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上海大剧院版昆曲“重逢《牡丹亭》”赴台首演。11月24日至26日,“重逢《牡丹亭》”于台北两厅院连演三场,每场近1500个座位尽数售罄。有一位连看三场的观众拉住上海大剧院经理、“重逢《牡丹亭》”的出品人张笑丁,说起自己一次不落地在线观看大剧院出品的另一部昆曲《浮生六记》,为此希望内地艺术家们“尽快再到台湾。”
《牡丹亭》被认为是汤显祖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也是昆曲舞台上是最常上演的传统戏码之一。上海大剧院历年与各大昆曲剧团为观众呈现过大师版、精华版、青春版等不同版本的《牡丹亭》,主要是折子戏串演或全本缩编两种形式。
去年,上海大剧院创制中心制作的“重逢《牡丹亭》”另辟蹊径,编剧罗周在原著基础上更新戏剧构作,呈现杜丽娘之梦和柳梦梅之梦的内在关联,强调杜丽娘与柳梦梅二人互为因果,双方因至情而冲破生死桎梏。
昆曲“重逢《牡丹亭》”去年八月首演,媒体和观众评价为“一次古典和当代的双向奔赴”“古典情思的新体验”,许多外地观众在社交媒体平台表达了“剧场见”的期待之情。
“重逢《牡丹亭》”走出上海的第一站,落地台北。过去的三十多年里,昆曲扎根宝岛,内地各大昆团屡赴对岸,创造了两岸文艺界交流合作的和谐交响。时隔三年,两岸戏曲交流重启,上海大剧院版昆曲“重逢《牡丹亭》”受邀两厅院,是大陆昆曲创作表演与台湾观众的“久别重逢”,也是一次“双向奔赴”。
国光剧团艺术总监王安祈亲自主持“重逢《牡丹亭》”的演前文学导赏,她甚至在讲座中“种草”《浮生六记》,以戏迷的身份呼吁内地更多昆曲新作尽快出现在台湾的舞台上。
张笑丁说:“昆曲艺术的交流充分显示两岸同胞同根同源,‘重逢《牡丹亭》’受到邀约来台,更加显示这是一场两岸文艺界的双向奔赴。这也是我们努力以实际行动打响上海文化品牌,让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东方舞台美学’品牌影响力辐射更多群体,促进两岸文化艺术融合交流。”
“重逢《牡丹亭》”在台北的演出落幕后,当地观众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表了诸多正面评论,比如:“杜丽娘唱到(《寻梦》)【江儿水】我就不行了,一直掉泪到最后一刻”“看这戏想再谈次恋爱”“因为这个版本,第一次深刻地看到柳梦梅这个角色的立面”“时序空间跳脱叠合,现世梦境虚实穿插,舞台与剪影景片颇具匠心”……当然,也有传统戏的爱好者耿直异议:“霓虹灯管未免太抢戏。”
作者:柳青
文:柳青图:上海大剧院供图编辑:王筱丽责任编辑:邢晓芳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