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地产实战专家康红恩:政策仍有余地 地产不会继续往下走
房产
房产 > 北京 > 风财讯 > 观点 > 正文

直播|地产实战专家康红恩:政策仍有余地 地产不会继续往下走

5月17日两场中央会议重磅叠出,明确投入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支持地方国企“收储”;同时央行等多部门官宣,取消房贷利率下限、降低购房首付比例、公积金贷款利率告别“3时代”。

面对当前层出不穷的利好政策,凤凰网房产风财讯邀约房地产行业实战专家、前地产企业总裁,上海理辰创始人康红恩先生展开了解读。

“政策还有余地,地产企稳是大概率”

针对当前的房贷新政,康红恩认为,政策虽谈不上超预期,但总体是积极的,房贷政策和其他政策配套共同修复预期是重点。

但发文未明确已有二套房和多套房利率是否下调,需要更清晰,因为这对于广大老百姓来说是很重要的,直接涉及大家的持房成本。

对于消费者来说,当前连续发文释放的是利好风险,但政策生效的核心是信心修复。

另外,康红恩指出,政策利好不能静态比较,不能说“相比2014年、2018年力度还没到”就否认它,应该正确评价政策的积极意义。对照物不同信心波动程度也不同。但现在对标2021年之前的市场、“回到以前才是好”这种心态应该调整了。

“下一步政策工具的出台还有余地。”康红恩认为,房地产新常态体系正在和市场磨合,慢和快需要和当前行业基数呼应。

同时各个条线和部门需要一起赋能,多政策的合力也需要时间。而政策和市场都有滞后效应,也需要时间生效。

无论如何,今年以来各项政策的叠加,对市场肯定是有利好的,也释放了信号——房地产行业会稳定下来,而不是继续往下走。

正因为房地产企稳,是大概率事件,大家会更有理由相信市场会好起来。

“企业需要信心和耐心,只要在牌桌上总归有机会”

对很多地产人来说,到2024年其实已经是蛰伏多年了,但康红恩认为,蛰伏并不一定是坏事。“虽然市场不能回到2021年之前了,但房地产一定能进入到新的状态,产生新机会,大家总体是要有信心的。”

例如,业主自主更新、一些城市的个人可以拍土地建房,这些案例是极少数的,但很有启发意义。因为在中国这些案例的发生一定是供给侧和需求侧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信政策供给侧进一步改革、创新和放开,随着企业自主转型,更多机会能油然而生。只不过面对供给侧发展的趋势,我们需要耐心。

耐心也是行业发展趋势决定的。房地产行业,不可能政策一出就马上能消化存量,而且消化需要预期,目前预期改善还需要时间。但总体上行业是会慢慢好起来。

“你只要在牌桌上,总归是有机会的。”康红恩强调。

“并非所有库存都值得去化,要给房地产更多时间空间”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止2024年3月底,我国商品房待售面积为74833万平方米,在建的施工面积还有678501万平方米。

“当前库存巨大,并非所有的存量都值得去化。”康红恩认为,有一部分存量就是沉默的存量,它们可能需要靠“时间换空间”,等待进一步发展带动起来。去库存要重视,但并没有那么可怕。

国家队进场收储并不是新概念,2021年康红恩也提出一个观点,保障房的全周期是需要较长时间的,短期靠收购补充保障房是值得提倡鼓励的。

“但我们多年保障房的存量和需求的缺口,值得思考。另一个核心问题是,要给地方和部门赋能,有责任有权利,针对一个一个的项目、一类一类的项目逐渐盘活,时间换空间,都是有机会的。”

但当前房地产更值得思考的风险是居民杠杆率很高,这个风险需要尽可能化解,也是政策取向和态势需要守住底线。

“供给侧会迸发新空间,需要新能力”

在康红恩看来,房地产回归到一个正常的行业,不需要被监管部门和全民都紧密关注的行业,换一个角度来说,不一定是坏事。给房地产多一点空间和时间,可能会有一些新的模式、新的机会和新的发展出现。

在当前房地产调整的阶段,各方面都需要新的能力,政策供给端也会迸发很多新空间。

例如片区生活开发,综合考虑社区商业、公园、教育等综合方面的打造;例如围绕地方服务的综合项目等等。

“房地产行业需要跳出房地产,才能发展房地产。”康红恩以其创立的上海理辰文化为例,其认为“文旅+”,即文旅+乡村振兴,文旅+大健康、文旅+大消费、文旅+体育,蕴含的其实就是新质生产,因为它的内涵、呈现的效果、内容和产品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需要新的能力,引领行业和企业往前走。这是我们应该努力探索的。”

[记者]王婷婷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