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努力推动江苏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
江苏
江苏 > 正文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努力推动江苏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8月16日,江苏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努力推动江苏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系列主题发布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专场发布会。江苏区域协调发展成效如何?下一步还有哪些发展举措?

图片江苏是全国区域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

近年来江苏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做好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大文章”,持续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举措。2022年苏南与苏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值为1.93,居民人均收入比值为1.85,是全国区域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在这个过程中,江苏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

更加深入实施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增强创新优势,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132个项目落地建设;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累计关闭4900余家化工企业,退出长江生产岸线81公里。统筹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彰显新进展。

更高水平推进“1+3”重点功能区建设。扬子江城市群创新发展,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77.4%;沿海地区构筑“蓝色板块”新优势,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10.2%;江淮生态经济区“绿心”凸显“两山”理论实践新成效;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能级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江苏还全面开展新一轮南北结对帮扶合作,8家共建园区2022年营业总收入达到350亿元。

更加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不断增强城市群和都市圈竞争力。2022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4.4%、居全国各省(区)第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至5.2个百分点。

江苏省发改委副主任高清在会上介绍,下一步江苏还将加快建设“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大力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努力打造10家海洋产业特色园区、20家海洋创新平台和30家海洋产业优质企业;深化南北产业帮扶合作;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各地特色发展,更大力度推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

交通先行 为区域协调发展“加速度”

交通运输是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先行领域。就在当天上午,沪宁沿江高铁转入试运行阶段,全线开通运营进入倒计时,将为江苏完善区域快速铁路网,促进南沿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再添一条重要通道。

图片

江苏省交通厅副厅长惠先宝介绍,目前江苏综合交通基础设施总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持续完善,有力支撑“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以及江苏“1+3”重点功能区战略的实施。今后一段时期,江苏还将加快实施一批战略性、引领性、基础性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例如年内将建成沪宁沿江高铁,新增高铁里程278公里;连云港港40万吨矿石码头以及徐圩港区30万吨级航道延伸段工程计划也在年内建成;过江通道方面,到2025年累计建成23座,让隔江相望的县(市)之间基本实现过江通道直通。

统筹布局 城乡共享优质公共服务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不仅仅体现在经济数据的增长,也体现在更多百姓能够共享优质资源,共享发展红利的过程中。

江苏围绕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目标要求,全面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江苏省住建厅副厅长陈浩东介绍,城乡统筹区域供水工程让乡镇和农村居民享用与城市居民“同源、同网、同质、同服务”的饮用水,目前全省城乡统筹区域供水已实现全覆盖。同时,全省所有市、县均发展了管道天然气,并同步大力推进天然气下乡工程,664个乡镇已通达天然气,约占全部乡镇数量的90%。出行方面,全省城市道路总长度超6万公里、面积超10亿平方米,建成区路网密度8.98公里/平方公里,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达 25.31平方米,位居全国前列。全省已有南京、无锡、苏州等10个城市35条线投入运营,建有轨道交通的城市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总里程达到1055公里,位居全国第二。

水利基础设施是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地处江淮沂沭泗流域下游,承泄上游约200万平方公里的洪水入海,80%的面积处于洪水威胁之下,梅雨和台风暴雨又常造成涝灾,淮北地区、丘陵山区、沿海地区则易形成干旱。因此,加快建设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保障区域水安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江苏省水利厅副厅长王冬生介绍,今年以来,江苏水利系统锚定重点水利工程投资180亿元以上、农村水利投资80亿元以上的建设任务,精心组织实施,强化建设管理,截至7月底全省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完成投资130.08亿元,农村水利完成投资57.7亿元,将更有力保障经济社会大局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江苏始终坚持分类施策、优势互补,努力提升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平衡性,不断奏响高质量发展的“协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