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不一样啦
北美
北美 > 文旅 > 正文

北京中轴线,不一样啦

天坛的建筑美学和文化符号,给了居住在周围居住在北京城的人们,新的存在意义。

突然的降温,北方的冬天悄然而至。

这也意味着,北京最好的秋天,宣告结束了。

在等待浪漫的雪季到来之前,我们也在天气最好的那几天,走了一趟北京citywalk。

从永定门到钟鼓楼,全长7.8公里的中轴线。

我们重走了古都北京的中心,重走了天坛周边,也看到了很多和以前来北京时不一样的城市图景。

看到了今年冬天来临前祈年殿的最后一次亮灯。

跨越百年,天坛这个伟大的文化符号,

就像城市的星辰,照耀着生活在北京的人。

古人的建筑智慧,和对天人关系的哲学思考,都在此间。

所以,在天坛旁生活和居住,是什么感觉?

我们也沿着中轴线东边走一走,

当然不仅仅,是看到天坛而已。

01

中轴线上

天人合一的美

北京中轴线,不愧被梁思成称作世界最伟大轴线建筑。

京城的壮美和历史的韵味,都浓缩在其中。

其中,有着600年历史的天坛,其天人合一的内在理念,是最有代表性的建筑之一。

从两代皇帝的祭天到如今的众人来访,

从明永乐十八年的落成,到清朝的改建和如今的世界最大祭天建筑群。

1998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主席兰德·席尔瓦来到北京天坛考察,他形容天坛—— 世界遗产皇冠上被遗忘的钻石。

11个月后,天坛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全票通过。

艺术性,思想性,还有,神性,这里都有。

天坛,呈“回”字形,坛墙南方北圆,象征中国人最传统的概念——天圆地方。

南有圜丘坛和皇穹宇,北有祈年殿和皇乾殿、斋宫,外坛,则有神乐署和苍松翠柏。

其中,祈年殿是天坛的代表符号。

不只是游人,各国政要来到北京,这里也是必须打卡的“网红”地。

其实,祈年殿是行祈谷礼之地,南边的圜丘坛才是祭天之所在。

600年来,22位皇帝来到天坛,进行过654次祈福大典。

庇佑苍生,也庇佑时间。

如今我们抬起头,看见高高在上的金顶,也似乎能看见时光的流动,和岁月的更迭。

特有的蓝色琉璃瓦映照天空,也映照这人间万物。

孩子们在家长的引领下,沿着红墙摆姿势,若有所思。

小姐姐们盛装打扮,重拾传统文化和服装的高光,仿佛穿越数百年。

而天坛公园的树荫下,当年的皇家龙脉,如今已然化成了老北京的日常与依靠。

散步,晨练,冥想,健身,撸铁,生活。

白蜡树将天空遮了半壁的温柔,远处的枫叶也红了一半,人们来来往往,够悠然。

历史和当下共生,是属于古老中轴线的新表达。

02

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建筑之美

不只有天人合一的内在灵魂,天坛的建筑之美,亦是典范,

其设计与营造的内核,从来不只是为了与人契合,而是与神契合。

敬畏自然这件事,古人显然比我们更早意识到。

祈年殿,它的建筑之美和时间相契。

金柱十二根,代表一年12个月;檐柱12根,代表一天有12个时辰;

而金柱和檐柱共24,代表24节气。

帝王们向上祈祷五谷丰登,保佑24节气之下的好时光。

圜丘坛,则有着于天地之间的辽阔与神之意象。

台阶是九级,每层扇形石板是九圈,每圈石板数量都是九的倍数。

反复使用“九”,亦是个“天”数。

站在圜丘坛顶的“天心石”,就是与天最近的地方,当年帝王们,就是在此祈问上苍。

何为命运,又何为天之于人,人之于天。

还有回音壁,绝佳的建筑声学——

附耳倾听,仿佛百年来人们的烟火,王者的叹息,都没消逝。

所以,天坛是天坛,天坛又不仅仅是天坛。

六百年过去,它不再只是帝王们的祭天神地。

天坛的建筑美学和文化符号,给了居住在周围居住在北京城的人们,新的存在意义。

它其实比故宫大三倍,是北京城占地面积最大的古建筑群。

但建筑数量却不多,大量的留白和独特的分布,以及满园的苍柏,成为是中式审美里最典型的表达。

03

城市焕新

内城生活之美

属于这里的城市焕新和情感依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向城市的外缘撤离,它让这里真正的价值和灵魂,在历史文脉的照耀下,重新发光。

17年前,

这里摊贩沿途不规整,市井烟火嘈杂无秩序。

北京城建当时做的,就是让街道秩序重生,让日常烟火更惬意和安宁。

于是,5700余户居民20000余人。

从次年开始,进行了一场有关幸福生活的大迁移。

然后,静待花开。

近16年后,在北京城建的改造和努力之下,这片内城核心,重新盛放。

夕阳渐暖,少年们如风,也如光茫。

旁侧800米的天坛公园,散步的人日渐多起来。

天坛公园东门,红桥市场的烟火气和老字号,有喝一碗锦鑫儿豆汁儿的满足,亦有观坛,叹一杯咖啡的松弛;

天坛公园西门,天桥艺术中心已重新出发。

音乐剧、话剧……让很多年轻人乐此不疲。

而我们,也终于在这里的Livehouse,看完一场迷幻的八仙饭店。

散步在天坛公园,和那群著名的健身大爷们一起撸铁、唠嗑。看一场Live。

就是这里城市焕新后的新生活。

因为新生活方式的逐步完善,年轻人们,纷纷开始回归到内城。

这不仅仅是老北京的内城情怀,也是这个地段更新之后的价值之所在。

天、人,终要合一。

有天,才有人,人生活得幸福,才能继续回馈天地。

十几年间,北京城建为此做出了巨大了的成果。

为传统文化符号之上,老北京的新生活,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如今,

天坛公园的周末,依旧人山人海。

天人合一,是建筑,是过往,也是生活中每一天的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