动”命名的民生工程,在全省率先探索出一条开展游泳教学、构建生命教育的新路,获得社会各界广泛赞誉。

这项工作开展以来,全市共有6万余名学生得到免费游泳技能培训,培训合格率逐年攀升,去年培训学生1.71万名,合格率达91.16%。

摸着石头过河,尝试开展小学生游泳技能培训,建起生命保障“防护网”

一到暑假,新余市教育局体卫艺科副科长陈武就忙个不停。全市暑期开展“水花行动”,他们每天要到定点游泳场馆走访,检查卫生情况、杜绝安全隐患等。

“‘水花行动’是为孩子们普及游泳技能和防溺水知识,但在培训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安全问题,大意不得。”在游泳场馆,陈武经常这样提醒带队老师、游泳教练和救生员。

新余市水资源丰富,中心城区就分布着北湖、仙来湖、南湖、晚晴湖等景观湖泊,孔目江与袁河犹如两条蜿蜒的“巨龙”穿城而过,仙女湖像一块碧玉镶嵌在渝钤大地。在农村,数不清的山塘水库星罗棋布,散落乡野。

水,给了这座城市灵气,也给防溺水工作带来巨大压力。全市中小学生18万余人,每当夏季来临,虽有家庭、学校、社会严防共守,但仍有学生溺水事件发生。剖析这些案例不难发现,产生悲剧的原因大多是学生不会游泳、缺乏基本的防溺水知识。

时针拨回到2018年。针对这种状况,市政府主要领导在全市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在学生中开展游泳技能培训,从根本上解决暑期学生溺水事件多发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当时,不仅新余市没有,放之全国,设区市全域推进游泳普及教育也无经验可循。

大家议论纷纷,出现两种声音。有人赞成,认为此举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将有效缓解防溺水工作压力。有人反对,认为这项工作涉及部门多、组织实施难度大、学生培训面大,万一因工作纰漏出现溺亡事故,这个责任谁来担。

“不能因为怕事而不干事!”经过深入调研,最后形成共识,市领导的铿锵言语,显示出决心与勇气。当年,新余市教育、体育部门协商,挑选100名困难家庭的孩子,在市体育馆进行为期10天的免费游泳技能培训试点工作。

“培训效果很好,学生不借助辅助工具,可以游15米以上,掌握了基本的溺水自救技能。2019年,扩大试点范围,参加免费培训学生群体增加到200名,培训合格率达90%左右,家长十分满意。”陈武说。

2019年12月,《新余市“水花行动”实施方案》正式出台,确定从2020年起,由政府购买服务,依托学校或社会机构,对全市小学四年级学生免费普及游泳教育,逐步建立游泳师资与救生队伍、游泳场馆建设、经费保障等方面体制机制,建起生命保障“防护网”。

继“小荷工程”之后,新余市又一项教育领域重大民生工程就此落地生根,“水花行动”泛起朵朵快乐的浪花。

坚持问题导向,破解游泳场馆少和师资缺乏难题,让“水花行动”行稳致远

“双臂向两侧打开,双手向后划水,双腿用力蹬……”7月19日,在新余市暨阳学校游泳馆,来自长青小学的章季哲和同学们一起,在长青小学体育老师刘群的指导下,学习蛙泳动作技巧。

章季哲的妈妈李静在泳池边饶有兴致地看着。“孩子有一点游泳基础。这次学校组织免费培训10天,每天学习90分钟,最后还有结业考核,培训更加系统全面,‘水花行动’太好了。”

暨阳学校游泳馆今年承接了本校及长青小学、铁路小学的游泳培训,学生达2000余人,占市直小学培训量的一半。“我们建立完善游泳馆各项规章制度,责任落实到各岗位人员,确保场馆正常运转。”该校校长胡美琴说。

承接培训工作的社会场馆抱石公园游泳馆,购进先进水处理设备,保持池水清洁循环,今年还安装了自动化遮阳幕布,给孩子们提供优越的运动环境。

看着井然有序的“水花行动”,很难想象全面推广之初面临的困难。

“我们每年暑期集中培训约1.7万名学生,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游泳场馆紧缺。”陈武说,2020年暑假,全市可供培训的游泳场馆共有23个。但运行过程中,不少问题开始暴露:有的露天泳池位于山脚,极端天气有雷击隐患;有的泳池在酒店露台,学生须分批搭乘电梯上楼,不能实时看护;有的小区泳池小而不规则,不利于教学……

鉴于此,新余市一方面及时排除有安全隐患的场馆,一方面多元化投资建设新馆。经过一年调整、规范,最终确定16家学校场馆与社会场馆,作为开展“水花行动”的场所。

针对游泳教练不足问题,新余市采取学校教练与社会(泳协)教练相结合的方式,招募师资队伍。鼓励有游泳特长的非体育学科教师,在考取社会体育指导员(游泳)、救生员证书后兼职从事游泳教学工作,组织市县两级学校260名教师进行培训。

最终,组成一支以市游泳协会教练为骨干、学校教练为补充的教练员队伍,有效解决了游泳馆缺乏、教练员不够问题,做到培训中每50名学生配置4名教练员和2名救生员,保障了学生游泳培训的安全。

“作为体育老师,我强化自身游泳技能的培训。而且,市里编写的《新余市‘水花行动’简易教程》,确保了游泳技能培训的统一规范。”刘群告诉记者。

为使“水花行动”行稳致远,新余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安排游泳培训经费600万元,按照农村学生每人500元、城区学生每人400元的标准,补贴给承办培训的学校或社会机构。

随着“水花行动”的持续开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上了游泳运动,教育部门因势利导,从2020年开始将游泳列入新余市中考体育选考项目。这几年,选考游泳的人数逐年增加。

补齐发展短板,重点关注农村孩子游泳培训,安全教育“一个也不少”

“水花行动”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

家住渝水区罗坊镇水东村的郑小英,骑着电动车将女儿刘芷柔送到罗坊镇刚建成的希望小学游泳馆学游泳。

“村旁就是袁河,村内又有水塘。放暑假后,担心孩子在外面玩水,出了事可不得了。”郑小英以前和丈夫在温州务工,因记挂家里的两个孩子,她便辞职回家专门照顾小孩。

为防止孩子偷偷出去玩水,郑小英没少想办法:网购微型充气式游泳池,放进自来水,让孩子在家里玩;经常拿村里小喇叭播放的防溺水知识教育孩子们,不能去野外玩水。“现在,镇上有了游泳池,又组织免费培训,我心里踏实多了。”郑小英说。

与郑小英一样,罗坊镇黄花堎村的江水菊也曾被此问题困扰。丈夫在外务工,她自己要出门打零工,经常把小儿子一个人丢在家。“他每次到村内水塘洗澡,我都要托大人盯着,生怕他出事。”江水菊说。

在罗坊镇希望小学游泳馆,老师李军保每天负责清点人数,组织学生进入游泳馆,培训结束后又将学生交给家长。他介绍,随着“水花行动”的持续推进,农村学生游泳培训的条件也逐步改善,从最初的充气拼装式游泳池,到现在正规的游泳池。

农村普遍缺少游泳场馆,学生培训问题如何解决?新余市支持鼓励有条件的乡镇自建游泳馆,或者安排到城区游泳馆培训,由承训方安排专车统一接送。渝水区教体局工作人员陈燕介绍,希望小学游泳馆,就是罗坊镇投资260万元建设的,容纳片区内罗坊、姚圩、新溪等乡镇学校的学生参加培训。水北镇的游泳馆也正在建设当中。

培训期间,家住仙女湖区河下镇礼珠村的杨毅晨,每天上午由爷爷送到仙女湖区第一小学,随后和同学们统一前往指定的游泳馆参加培训。该校德育处主任彭愈说:“学校318名四年级学生分4批次参训,家长只需将孩子送到学校门口,然后承训方安排大巴车统一接到北京师范大学新余附属学校的游泳馆,培训结束又统一送回家。”

这两种方式,有效解决了农村学生的游泳培训问题。“水花行动”实施以来,新余市全力推进小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游泳普及教育,确保安全教育“一个也不少”。目前,全市6万余名学生游泳培训合格率达90%以上。

着力完善提升,做好孩子游泳的“后半篇文章”,筑牢防溺水“安全堤”

“妈妈,我学会游泳了,以后是不是可以和小伙伴去河里玩水了?”从罗坊镇希望小学游泳馆培训结束回家的路上,刘芷柔轻声问妈妈。

瞬间,郑小英心里像被电击了一下,久久不能平静。“孩子学会游泳了,自认为可以到处玩水,岂不是更危险?”她赶紧折返回来,向班主任李军保反馈。

如何解决农村孩子学会游泳后去哪里游的问题?新余市认识到,做好游泳的“后半篇文章”,是完善提升“水花行动”的必然举措。

针对乡村游泳设施短缺问题,新余市人大常委会进行了专题调研,最后提出解决方案: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学校新建或改建游泳场地设施。建议县(区)至少建成一个室内恒温游泳馆,每个乡镇至少建成一个公共游泳池。山塘水库较多的地方,可适度开发改造,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集中时间段提供社会游泳服务,解决农村学生游泳有地可游的问题。

记者了解到,今年7月底,新余市人大教科文卫委、法工委联合召开《新余市“水花行动”管理办法》立法调研座谈会,邀请市发改、教育、财政、水利、卫健、应急管理等部门负责人,以及部分高校学者专家出席,就立法展开调研,多方听取意见。与此同时,持续筑牢防溺水“安全堤”。新余市组织学校教师、乡村干部、公安民警、志愿者等数支队伍,通过上门走访、电话询问、微信提醒、防溺水安全教育课等方式,落实责任制,每周至少两次对学生进行点对点走访和安全提醒,确保暑期学生防溺水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管,处处有人管。

“一放暑假,我们就开始对班上39名学生进行家访,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对留守学生进行不定期走访。每周也会在微信群里,对学生及家长进行安全提醒。”仙女湖区第一小学四年级(五)班班主任刘娥说。

新余市成立巡查志愿者队伍,摸清学生活动集中区域的水情,对危险水域增设护栏,严格落实重点水域管理责任单位、责任人、安全巡查人员登记造册,做到定时、定点、定人开展日常巡查巡防。

筑牢防溺水“安全堤”,既需要多方力量的人防和学习游泳的技防,也需要引导孩子到安全的游泳场馆清凉度夏,做到疏堵结合。为此,新余市各地加快农村游泳设施的设计规划建设,加大城市游泳场馆的改造升级和安全监管。

入夜,新余市区抱石公园游泳馆灯火通明,热闹极了。“我们承接了1800多名学生免费培训,还面向社会提供服务,日均接待人数600余人。”该馆负责人曹春说,“我们聘请了12名持证游泳教练和6名救生员,确保人员安全。”

新余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曾先锋说:“教育,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我们开展‘水花行动’,立足的是教育,着眼的是安全,关注的是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这项民生工程,赢得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赞誉。”

【各方感言】

濮晓璐(新余市暨阳学校体育老师兼游泳教练):“水花行动”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教育民生实事。作为一名专职体育老师,发挥自身特长参与其中,手把手地向学生们传授游泳技能,提高孩子们水中自救能力,是我的工作职责所在,也非常有意义。我认为,“水花行动”的全面实施,对于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提高身体素质和促进身心健康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严细细(分宜县第四中心小学学生家长):“水花行动”既可以丰富孩子的暑期生活,又能够有效帮助孩子学习并掌握游泳技能,切实提高他们的防溺水意识和技能,让孩子在安全环境中健康成长。我认为,“水花行动”的意义在于把游泳教育升华为生命教育,孩子掌握了游泳技能,学习了防溺水知识,防溺水“安全堤”也进一步筑牢,推动综合素质教育高质量发展。

【记者手记】

暑假,各地积极开展学生防溺水安全教育,新余市的“水花行动”再一次快乐起航。当地从2020年起,正式在全市小学四年级学生中开展“水花行动”游泳普及教育,共有6万余名学生参与其中,织密了生命保障“防护网”、筑牢了预防溺水“安全堤”,收到了学生受益、家长满意的社会效果。

近年来,新余市发挥区域特点和优势,推进颐养之家、城乡供水一体化、小荷工程等民生实事,创立多个民生品牌。这些成绩,无不体现当地党委政府的民生情怀,以及创新发展、勇破难题的实干担当。“水花行动”实施过程中,新余市统筹谋划、科学决策、精准实施,创新“三推进”、探索“三结合”、建立“三机制”,使这项工作稳步发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三推进”即分层分步推进、精准精细推进、常态长效推进,不贪大求全,不好大喜功,而是根据城市和农村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精准定位、分步实施。在破解场馆、教练等关键性难题时,探索了“三结合”方式,即学校场馆与社会场馆相结合、学校教练与社会教练相结合、游泳课程学习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在保障方面,建立了上下联动、安全防护、经费保障等三项机制。正是这些措施,使“水花行动”得到高质高效推进。

在防溺水形势依然严峻的当下,“水花行动”作为防溺水安全教育的探索,具有借鉴意义。“水花行动”是一项庞大繁杂的工程,实施起来面临诸多风险挑战,需要部门、学校和社会密切配合、精心组织、协同推进。在此情况下,新余市仍然坚持科学决策、迎难而上,这种创新精神和勇气担当,尤其值得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